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服用一些药物进行干预,或者心理干预,才能帮助改善的了,还要考虑就医处理的了。至于自己的调整,也是可以帮助的,但是就看看个体的病情的情况了,看看性格的特点,这些都是可能影响的了。所以主要还是看看病情的情况了。
这个年龄段的抑郁有很多原因,有你们对某些事情不恰当的认知,或者是和父母的关系,或者是和老师的关系,和同学的关系出现问题导致的。
还有一部分抑郁是不愿意去面对学习的压力、不愿意去面对父母失望的表情,总之青少年一代总有你们认为很多事情是你们不能承受的。
其实如何帮助你们是很大的一个社会的问题,有60%以上的改变动机在于你们自己,是你们愿意不愿意说出来,有的孩子说出来可能等待的是父母的一顿毒打或者冷嘲热讽。
如果你们愿意可以去学校的咨询室求助,去社区求助,如果都做不到,建议可以给自己写信。写自己的困惑,写自己对自己的认可,慢慢的会找到改变的动力。
是不是抑郁症,不是靠自己的感觉,因为那是病症,是需要医生给出权威诊断的,在医生没有确诊前,不要给自己贴上标签。因为我们很容易按标签去思考,并做出与标签一致的言行,会对自己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但这种自我认同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因此,如果你生活的环境没有积极去回应你,就会影响你的自我意识。比如,你学习不认真,父母会因为着急而责骂你,因为父母的消极态度,会让你形成低的自我价值感。用正确和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来自周围人的各种或好或坏的影响。生活不只是灰色的,而是五颜六色的。
在学习之余,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好是相对比较积极的。比如,运动,听音乐,唱歌……如果可能,做志愿者去帮助别人,游戏,适可而止。这些都是小事,但它们都有益于身心健康,虽然不会让你功成名就,大富大贵,但能让我们身心放松,从中获得一些生活的小满足。
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辜负了时光,辜负了自己。生活得靠自己一步一步走,一天一天过。生活就是如此平淡无,平凡。
笔者现在所在中学是个纯初中二流学校,初一25个班,初二初三共32个班,全校3600多学生中,无一例抑郁病患者。真的不知道问题中所谓“学校的抑郁症学生越来越多”,这数据是从何而来?估计是臆想的吧!
即便真的有个别学生患了抑郁症,也是轻度抑郁。对于轻度抑郁学生,老师应该给以更多的关爱,并且发动学生适当给予适当帮助,尤其是要求家长给以恰当配合,共同帮助孩子渡过暂时的困难,尽快恢复活泼开朗的正常性情。
首先、老师要顺理成章地多给孩子安排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群体性活动。比如让孩子负责班级里的卫生工作,每天监督与检查值日生的卫生扫除;这样,既可以让抑郁孩子多和同学打交道,增加与同学沟通交流的机会,又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有助于孩子快速恢复健康。
其次、老师要做好其他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求大家发扬助人为乐精神,帮助抑郁孩子早日恢复健康。抑郁孩子负责班级卫生督察,一开始的时候,他(她)的态度很可能会很差;这就要求老师务必要经常性地做好其他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求同学们配合好抑郁孩子的工作,积极帮助抑郁孩子恢复正常。
再次、老师要和抑郁孩子家长做好充分沟通交流,进行深入密切配合,努力帮助孩子尽快恢复身心健康。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无疑对孩子的抑郁症恢复是非常有益的。家校合作,齐抓共管,让孩子无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都能有助于康复。
其实,笔者更加期望的是,中小学生中根本不应该存在任何抑郁症病人!小小年纪,就应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哪来的什么抑郁?那所谓的抑郁,可能是家庭教育带来的压力,尤其是校外辅导,各种补课,特别是各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也许真的会让孩子抑郁了,也说不准!
“教师怎样面对有抑郁倾向的学生”?这样的问题,没有补充条件,就是一个不作边际的问题。
所谓的不作边际,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一个研究课题,需要抽样调查,获得统计数据,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学生有抑郁倾向,用现在赶时髦的话来说,从小学到大学,都存在个别学生有抑郁倾向。
从小学到大学,甚至读研究生的学生,都存在抑郁倾向的学生。这不是夸大其词,也不是危言耸听。
在现实生活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参加工作以后,因为,也存在抑郁倾向性。
如果没有补充条件,泛泛而谈,会闹出很多笑话。
比如,一个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中高年级学生中有抑郁倾向的学生,而别人所想的是读研究生的学生的抑郁倾向,两者的关系天差地别。
我们都知道,确定一个学生,是不是有抑郁倾向,需要得到医生的鉴定。教师,是没有权利给学生鉴定的。
如果学生被医院鉴定为抑郁倾向的学生。那么,就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教师不能够配合医生建议治疗的,通常是休学治疗。
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也有换抑郁症的,这些患者,都需要去医院治疗。
因此,抑郁倾向的学生,教师是配合医院的医生去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