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教育 > 大学生心理

双向情感障碍的诊断量表(整天疑神疑鬼,胡思乱想。脾气暴躁,不由自主就发火。)

整天疑神疑鬼,胡思乱想。脾气暴躁,不由自主就发火。

三甲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咨询科

抑郁症是怎样得的

正常人都会有抑郁情绪,有抑郁表现并不等于患了抑郁症。

你所描述的情况,是抑郁情绪的表现,并不表明你有抑郁症。建议你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将对你进行全面了解排查,然后作出判断。

从原来的重度抑郁转化为现在的双重情感障碍怎么办该不该休学

看了一下下面的回复,发现没有一个医生给你专业的意见,倒是有很多可能误导你的错误观点,忍不住还是让我来说一说吧。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临床上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的双相障碍是可以存在精神病性症状的,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完全缓解。

双相情感障碍一般包括:

1.躁狂症(单次、反复发作)

2.抑郁症(单次、反复发作)

3.双相障碍(躁狂、抑郁、混合、快速循环)

4.环性心境障碍

5.混合发作

你的双相情感障碍是国家规定的六种重大精神疾病其中的一种,而且是一种诊断率低,漏诊率高的精神疾病。因为很多患者的躁狂相可能并不十分明显,或者在长期的抑郁发作中夹杂不足以诊断躁狂的轻躁狂发作。而轻躁狂的持续时间短(4天可以诊断),与普通人差别很小,不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很难发现。所以在我国双相障碍的误诊率在20%-30%。换句话说,能这么早确定你的疾病不是一件坏事,选择科学的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是完全可以恢复到上学和正常工作的程度的。

该不该休学?

应该休学,然后到专业的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进行诊断和治疗。这里诊断的目的是要确定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分型,也就是我们说的双相Ⅰ型还是双相Ⅱ型。两者的治疗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的,双相Ⅰ型是既往曾经满足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标准,治疗应该以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为主,如果抑郁发作严重时是可以有限使用抗抑郁剂的,因为双相的患者治疗过程必须控制一个转躁的可能,很可能抑郁的时候大量使用抗抑郁剂然后患者在药物的帮助下转为了躁狂发作,所以使用抗抑郁剂时如果发现患者有转躁风险是需要立即停药的。

双相Ⅱ型是满足轻躁狂和抑郁发作标准的,轻躁狂相比较于躁狂发作的诊断更贴近普通人的标准,更不易发现,也更容易达到。所以双相Ⅱ型的患者相比双相Ⅰ型在治疗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转燥,原则上是不使用抗抑郁剂的。如果双相Ⅱ型抑郁发作的时候一般会选用喹硫平 心境稳定剂,心境稳定剂的选择可以是一种,或者两种,或者三种的联合应用。常用的心境稳定剂有:碳酸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

双相障碍是心境的上下波动,如果继续在校很难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尽量避免情绪波动的因素,而且你目前处于躁狂发作,过多的社交活动和外界接触会让你更加兴奋。所以你的情况真的不适合继续上学。

忠告

双相情感障碍是重性精神疾病,但得到正确治疗是完全可以做到临床治愈的,缓解期也可以完全恢复社会功能,所以科学有效而且及时的治疗,是一名双相障碍患者所必须的。出于对自己负责人的角度,也应该系统治疗自己的疾病,得不到治疗的双相障碍是可能出现进行性加重的。

希望我的建议你能仔细考虑,上学不着急,但治病一定迫在眉睫。祝你早日健康。

抑郁症的前兆是什么

一般而言,抑郁症状分为三个症状群表现,分别是核心症状群、心理症状群、躯体症状群。

第一个症状群: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共有三个条目,抑郁症患者必然具备其中至少二个条目。

核心症状的第一个条目:情绪低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差,悲伤。典型者可以表现为“三无”,即无望感、无助感、无用感。

核心症状的第二项,是兴趣缺乏,指患者对各种以前喜欢的活动缺乏兴趣,比如下棋、跑步、打游戏、音乐、看书等。典型的表现为对任何事物无论好坏都缺乏兴趣,不愿意见人,独自关在家里或卧室里。

