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灵魂”来源于哪里?一个看不到摸不着,只能用心灵体会的词语!对于一个人来说,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得淋漓尽致,不论你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能量,一定是别人“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对于老师来说,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第一,教育学生可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行为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处理!好的思想行为让其更优,不良的个案可以根据日常行为和表现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第二,课堂教学或个别辅导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了解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心理学的应用除了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外,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一,在单位里与领导,同事间的相处!第二,与家长交流时的应用!第三,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第四,自身价值的提升,与家庭成员的相处,教育仔女的方法等。总的一句话,老师都掌握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老师家庭特别幸福!所以当老师的,男的不愁娶,女的更不愁嫁!
关键期
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但这时如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也可引起病态反应,甚至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在关键期内,机体对环境影响极为敏感,对微细刺激即能发生反应.有的研究者因而改称其为敏感期.研究者还发现,在关键期的开始及结尾阶段,机体对环境的敏感度较低,在中间阶段最高.但若缺乏某种影响,便会引起发展方面的变异. 关键期的研究在教育实践方面引起强烈反响.首先,它促进了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近期的研究证明,儿童幼年具有巨大潜力,而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又多在幼年期,因而实施早期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学习潜力,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有利于早出人才.其次,促使父母、教师注意选择最佳时机对儿童进行教育,使知识技能容易为儿童掌握,智力及性格容易形成.所以,与儿童发展的关键期相对应,提出了教育工作的最佳期. 关键期这一概念的引用,应推到奥地利习性学家K.Z.洛伦茨的研究.洛伦茨发现出生的小鸡、小鹅有印刻现象.他指出,个体印刻现象只能在个体生命中一个短暂的“关键期”发生,个体在这时刻所印刻的对象,可以使该个体对它接近并发生偏好,而且不会被忘却,由此形成了一种对它的永久约束性的依恋. 洛伦茨的研究引起心理学界对关键期的注意,并进行大量研究.其中比较主要的是探索并提出儿童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例如,有的研究者发现人类胚胎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关键期是怀孕后6周以内,即主要器官发育时期.一切先天缺陷都发生在妊娠的关键性的头3个月内.有的研究者提出,大脑发展的关键期为生后第5~10个月.在这时期,如果疏忽或缺乏良好的环境教育,会使发展受到损害.此外,对儿童语言及心理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曾提出关键期问题. 心理学还研究个体关键期的发展对日后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儿童自出生到3、4岁的阶段中,如被剥夺感性经验,缺乏社会交往,疏忽智力教育或没有双亲的抚爱、照料等,都会严重影响日后心理的正常发展. 对于关键期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所要注意的是:①要科学地确定儿童发展各方面的关键期,而不是出于简单的推断.②要充分利用关键期良好时机,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促进发展,而不是等待自然发展.③要重视关键期对发展的作用,但不局限于此;错过关键期的儿童或成人仍可通过适宜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
个人认为“育心”包括两方面,即思想和心理。思想是德育的范畴,是指品德和价值观。现在虽然不用礼义廉耻来衡量一个人的修为,但三观尽失的品行还是为人不齿。可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早就未倒置,把“智”推到了首位,兼顾一育,架空了一代人的道德培荞,学生只要成绩突出,就是优秀的孩子,管他小错不断,大事不出就是三好学生,就是乖孩子。除了学生的道德培养,还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没有一点心里承受力,小则哭哭啼啼,大则心理崩溃,不去想办法解决,而是设法去回避,至使心理造成严重的负担,所以说,教育要以人为本,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回答完毕。
推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要看读者是谁,读者不同,推荐偏重点就会不同。在此,我想为广大家长和普通一线中小学教师推荐一本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教育心理学小故事》。这本书是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由张仁贤、黄琼主编。推荐理由有三:一、生动。一般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理论居多,语言较生涩,逻辑较严谨,更适宜理论研究者阅读。而本书则不同,全是一个个小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读者有许多感悟,而且在每个小故事的未尾,都有一个“感悟箴言”,让读者的感悟得以升华。二、丰富。这本书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八个问题:第一章,给心里藏梦之人:梦在远方;第二章,践行人生之路:战胜自已;第三章,叩响机遇之门:智者无敌;第四章,尊重的力量:关爱生命;第五章,走出人生困境:成败之间;第六章,那年那月那人:学会感恩;第七章,最美的眼神:名人榜样;第八章,来自古代的声音:古人智慧。三、宜行。故事来自古今中外,又非常生动,教师和家长更宜接受和运用,甚至可以直接读给孩子们听、讲给孩子们听。让人感觉不到教育的教育,才是最高明的教育。特此推荐。
答:这不是一个选择题。身体健康是根本,心理健康是助力,身心健康是目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心理健康身体不健康,可能是废物;身体健康心理不健康,可能是。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主要问题,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学校问题比较单一,主要是重视了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心理辅导,尤其是德育教育;家庭教育除了都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外,心理辅导方法各异。主要有三种:“孩子还小”宠爱有加;“孩子是长知识的黄金期”,有提高孩子智力的训练绝不放过;“成器的孩子不用教”,放任自流。本质是都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同一个是原料车间,一个是加工车间一样。原料不好给加工造成了很多困难,也很难加工成好的产品来。所以,长期以来家长和学校老师是有相互甩锅现象的。心理教育怎么教?心理教育除了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外,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区域性。孩子的心理教育,是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教育。目前的就是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以此建立是非观、对错观。形成民族的、健康的心理。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配合起来。而教育部门制定教育大纲应该下延到婴幼儿教育。孩子在12岁前,甚至18岁前,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重视大学教育,或只重视普九教育,忽视婴幼儿教育,都是违反人的成长规律的。只有从孩子抓起,把身体素质提高,与文化知识学习、心理健康成长结合起来,个体的孩子才有真正的人生价值,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能长盛不衰。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