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情绪管理 > 情绪调节

幼儿心理学简述发展的概念(心理学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举例子解释)

心理学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举例子解释

皮阿杰通过观察和实验工作来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他研究了思维、感知、语言、智慧的发展,甚至还研究了儿童的因果和道德概念的产生.他坚决主张人的心理的发展(或认识的发展)是婴儿和他的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经总结:
1.他的一般原则包括:
(1)组织(不断地把简单的系统或图式整合成更复杂的);
(2)平衡(在这些不断整合过程后面的内驱力);
(3)适应,它包含两个过程:同化(从环境中吸收那些能够有效地和现有图式结合的东西到心理的组织中来)和调节(当新刺激不能被同化时改造现有的图式和创造新的图式).

2,在皮阿杰的学说中,认识发展可被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最粗略的阶段是:
(1)感觉运动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先天的反射的整合和一个稳定物体的概念;
(2)具体运算阶段,包括符号思维能力的开始以及语言和守恒能力的发展;
(3)形式运算阶段,在此期间成人抽象思维能力终于产生了.

3.一般来说,这些阶段是按不变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且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的所有儿童差不多是在同一年龄时达到的.然而,在不同的社会中,这些阶段的出现时间都有实质性的个别差异.

4.对某种能力,专门训练能够加速心理的发展,至少是能达到某一种程度, 但是这种训练效果的普遍性和范围仍然在继续研究中.
例如他所说的组织,就是说心理生活是由简单元素之间或图式之间日益增加的相互关系而建立起来的.这些元素或图式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而且越来越复杂的图式.
又如他所说的感觉运动阶段,即从出生到大约两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婴儿的心理组织是从很少几个天生的反射反应建立起来的,而这些反射反应就是他的心理发展的起点.
皮阿杰的学说对《知觉生长模型》理论的贡献不少.例如,《知觉生长模型》中的“信息痕迹”与他所说的简单元素相类似;“表象”与他所说的图式相类似;“知觉单元”和“知识结构”的成长过程也是从简单开始,逐渐形成新的、越来越复杂的结构.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都有哪些

说起少年儿童,我家有二个。

孙——李刚凯,六岁;孙女——李佳欣,二岁。

孙儿,就读本小区的皇庭尚品幼儿园,大班。

喜欢带幼儿园的同学,到家中玩耍;喜欢到本小区的33、32、29栋的同学家玩耍;喜欢买儿童玩具,只要爱不释手的,不买不行,不买就吵就嚷;喜欢看少儿频道,如光头强、大雄、二雄,还有喜羊羊,不喜欢看电视剧、新闻、广告;喜欢零食,如糖果、副食品、牛奶之类。

然而,怕辣,怕烫,怕老师骂,怕爸爸妈妈奶奶打。

做作业吗?如果爸爸妈妈奶奶,不要求不嘱咐,就不会主动去做作业;如果爸爸妈妈奶奶,要求做叮咐做,100%会看图识字,和完成作业。

早晨,到幼儿园上学,爸爸妈妈奶奶如果不去送,也不会主动去幼儿园;如果爸爸妈妈奶奶要送他去上学,听话,乖乖的背着书包走。

孙女呢?近几个月来,看见哥哥衫,说热,自己马上跟着衫,也说热;看见哥哥拿牛奶喝,嚷着也要喝牛奶;喜欢看少儿频道,如光头强,大雄,二雄,和喜羊羊之类,如果变频道,就吵吵嚷嚷。

