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理智与情感的、独立与依赖的、自尊与自卑的、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竟争与求稳的等等。这些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形态发育(身高体重迅速增长、一次飞跃)、内分泌变化、机能发育(神经系统受甲状腺机能旺盛的影响,表现出不稳定性、易疲劳;肌肉机能迅速增长,运动能力明显增加)一般心理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与学习相关问题、不良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行为问题、适应与发展问题常见心理问题:学习类障碍(注意力缺损障碍)、发展类障碍(孤独)、情绪类障碍(抑郁、社交恐怖症)、行为类障碍(品行障碍、神经性厌食)、性心理障碍(性偏好障碍、性身份障碍、性指向障碍
阅读全文 >近年来大学有了巨大的发展,当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从学校发展角度,针对地方本科院校谈谈存在的问题。一、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以黑龙江为例,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来自量两大块,一是按每个学生的地方财政拨款,目前是一个学生12000元;再就是学费收入,除艺术类专业学生外,基本在4000-6000左右。再就是一些财政专项,比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等等,这些项目需要去申请,款项数额不等,对学校资金需求也是杯水车薪。而学校支出很大,比如人员开支基本在50%~70%左右;还有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水电、取暖、物业、保安等等支出也非常大;那么学校还要人才引进,科研支持,专业发展等等,真是捉襟见肘,举步维艰。二、师资队伍建设困难,人才流失严重。以黑龙江地方本科院校为例,近几年人才流失严重,一般流失的都是有一定学术造诣,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博士、教授及其团队。这对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遭遇前所未有之窘境。这个人才基本流向发达地区,吸引他们的大致是待遇、地理环境、发展空间等等。由于大量流失,高水平师资力量薄弱,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团队,付诸东流。三、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转变的问题。近几年随着国际工程专业认证的开展,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在开展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从学校到老师乃至学生都在转变观念,用工程认证的理念去武装头脑。基本从原来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为工程认证理念。具体有三个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但是还有很多老师由于思维惯性问题,不能及时转变观念,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导致学生上课不愿意听讲,出勤率、抬头率普遍降低,尤其是考查课,更是如此,课堂教学场面尴尬。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当然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在不断地更新观念,为了解决目前的问题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需要发展去解决。在此也希望社会各界给予高校一定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努力做好大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学生培养工作。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学理,有理想的大学生,有品,有德,有丁尘技术,有崇高理想,大学生感动快乐,祖国兴旺,祖国国福民强\有文化,有智惠,有志,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