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关注每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端正他们的行为道德规范,才有利于培养出健全、拥有良好品德的人,使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1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德育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是指学校在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规范性引导和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行为规范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范围比较小,针对性比较强,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注重培育小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发展。不过,这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方向,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高度揣摩小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高尚品质。如我班有位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在学校课堂上屡次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一次被教师没收其小毛豆后,询问原因后发现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落后父母没怎么给孩子买零食。第二天我就给他买了好多小毛豆、花生米等零食,并告诉孩子换作老师拿走他最喜欢的糖果,他同样也会不高兴的。然后启示学生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不经别人同意拿别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就是不对的,自己有什么需要可以亲自请求别人,这样才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两者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实现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全身心发展。2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途径2.1加快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崇高的教育工作者,其行为举止均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为了培育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保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还应通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生活会、教师思想交流会等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2.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堂是学生受教育和吸收知识的重要场所,因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在教学课堂中进行。小学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特征,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有关规则的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规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并列举出一些生活中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及不遵守规则时产生的危害。经过激烈讨论后,学生纷纷列举出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导致车祸、交通堵塞、人员伤亡等危害;而诸如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礼尚往来、和睦共处以及爱护公共设施等是我国社会生活规则的重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些规则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的相关内容,列举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声喧哗会破坏教学秩序,缺少课堂规则约束力,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严格遵循规则,保持良好的品德风尚。2.3合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教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已成为实现小学德育的重要方� ��。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文明校园我来建'活动,引导学生爱护校园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阻止校园生活中随地吐痰、乱讲脏话、破坏公物以及乱践踏花草等不良现象发生。此外,教师还应该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在班级开展'和谐校园'、'榜样伴我行'活动。活动进行前教师可以组织动员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接着广泛宣传主题活动宣或者改编文明礼仪歌谣后,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刻保持自己的仪态面貌,树立自信心。2.4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实现二者整合: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活动的两大阵地。因此,对学生进行完备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求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与家长多交流学生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影响等,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几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使家长经过参与活动后更了解孩子,有利于教师与家长共同指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行。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总之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融合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真正发展起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才会提高,才能使教学教育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为社会培育出有用之才。
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心理上比较稚嫩,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
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心理上比较稚嫩,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
自一九九五年以来的心理辅导工作中,帮助了许多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让他们学会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认识现实、正视逆境,自信待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健康的情绪,借助释放、升华、转移、等克服不良的心境。在这里谈谈几年来的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践技巧和思考。
案例1:考试焦虑症
小张同学是一位高三级同学,有一天她来参加心理咨询时非常苦恼地对我说:"老师,近来我的情绪很反常,终日焦躁不安,有时会无端端地闷闷不乐,近来上课常走神,思绪常不知不觉地飘向别处,且难于收回。更难受的是晚上睡觉时,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入眠,有时竟眼睁睁到天亮。对自己这种不争气的状态又急又气,特别是一想到其它同学能专心致志复习,学习成绩日益进步时,更恨自己,恨自己没有办法集中精神,恨自己辜负父母、老师的殷切期望。"
我边听边用同情与鼓励的眼光注视着她,当她情绪激动、满脸通红地讲完后,我轻轻地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她说:"当升上高三以后,烦躁的心情不知不觉就有了。"
我接着问:"在哪一种环境下,不安与烦躁的情绪特别厉害?"