假如哥哥放学回家,马上不粘爸爸妈妈,和奶奶了,立即跟着哥哥玩耍,或看少儿频道,学着喜羊羊唱歌,跟着喜羊羊跳舞。

爸爸妈妈奶奶教她什么,孙女会什么话。譬如看见爷爷叫“爷爷”,与爷爷挥手再见;看见哥哥叫“哥哥”,与哥哥挥挥手;看见奶奶拿着扫把扫地,孙女抢着扫,等等。

我想:少年儿童喜欢与少年儿童在一起玩耍,听话,交代叮咐的作业会做,模仿和学样能力特强。

青年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生理方面,身体的发展是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如躯体的发展是自上而下,即头部→颈部→躯干→下肢;大脑皮层是先枕叶,尔后是颞叶→顶叶→额叶;肌肉是先大肌肉群,后小肌肉群.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喜、惧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初生婴儿脑重390克左右,为成人脑重的三分之一.儿童长到六岁时,大脑重达到1 200克左右,达到成人脑重的90%,以后的发展便逐渐缓慢下来.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等.
  (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换言之,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如果千篇一律,不看对象,教育工作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关于如何划分年龄阶段,目前尚无定论.一般都是根据生理年龄,结合心理发展特点来划分的.通常划分为乳儿期(零岁至一岁)、婴儿期(一岁至三岁)、幼儿期(三岁至六岁)、儿童期(六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青年初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也有些心理学家按其各自研究内容的侧重特点来表述备年龄阶段的基本特征.
例如皮亚杰注重智慧和认知结构的变化,他按照儿童智慧发展阶段将儿童的发展分成四个大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零岁至一岁半、二岁);前运算阶段(一岁半、二岁至六七岁);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形成运算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
  埃里克森则关注儿童的行为模式,将儿童的行为模式、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冲动的投放部位等结合起来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十七岁前五个阶段,即信任对怀疑(一岁半前);自主对羞怯(一岁半至三岁);主动对内疚(三岁至五六岁);勤奋对自卑(六岁至青春期);同一性对角色分离(十一二岁至十七岁).
  前苏联一些心理学家则注重儿童活动形式的转换:①直接情绪在活动(零岁至一岁);② 摆弄实物活动(一岁至三岁);③ 游戏活动(三岁至七岁);④ 基础学习活动(七岁至十一岁);⑤ 社会组织活动(十一岁至十五岁);⑥ 专业学习活动(十五岁至十七岁)(上述材料见表5-1)
  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表现在:
  1.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例如,青少年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第一个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出现在青春发育期.在高峰期,身高、体重发展较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见图5-1).
  脑重的增加亦有不同.新生儿的脑重是390克左右,是成人脑重的25%.出生后的脑重随年龄而增加,增长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第一年最快,以每天1克的速度递增,九个月时达660克,第一年末达到出生后需要发展的50%.二岁半至三岁脑重发展到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以后逐渐缓慢,六至七岁时达1280克.九岁时约1350克,己接近成人水平.十二岁时1400克,到二十岁左右就停止生长.
  2.在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亦有不平衡的方面.例如,二至三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的关键年龄,四至五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学记》里讲,“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能成”,说明从古人开始就已认识到了学习的最佳期问题,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期,学习的效果就会差些.同时,人的心理发展还有关键期,例如少年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关键期.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少年期(即十一至十二岁)以前的儿童是真正的幼稚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更多地依赖成人的照顾、保护,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比较低.青年初期是个体发展上的成熟期,他们开始逐渐走向稳定、独立、自觉.而少年期则介于二者之间,此时的儿童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既不屈从权威,又缺乏正确的决断,既精力旺盛又缺乏自觉性.因而有人将这个时期称为分化期、危险期、迷惘期、关键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为此,此时对儿童教育的是否得当可能关系着他们一生的发展.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进行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个别差异性
  正常儿童的发展须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其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个体差异性有多种层次.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这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区别,这些区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发展的方面与水平上的差别.其次,从个体的角度看,表现在: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如两个同龄儿童,有的某一方面才能表现较早,有的则很晚;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存在差异,如有的学生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占优势,数学能力强,但绘画能力差,另一些学生则相反;不同青少年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学前教育请简述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

