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就像你看着光源一段时间再移开视线你任然能看到光源的残影.这种现象就称为后像.
正后像与负后像的区别在于后像的品质:正后像的后像与刺激物相同;负后像的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也就是补色,比如你看着绿色的东西一段时间,再转向背景,会看到紫色的负后像.
对于后像的诱因,学术上见解各自不同,比较成熟的色觉理论有托马斯·杨-赫尔姆霍茨三色理论(三原色理论)和黑林四色说(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希望能够帮到你.
自私自利是一个人的表现行为,其内在的心理动机是多方面的,比较典型的是天生具来的缺少感,有可能是缺少关爱,也有可能是缺少物质等,这种缺少感会带来不安全感,因此,他或者她希望通过占有别人的精神或者物质利益,来填补内心的不安,达到提升其稳定感和幸福感的目标。
我们也可以把自私自利理解为一个人因为缺少某些东西,天生具有的一种自卑感;因为自卑,所以要靠侵占外界的利益,来提升其自信,这是其自私自利行为的源动力。
这种表现行为是如何带来的?其实是源生家庭带来的。
有这种行为的人,你可以从他小时候的成长轨迹中找到答案。有可能小时候挨过饿,当然这种挨饿也许并不是家庭条件差,也许是因为某些意外,比如家长总是优先照顾其他兄弟姐妹;也有可能是缺少关爱,缺少陪伴,家长把更多的爱给了其他人,因此的焦虑与自卑感从小就在内心种下了。
因此,自私自利行为的现象背后,是源生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某种失衡因素,在具体生活中的呈现,它深层的心理动机就是克服不安、自卑,来达到提升自信的一种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