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里所想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适用条件: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2、控制条件对某种行为的出现可能产生影响。3、由于社会道德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优点: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自然状态,结果真实。缺点:无法重复;无法揭示因果关系;过程无法控制;观察者容易各取所需。二、测量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优点:编制严密,目的明确;易于量化结果。 缺点:灵活性较差;有些心理内容无法统一量化标准。三、实验法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产生主试效应和被试效应费时;环境的人为性,外部效度低。 四、调查法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和晤谈。在具体操作中,预先拟定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优点:收集信息快;调查范围广。缺点: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受研究者主观性影响较大;被试反应会受社会赞许性影响。五、个案法对某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优点:区分个体差异。缺点:缺乏普遍性,无法推广;研究者易产生主观影响;无法重复。
前面哥们说的pilot study 是预实验,是正式实验前的预试,与前实验、准实验无关.前实验设计也可以成为非试验设计,对变量不加或很少控制.准实验设计是对变量加以部分控制,介于前实验和实验之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对变...
实话说,真的不能哦。因为采用问卷这种心理测量工具,最基本的依赖,是回答问卷的人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感受和想法作答。如果你有意隐瞒自己的“内心”,随便糊填一气,那么这个问卷测出来的东西当然不能代表你,也测不出你的内心啊。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想描述一个人的“内心”有什么样的特征,就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其“心理”进行测量。就像物理学上我们可以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温度等等不同方面的物理特性,分别要用到尺子、秤、温度计等不同的工具,对心理特质的测量也有很多方面,比如情绪、人格、攻击性、焦虑感、人际反应等等,每一个方面所需要用到的工具也不同。我们最常见的心理测量工具之一,就是心理问卷,所以针对不同的心理特质,也要采用不同的心理问卷来测量。靠谱的心理问卷是建立在对问卷信度和效度的双重审视之上的,可以说,都是有据可循的。对于这些心理问卷,只要你是按照问卷要求进行真实作答,那么测出来的结果可以说是对你这方面心理特质一个还算靠谱的描述。由此你可以猜到,现在许多网上流行的“心理测试”,像是“你走进一个原始森林,最先出现在你眼前的是:A小木屋、B猛兽、C瀑布、D巨石”这样的问题,根据你选的一个答案推测你的心理特质,那就只具有娱乐功能,不能当真的哦~此外,关于用问卷来构想被测试人的内心,还有一点我最近发现的现象,很值得玩味。我的研究以往主要基于青年受试者,然而最近因为研究需要,我们也做了一些老年人受试者,年龄一般都在60岁以上。我发现这些老年人在填写问卷的时候,经常有着和年轻人不同的思考,尤其是面对那些对自己产生“描述”的问题。比如说,问卷里的题目是“我是一个勇敢的人”被试在1分到5分里选择,分数越高表示这个描述越符合他自己。我发现很多有不少老年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嘴里喃喃的是“我应该是勇敢的”这样的话语。我个人的推测是,他们这一代人所接受的教育和社会文化,强调了“应该做怎样的人”,因此很多人忽视了“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其中,或许也有潜意识的回避。在这种按照“应该怎样”而不是自己到底是怎样来回答的问卷里,显然,这些问卷的效力就需要被重新思考了。
心理学问卷研究是根据每个人的回答对个人进行心理分析的,但也不是准实的,因为每个人的回答可能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