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生活在社会之中,也就是说,儿童一出生就预示着其社会性发
展的开始.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儿童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有社会性
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安全需要表明儿童间接地需要情感支持及社会
交往,襁褓中的婴儿因为感到温暖、安全,进而产生与成人主要是母亲的亲近需要.随着儿
童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罗杰斯也指出,儿童有"积极关注"的需要,即对诸如温暖、爱、同情、关怀、尊敬及获得别人承认的需要,而"积极关注"是儿童在社会性情绪、情感交流及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
同时,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涅尔·戈尔曼研究表明"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商."
卡耐基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所学的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却占85%.放眼现实世界,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成功的管理者或企业家都具有很高的情商,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智商很高的人并不见得会成功,婚姻生活也并不一定美满;而情商很高的人则必定事业成功、家庭幸福.智商高的人一般来说是专家,情商高的人却具备一种综合与平衡的才能.而情商的核心就是与别人进行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因此,好的教育并不单单只是智力的训练.因为相比较而言,社会性水平的高低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生活中获取幸福和成功的能力,其中也包括家庭关系的成功与幸福.澳大利亚人史迪夫·比过"
无论成人或儿童,不可能总是快乐无忧,但我们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向快乐的方向转化."也就是说,如果想让儿童获得爱的情感、与人相处愉快,良好的社会性是必不可少的.

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

首先,良好的社会性会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因为人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他时时刻刻
在接收着来源于周围人、事或自身内部的种种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整理和分析,会对
我们的情绪、情感产生影响.例如,当一个儿童和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时,他会感到自己是
开心、愉快的.这种开心与愉快使他的内分泌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全身的各种腺体正常工作,
这同样有利于他的生长与发育.而且有医学专家研究表明:心平气和的孩子比生气、烦躁的孩
子免疫力更强,更不易患传染病.

与此相反,如果有一个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良,不适应自己所生活的周围环境,总是与周
围人发生、对抗,那么,他必然感到闷闷不乐甚至生气发火,不论他发火或是生闷气,
都会使自己的内分泌系统发生某种程度的紊乱,这种紊乱将对他的生长发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有医学研究表明,幼儿心情紧张可导致呕吐、腹泻、发烧等;长期神经紧张还可导致幼儿生长
发育迟缓;成人疾病中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痒、慢性肠炎,也都与神经紧张有关.
其次,社会性还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智发展.社会性发展得比较好的孩子,适应能力和自制
力都比较强,在初入园的时候,他们能比其他幼儿更快地熟悉老师和同伴.在平时,他们更
容易与老师、同伴相处得关系融洽,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同伴交往,从他们那里得到信息,
扩大自己的眼界.在与同伴的合作游戏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社会性发展得比较好的
幼儿,往往心态积极、情绪稳定、自信心强,比其他幼儿表现出更有毅力,他们能保持较长
时间专注地工作,遇到小小的挫折或困难时,他们也能寻找原因,努力克服困难,而不轻易
放弃.相反,社会性发展不好的孩子,不仅不会学习如何做人、"学做真人",还会导致不真
诚、虚伪、道德水平低下等.而良好社会性中的自制力、适应能力、毅力、真诚等心理品质,
对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这虽然不能直接提高智力程度,但是它们能使心智
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据教育专家的研究发现:智力水平中等的孩子,如果非智力因素发展得很好,那么,他的学业
成就完全可以比智力水平高而非智力因素发展得不好的孩子高许多.
同样道理,智力水平很高的孩子,也会因为非智力水平的低下而导致智力水平发展一般甚至很差.

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

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对社会事物或现象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认知的需要.但儿童的
社会性认知不等同于对一般客体的认知,它是儿童主体观念(是非观念、价值观念等)形成的
过程:不是简单地接受成人的观念,或记住现行社会的规则、规范,而是在了解它们的基础上
做出自己的判断、抉择,形成自己的认识.换言之,社会性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塑造"儿童,而在于为儿童形成自己的观念提供相应的"材料,促使儿童自我塑造.

如果能成功培养孩子社会性中的某些能力,其他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滚雪球一样的提高.
据研究表明,越早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越有助于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形成孩子
的领导气质,也有利于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培养良好过硬的素质.良好的情绪控制
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以后需要的知识才干.控制自我、倾听他人、
与人合作等这些社会性技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必须具备的.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