她想了一下回答说:"一般在模拟考试前后容易焦躁不安,或者心里面稍为想一下高考后的计划和打算,思绪就会象脱缰的野马,易发难收,弄得睡眠不好,第二天情绪低落,身困体乏。"
从上面的谈话中,我意识到小张同学已出现了考试焦虑症。于是,我用平静的语调对她说:"小张,你这种情绪是考试焦虑症的表现,但你不用太过紧张,这种症状许多同学都曾经体验过,只不过,有了它之后,必须重视,应及时调整。"接着,我把考试焦虑症产生的原因、对学习带来的影响和危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介绍了走出焦虑怪圈的有效办法──调整自我认识法。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考试不过是展示和检验自己才能与所学知识的有利机会,即使是高考,也非就此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就算万一失败了也没什么,有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且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呢。其次,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正确的估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再次,当心里面出现类似"要是我这次考试考砸了,我的前途不就完了"的消极暗示时,应及时地告诫自己:"这种担心会松懈自己的斗志,转移自己的注意目标,扰乱当前的精神状态,应及早排除。当前最紧要的是有条不紊地搞好复习。"尽量把消极暗示转化为积极暗示。
两周之后,小张同学愉快地告诉我,接受了老师的建议之后,不断积极暗示自己,努力调整情绪,精神状态有了明显好转,变得乐观而自信。
案例2:自卑
有位小庄同学向我哭诉了这样的一件事:今天早上,在自己的课桌上放着一封简易的贺卡,上面写着"八字腿走路的丑小鸭"收。她确实无法忍受了,要求老师换班。原来,小庄由于幼时得了小儿症,所以现在走路时脚比常人张得更开,姿势有点不美观,在班里经常被别的同学取笑。因此,小庄自幼自卑。今天恰恰是自己十七岁生日,当她看到那张贺卡时,眼泪夺眶而出。
我把纸巾递给小庄,等她慢慢平静下来之后,我用坚定的眼光望着她说:"那些搞恶作剧的同学伤害了你的自尊心,行为是极端错误的,老师一定会批评教育他们。但是,你对别人的取笑,要勇敢地与之斗争。因为闲话只会欺侮懦弱者,你愈懦弱,它就愈肆无忌惮地伤害你;只要你能勇敢地站出来,它就像面对光明的蝙蝠一样隐匿逃遁了。"然后我举了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例子来鼓励她。如古代的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宫刑之后,以极大的毅力写成《史记》。当今世界十大杰出残疾人之一的张海迪身残志坚,立志成才。俄国化学家布特列洛夫读中学时被人冷嘲热讽之下,凭着坚强的意志,终于在化学研究方面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还有美国总统林肯年轻时演说时被别人轰下台,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奋发图强,最后终成演说大家。安慰小庄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身体有些缺陷并不重要,别人的取笑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深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最后,我语重心长地赠送两句话给小庄。一句是郑板桥所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另一句是贝弗里奇所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
案例3:早恋并不影响学习
小李(男同学)与小区(女同学)是高三级的一对男女同学,他们俩因为早恋而被班主任批评教育,表面上他们接受了教育,行为检点和收敛了一些,但心里面总不服气。有一天,他们都来到心理咨询室,与我讨论早恋是否会影响学习的问题。原来小区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疼爱,自小比较内向,不善与同学相处。而小李则是父母离异,从小自卑。他们俩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升上高三年级被编入同班,通过接触认识之后,有同病相怜之感,来往甚为密切,过早地堕入了爱河。但是他们认为这样的关系并不影响学习,反而两人在学习上互相鼓励,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为什么学校要制止他们谈恋爱?
我听了他们的陈述之后问:"你们花了多少时间在谈恋爱上?"
他们回答:"除了有老师上课之外,大部分学习时间,甚至晚自修都坐在一起。"
我又问:"两人谈恋爱之后是否时刻都牵挂着对方?"
他们红着脸回答:"是。"
我接着又问:"两人谈恋爱之后,学习成绩是否有重大的突破?"