核心症状的第三项,丧失。指的是患者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比如我们吃到美味的食物,感觉很开心,去到漂亮的旅游景点游玩,也感觉到很快乐。恋爱的过程,也感觉到甜蜜的感觉。但是这些对于抑郁症患者是无法体验到。或者说体验不深刻。

第二个症状群,我们称为心理症状群。包括焦虑、自责、自罪(认为自己有罪),精神病性症状(比如幻觉),认知的症状(比如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观念和行为。

第三个症状群:躯体症状群。包括睡眠问题、食欲问题、性功能问题、精力丧失、疼痛等躯体不适症状。

精神症怎样确诊

感谢邀请!精神症如何检测?这时一个很让精神科医生没有底气的问题,因为,没有检查仪器能够证明患者患有精神症,更多的是根据医生的观察、倾听和分析。这就很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医生一句话,就可以给别人诊断精神病,也可以一句话就否定了患者患病,真的是这样吗?

患者就诊时,医生首先会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从言语中听出哪些属于病态?哪些属于事实

1周前,我的门诊来了这样一位病人:患者进入门诊后一言不发,家属在身后不断的使眼色,暗示我“他有病”。患者本身是一个接触比较被动的人,经过我多次引导,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患者说:“我将邻居刺伤了,因为他当时总我媳妇,趁我不在家时,有时晚上还总拿手电筒晃我家玻璃;那天我,去他家找他算账,结果他不承认,他媳妇也帮他说话,我一气之下和他厮打起来,不小心刺伤了他的胳膊”。单纯从这一段陈诉,很难分辨患者是否是病态,于是我试探和他深入交谈。

我:他除了在这一方面对不起你,还有没有其他方面?

他:有,他经常派人跟踪我,看我走远了,就去骚扰我媳妇。

我:今天来医院,他也找人跟踪你了吗?

他:外面那些挂号的人中就有冒充的,他们打着看病的幌子,其实就是跟踪我。

......

当然,谈话并不止于此,很多交流的内容无法完全展开,这里举例只想告诉大家,通常患者来到门诊后,医生会给予患者充分的时间做自我表述,认真倾听患者此次就诊的主要诉求。根据言语内容再结合患者的神情、情感反应推敲,最重要的是,还要结合家属提供的病史进行分析。很多患者能够暴露出精神症状,当然比较容易确诊,但对于不愿交谈的,门诊的短暂时间也无法确定,就需要住院观察了。当然一旦确定精神症,出于治疗目的,医生也会建议家属或患者配合治疗。

还有些患者来到门诊会主动要求:我想住院,我有精神病。其实这时往往医生就会反思,因为临床中主动承认自己有病的病人却不多,所以,患者是否会夹杂着某种目的?

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医生遵循特定的诊断标准

现在业内人士已经开始使用最新的ICD-11诊断标准,ICD是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即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它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部位等性质,将疾病分门别类。里面不单纯包括精神科疾病,还包括众多其他学科的疾病。

对于精神科疾病的诊断,由于很多疾病病因不明,更加无法给出明确的病理学和解剖部位的解释,这样ICD-11的诊断标准里面会根据疾病病程、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以及排除因素等4方面,综合对患者进行辨别和分析。

此外,医生还会借助一些评定量表,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打分,根据分数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但这些量表并不是每一个人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就可以评定的,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医生,能够对精神症状熟练的掌握,这样做出的结果才会将误差降到最低。

当然,归根结底,都需要有一个详细的病史,能够将患者的病情横向、纵向的去分析、对比才能够最终下结论。临床上不乏有一些“诈病”来骗取诊断的正常人,这些人为了防止暴露自己,所以从入院第一天就不说话。这时作为医生,就要施展“看”的本领,看患者的对于常规事物的反应,看其在住院期间的活动、举动,注意观察细节,对于疑难病例,可以延期确诊,只要用心,总会有办法甄别出来。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将持续更新相关医学问题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