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科普 > 心理常识

爸爸如何缓解宝妈负面情绪心理疏导(家长带孩子时,控制不住情绪该怎么办)

家长带孩子时,控制不住情绪该怎么办

谢谢悟空邀请:

当你带孩子,出现情绪失控时,需要马上离开孩子,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发泄和调节,直到确认自己的情绪平复了,再回到孩子身边。

情绪是我们的身体语言,当我们的情绪处于正常状态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都是适切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客观和全面。

在面对孩子时,如果情绪失控,表现出来的不耐烦、指责、甚至打骂,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让孩子丧失对你的依赖安全。

如果是因为孩子的问题导致出现情绪波动,首先要冷静,冷静,再冷静,指责的话也不要轻易就冲口而出,更不要在气头上随意给孩子下结论,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发生的问题,尝试去理解和支持。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或者导致的结果会让人一时无法接受,但先要在自身的教育上找原因,即便是惩罚,也是需要合理的、尊重的、有教育意义的方法!

最懒惰的教育,就是打骂孩子!

谁能开导开导我,在家做宝妈要崩溃了怎么办

有空就多看看头条。

带孩子带的歇斯底里,该怎么控制自己情绪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很不幸的是,这三种是90%以上家长的惯用手段。

谁都希望自己是个开明的父母,可当耐心被耗尽之时,我们似乎别无他选的冲孩子发脾气,最后还是动用父母的身份去控制孩子。

我们试图去改变这样的窘境,于是乎,共情(empathy)逐渐成为育儿类文章的高频词。

简单说起来,就是在孩子有发脾气的时候,家长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去感同身受当下孩子的处境,用同理心去接纳,并且理解某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可又有多少家长变成了刻意感动的同情了呢。

我们先来弄清楚究竟共情和同情有什么区别?

参照正面管教中提到一个有效的沟通

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用感觉词汇描述你所看到的,比如:很生气),

是因为(帮助孩子分析情绪的导火索,比如:饼干碎了),

要是(说出孩子的愿望,比如:完整的一块饼干)就好了,

最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比如再拿一块新的完整的饼干。

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来,有一点很重要,应该先解决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

本末倒置正是家长的普遍问题,如果你选择无视孩子的感受,那么你说什么她都不会听的,只能用更激烈的哭闹告诉你,我很生气!

1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去压制她的负面情绪,从而切断了与孩子的有效沟通的渠道,孩子因为不被理解哭的变本加厉,僵持之下,你又非常想逃离这种令人暴躁的场面,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再熟悉不过了。

“不许闹!”

“你有完没完!”

“不要再哭了!再哭我就打你了!”

……

也许在你发脾气的时候忽略了,孩子的愿望,只想要你抱一下而已。

每次打骂后,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然后再道歉,孩子无条件的原谅使我们更内疚,也告诫自己下不为例,但过不了多久,孩子再次哭闹发起挑战,以上的一幕还会重演。

很多父母陷入了,想给予孩子共情,却忍不住自己先发火的怪圈。

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情绪就像一座孤岛,在成长中对性格的养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来有了自己家庭,也会复制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

你我只是其中之一。

2

万事皆有因,日复一日,你有没想过,总忍不住吼孩子,背后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在要给予孩子共情的时候,我们一直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却从未认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孩子的哭声让我们有深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是失败的,没人会喜欢这样的感受,所以,这注定了在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无视自己的内心感受,一再忍耐。

然而忍到极限的时候,总要找到一个出口,这个发泄对象,一定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无辜的孩子,成为了牺牲品。

在很多原生家庭里,哭闹就是不对的,索取也是不好的,每一个被父母要求“乖”和“听话”长大的孩子,被父母忽略的同时,还被强迫要求忽略自己的感受。

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我们的一生,便是将这些内在的关系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在关系中体验喜怒哀乐。

“内在小孩”是孩子自己的角色内化,

“内在父母”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自觉就会唤醒我们原生家庭的内在小孩,然后投射在自己孩子身上,并企图去阻止这些所谓“不好的”行为,因为在童年自己就是被这么对待的。

这时你忽略了自己内心是痛苦的,小时候那种不被接纳的无助再一次涌上心头,即使时过境迁,内心那个可怜的内在小孩一直在和不可改变的过去做斗争。

在说出“妈妈知道,你很生气”时,反而让自己的情绪被孩子牵着走,最后只能把原生家庭里的内在父母投射在自己身上,试图靠打骂的去尽快结束这场闹剧。

很显然,我们是带着抵触,带着保留,去敷衍孩子的哭闹,理所当然,根本无法做到同理心。

3

孩子的哭闹会唤醒我们的内在关系,造成情绪失控,假设你察觉到了,可以试着去看见自己的情绪:

<假设情况1>

我感到自己快被孩子逼疯了,

都是因为她一直哭,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哭会被父母骂闭嘴,

我很委屈,很害怕,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如果这时他们能抱抱我该有多好。

<假设情况2>

我讨厌孩子发脾气,因为这是不乖的,

从小我就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只有这样才是父母眼里的乖孩子,

我好难过,其实那不是真正的自己。

你看见那个童年的自己了吗?

