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正巧翻看一本买来很久的书——《正念的奇迹》,这书是一行禅师的作品。题主要问的“正念”,应该就是这个里的含义,因为心理学里的“正念疗法”就根源于此。
很可惜的是,这本书里对“正念”有很多具体的事例,但没有详细定义概念。我觉得可能跟本身的“书信体”有关,通信的一行禅师、广兄(Brother Quang)双方都明白正念,所以就没有写出来。
或许,我在阅读当中没有注意到,不过倒翻过几次,忽略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特地查阅了一些资料,找到比较靠谱的定义之后,才继续读完这本书。那么,什么叫正念呢?
正念,源自佛家的禅修,要求有目的、有意识去关注当下,觉察自身的一切变化,但是又不做判断、分析、反应。换言之,这种觉察是很单纯的行为,不带着一丝的情绪波动。
比如说,你招待朋友吃饭,需要洗碗。我们很多人,就会带着要准备餐饮的想法,干净把碗洗干净。带着“正念”的洗碗,就不一样,你洗碗就专心洗碗,不要想着准备餐饮,感受洗碗的每一个步骤,以及水流冲洗的体验。
这种心态,跟这些年流行的“活在当下”很相似,就是你干好当下该干的事情,不要想着未来的事情,也不要扯着过去的事情,享受当下的感觉。在正念里,做事情要有仪式感,一举一动要专注。这样,你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获得身心轻松,并焕然一新。
原本正念是禅修的一部分,后来心理学家发现,它对于哪些偏执型的心理患者有良好作用,而这恰恰是很多心理疗法所欠缺的。
这么厉害,究竟是为什么?就在于正念,让身心融入,让人更舒适地生活。佛经里有个说法,人的心就像一只在森林中不停跳跃的猴子,一不留神就会玩消失。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看住这猴子,最好实现和它融为一体。
专注于当下,则是在培养正念的能力,排除心烦意乱、思绪散漫的干扰,体会当下的喜悦和祥和。很多人不会主动进入正念,那么“刻意练习”可以帮助你,练习一呼一吸的节奏,有觉知的呼吸就是简单版的正念。
〈老鲁〉你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不容许质疑的转基因得利者 “业内团体” 其实就是一个宗教团体,因为世界上除了宗教不容许质疑,其他所有的事 物、包括具有严谨性的真正的科学都容许质疑,也容得下质疑,而转基因恰恰不允许有丝毫的质疑声,这与宗教无异。所以所有的事实证明:《挺转网》、转基因得利集团及 “业内团体” 纯纯粹粹是一个准确无误的宗教帮会,而每一个转畜就是自我沉迷于其中、自我不查的宗教徒,“利” 致转畜眼瞎;“利” 致转畜心瞎;“利” 致转畜贪婪无人性;“利” 致转畜缺德丧良心。
人的一生不容易,小靠父母解决难题。大了,进入社会了,面对人、事、物带来的烦恼,一个一个的难题,都要认真去解决。当我们心态正时,会一 一很好解决。当我们心态出问题时,都是难题了,自己也不知怎么样才好。因此,选择咨询是正确的。咨询就是请教老师,老师是一面镜子,把自己的身心好好照一照,有针对性地修复存在的毛病。然后身心就健康正常了,你的心智、能力不差于别人,生活的自信心还是很强的。关键是咨询请教的老师,如果知识、经验丰富,对事理明白,肯帮助你,那真能帮到你解决问题。其实,咨询请教的人,或是长辈,或是可信任的亲戚朋友,领导,下属。或是出钱找心理咨询师,这个对你不全面了解,帮助不会彻底。身心健康咨询,能彻底帮助你的,最好找佛家有德行的法师,即不太注重钱物的法师,将受益不浅,乃至影响你一生。
害怕被欺骗,所以选择不接受。推测题主提问的前提条件是恋爱关系。
首先,对于这一点算不算心理疾病,题主应该先明确心理疾病的概念:
心理疾病是指由于个人以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并且还伴有明显的身体不适感。
事实上,大多数这类情况确实是源于我们内心活动,但是通常情况并不算是心理疾病。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因为“害怕被欺骗”,所以“选择不接受”的现象出现呢?
当自己在生活中(尤其是幼年时期),见证了家中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比如,母亲常常被父亲欺骗,且为此经常争吵不断,那么这就极易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对亲密关系的误解,从而拒绝一段关系。
应对措施:提高自我意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亲密关系也是由个体自由经营的,关系如何,全靠处于当中的个体所操控。
在自身的感情经历中,遭遇过欺骗,给个体的内心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因此引发的应激措施。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的是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后遗症。
应对措施:学会自我激励:过往并不代表现在,经历是为了帮助自己成长。调节自己的心态,才能帮助经历化为我们成长的垫脚石,而非阻碍。最糟糕的都已经让你遇到过了,还能更糟不可?与其说给别人一个机会,不如给自己一个机会。
当事人对与人际交往无法妥善处理,这也是造成“拒绝关系”的一种可能性原因。
应对措施: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技巧。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并多加实践,也可以与身边亲朋好友交流互动,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害怕被欺骗,所以选择不接受”,这样很容易错失美好的关系,如此一来,可惜至极。所以,弄清楚自己有这种反应的原因,再对症下药。祝好!
以上内容为每日谈心(瀚思专栏·心理笔记侠·郑燕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联系。每日谈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学媒体,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