他们俩互相看了看,然后不好意思地回答说:"成绩提高不是很明显。"
从上述对话中可以看出,小李与小区对早恋危害的认识比较肤浅。于是我用诚挚的语气给他们分析了中学生为什么不能早恋的原因,如中学生思想上尚未定型、心理上尚未成熟、经济上尚未独立、事业上尚未定向等,让他们充分认识"只要两个人志同道合,谈恋爱不会影响学习"、"男性力 女性力=两人的合力"的公式都是错误认识来的。大量事实证明,中学生谈恋爱后,感情往往为对方所牵制,学习没有不分心的,成绩没有不下降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中学生一到生理成熟就匆匆走上恋爱之路,实在无异于饮鸩止渴。最后我劝他们目前以学业为重,保留真挚的同学友谊。
上述三个案例是我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情况。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心理上比较稚嫩,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据一项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各种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明显上升。当代中学生30%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例高于其他人群。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初中生占有13%左右,高中生占有18%左右,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偏执人格和人格两种。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应付挫折、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适应、休闲与消费等方面的困扰,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吸烟、喝酒、、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这几年来的心理辅导工作实践给我许多思考和启示。
一、 运用心理辅导开展德育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人的健康做了这样的界定:"不仅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中学生,无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生活紧张,高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甚至会形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障碍,这些情况严重地影响学生健康地成长。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人的生活活动中,细腻的神经系统的作用一代比一代增强的时候,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成为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他不仅道出了心理辅导在教育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同时也指出了心理辅导不可替代的原因。尤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培养就越发显得不容忽视。
但是,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观念中,不仅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而且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情绪、态度、气质、性格等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错误地一概斥之为思想品质问题,使师生间的隔阂越来越深,阻滞感情的交流,加上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敏感、心理承受力低等弱点,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仅没有使思想品德教育成功,反而在学生心中削弱了教育者的说教权威。
其实,如果教育工作者把握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把从属于心理方面的诸多因素,如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等同道德品质严格区分开来,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给予辅导,可以把心理障碍、心理疾患逆转过来,如逆反心理可转化为求知欲,嫉妒心理可转化为进取心;骄傲的学生给予挫折教育,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自卑感较强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有时辅导者鼓励的一句话,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眼神都能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真可"暖语似春风催人进"。从这些可以认识到,心理辅导的根本在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个性。它对德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有效地进行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如心理辅导重视协调学生心理生活的各个方面,达到心理的和谐与平衡;它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与了解他人,改善人际关系;相反,学生心理不健康、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有社交障碍,他就失去了接受德育最重要的条件。因此,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接受德育要求,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开展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 辅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关键
心理辅导中"辅导"的含义是帮助指导,是辅导者与学生个别关系的下,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凭借语言,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包括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影响辅导成效的关键在于心理辅导者的良好素质。心理辅导者的良好素质包括个人的人格力量、自身素质和娴熟的辅导技巧,人格力量是辅导者的爱心,即对学生满腔热情和关心,用师爱的阳光温暖每一片稚嫩的童真,用师德的雨露滋润每一枝可爱的蓓蕾。自身素质是辅导者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丰富的知识、生活态度、个性品质等。辅导技巧是辅导过程中运用科学理论和经验与辅导对象建立关系、澄清问题、设立目标,促成行动,达到促进帮助学生心理成熟,增进心理健康和提高个人潜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鲍说:"在辅导过程中辅导员能带进辅导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可见,心理辅导者良好的素质是辅导成功的关键。
三、 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心理辅导成功又一重要因素
要使辅导工作成功,就必须掌握娴熟的辅导技巧,然而,娴熟的辅导技巧来自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又带有盲目性,对自我评价往往是自尊伴随着自负,自卑又总是同固执、孤僻交织在一起。
·成熟感产生且日益强化,在独立意识发展的同时,存在幼稚、偏激的一面。
·性意识迅速觉醒,情感日益深厚,极个别学生自控能力差。
·情绪不稳定,易消沉、暴躁或洋洋自得,常外显为冲动性的过激行为。
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中存在未来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偏激与理智的矛盾、闭锁交往的矛盾。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把当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或障碍主要集中在下面五个方面:
·青春期身心变化带来的困惑及引起的苦恼。
·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如什么是心理健康,何为心理疾病。
·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问题,如如何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问题。
·学习方面的困惑,如怎样用脑、怎样培养兴趣、如何消除精神不集中、考试过分紧张、焦虑等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等。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如怎样才能被重视、如何认识他人、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只有认识这些常见心理障碍,在辅导工作中把他们归类,运用比较固定的方法进行辅导,从而达到矫治学生心理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上课顺序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其他选修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中职德育课教材自然是以上五门课的教材。
德育的五要素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 德育五要素:政治品质、思想观念、道德、心理、法纪。学生心理指导一直是德育部门在做,现在把“心理”归之于德育,是一种颇有意思的提法。德育包括下面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