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深刻的立意:
本文是为悼念白求恩医生而作的.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而是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作者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到主义精神的高度,并且把白求恩的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从而赋予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一深刻的立意使文章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作为一篇议论文,其中心论点是: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主义精神.
这一论点有三个分论点:
1. 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 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 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三个分论点是并列的,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社会政治态度来分析的,第二个分论点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分析的,第三个分论点是从职业的角度分析的,三者互相配合,构成了白求恩精神的立体形象.这三个分论点又是互相联系的,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必然具有高尚的人生态度,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必然具有很好的职业修养,以自己的专业为他人为社会造福.
解析完美的结构:
本文结构简明.全文共4个自然段,正好是四个部分.第1自然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第2自然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3自然段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4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文章的结构顺序安排十分合理.白求恩精神最显著的特点是伟大的国际主义,因此作者首先从国际主义的高度来评价白求恩精神.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非常具体地表现在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而这些日常的工作生活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人生观,因此作者紧跟着就评价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然后作者再从一名医生的特殊角度来评价他的职业修养.第4自然段作为全文的总结主要是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深刻意义.表面上看,这里只是提到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其实,这不是单独强调第二个方面而舍弃其他方面.如前所述,白求恩精神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具有普遍意义,最适合作为学习白求恩的着眼点.文章的结构又是非常的自然得体.作为一篇悼念文章,总要对被悼念者进行介绍.在多数情况下,还需要说明被悼念者和自己的交往.而作为悼念性的议论文,这样的介绍和说明往往是安排在开头和结尾.本文同样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开头对白求恩的事迹进行了概括的介绍,结尾谈到了白求恩和自己的交往,以表达悼念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内容并没有独立成段.这是因为,开头对于白求恩的介绍,不仅是全文议论的引子,而且是特别作为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论据的.在介绍之后,接着就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显得特别紧凑.结尾在写到白求恩与自己的交往,表达悲痛之情之后,马上以“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过渡到学习白求恩,同样显得自然紧凑.结构的自然得体还表现在中心论点的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没有单用一个自然段来表达而是在第1自然段,也就是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顺势提出.这样既避免了单独表达中心论点的生硬,又使第一个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联系十分紧密.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一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在人间》描绘阿廖沙11岁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