我们明朗的发现自己是那么渴望被父母理解,这时抱抱眼前这个无助的孩子,你们都会得到安慰,这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

大部分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你乖我就爱你,你听话我就爱你,人都是依附于环境生存的,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我只能选择顺从。

多年后容易情绪失控的妈妈,不过就是那个缺爱的内在小孩在作祟。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而只有在童年得到足够多爱的人,才具备去爱别人的勇气,很多时候缺爱导致我们,要么不敢付出,要么不敢索取。

4

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着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但如果一直活在怨恨父母的阴影里,不与过去和解,是在逃避成长,那么你一辈子都无法走出那个令你爆发的点。

无论如何,你已长大成人,也已为人父母,成为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只有直视曾经内心的伤害,才能接纳和放下。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谁都不需要刻意压抑回避。

孩子哭,只是一种宣泄的,应该鼓励她去体会自己的悲伤、气愤,而不是压制,至少不能让孩子成为下一个自己,不是吗?

你生气,是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你越是觉得生气不对,去控制它,反而会给爆发创造一个条件。

当察觉自己濒临崩溃前,不妨让自己暂时离开冷静一会,这远比强撑陪着孩子更理智,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生气,需要自己待一会”,看清自己情绪的导火索是什么,是孩子的行为勾起自己童年不好的回忆了吗?

努力体会我们内心的那个当下的感觉,是什么事情让自己感到害怕,或者气愤,试着去接纳自己,去安慰童年的那个内在小孩,我们可以哭,可以生气,可以和家人倾述寻求帮助。

在逃避自我感受的情况下,每一次逼迫自己和孩子共情,都是对自己内心的煎熬,只有正视自己的情绪,才能自我疗愈。

5

自从成为父母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收起了小任性,失去了兴趣爱好,甚至没有私人的空间。

在我们咬牙努力做到兼顾事业家庭的时候,常常忽略了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会任性,有脾气,想休息。

吼孩子,只是因为你太累了,骂孩子,只是因为你太忙了,但孩子不应该成为你情绪的出口。

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让自己暂停一下,带着一颗心灵之眼去审视自己。

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如同你我。

事实上,孩子帮助我们去遇见曾经不太完美的童年,有人选择视而不见,继续沦为原生家庭的附属品,有人选择走出阴影,支持孩子成为独立强大的个体。

我们都说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你怎么选择?

接纳自己,

唯有放下内心最深处的伤痛,

才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END

C妈生活志,分享有料的育儿干货,有趣的亲子漫画。

在家当宝妈有焦虑过嘛

感谢邀请!

曾经有过焦虑。现在身处网络的时代,时时出现“别人家的牛娃”,关注多了,无形会和孩子对比。久了,不仅影响亲子关系,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内在构建。

后来,遇见了一句话:打败焦虑最好的,就去做让你焦虑的那件事。

后来,我退出了很多“学习”的群,不再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多么的优秀。

后来,我陪孩子脚踏实地,心无旁骛,一步一步慢慢来。比如,英语、练琴,练字等等,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和孩子慢慢来。

两个孩子的宝妈,总是脾气不好,爱发火,怎么办

首先很理解你的处境和感受,很多女性生完孩子就会有产后抑郁症,或者脾气变得暴躁,这可能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身材走形不自信,或者日夜照顾宝宝,休息不好,身心疲惫,或者有了宝宝花销增多,经济压力大,再或者其他家人帮不上忙,照顾宝宝全靠自己,非常辛苦也非常狼狈,甚至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脱离了社会,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全职的保姆,心情非常郁闷烦躁,等等诸多因素,以上的这些情绪都有可能转换到对宝宝身上。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一定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排遣自己的烦闷,比如听听音乐等,但不是通过对孩子发火的途径,因为负面的消极的情绪是会影响到周围人的,就算孩子不会说,但是对他们的心理也是很不好的影响,久而久之,孩子对大人的发火也就习以为常了,哪怕你暴跳如雷他也不当回事,或者会养成胆小怕事,孤僻内向,不愿意和人交流的性格,总之对每个人身心健康很不利。尤其女人,常常生气发火,对身体也不是不好的,俗话说气大伤身。

虽然,当母亲确实很辛苦,也有些孩子很调皮,但是仔细想想,从孩子身上我们还是得到很多乐趣的,当孩子稚嫩的声音喊我们麻麻的时候,我们不是很幸福么?当我们一天天看到孩子健康成长的时候,我们不也有很大的成就感么?真正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就几年,等孩子越来越大,就会离父母越来越远,就怕到时想跟人发火都摸不到人呢!所以,我们还是好好珍惜享受这段时光吧。

最后祝您心情愉悦,全家安康!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