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女人都有抑郁倾向,特别是产后抑郁的女人更容易得抑郁症。当你眉头紧锁,用敏锐的眼神和敏感的心灵去揣摩别人的一言一行时,这样的人就会处于高度紧张中,会怀疑别人做的事是因为自己,从而显得忧心冲冲。
CC产后抑郁,老公晚归就会怀疑老公是否出轨,不再爱自己了,他会监视老公的一言一行,去揣摩他做事的用意,其实很多时候是她自己想太多,老公并未有出轨的意思,但是她这样怀疑,就让大家觉得很累。
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第一件做的事就是让自己忙起来,没有时间多想。平时看一些积极向上的书,多出去交朋友,建立自信心,从而减少抑郁。
一、多活动。除了做家务,最好能养成散步的习惯。
二、多听轻松地音乐。音乐容易进入人的潜意识,潜意识比意识对人影响更大。
三、充分利用颜色的心里效应。多穿暖色调,少穿黑色调衣服。
四、所与人交往。一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人交往。
五、抬头挺胸走路。可逐渐建立自信心,从而减少抑郁。
希望你尽快走出抑郁的情绪,开朗幸福的过一生。
我也是多年的抑郁,严重的时候幻听幻觉,找不到可以倾诉的空间,也不知道有谁能够拉我一把……最痛苦的时候也割腕过。总之,想要自救那是绝不可能的事,就医还算有点希望。
现在的我勉强努力存活于世,也不知道哪一天就会疯狂崩溃甚至再死一次。
绝望的时候谁都希望身边有个谁但是没有一直都是一个人一直都是……
我救不了谁也帮不了谁也不再指望有谁可以帮我。
假装乐观假装有谁还需要我假装自己也离不开谁其实心里很清楚没人需要我没人在乎我就算我无影无踪也没人想起我。
再也装不下去的时候就是我决定离开的时候。
我一生与人为善,遇事总是为别人考虑,无论大事小事都是死扛到底。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说的就是我这种人。都说善有善报。可是我什么都没有得到。别人结一次婚,房子有了儿子有了票子也有了,我结一次婚什么都没有还是一个人。算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工作方面一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领导是喜欢是欣赏可也同时招来了同事们的孤立和排挤。工作群除了一个公开的大群,还有一个内部的小群。但是装疯卖傻了大半年,还是没有被认可没人拉我入群没人提起这事。有什么好事我最后一个知道,有什么坏事也是我最后一个知道。想起那段时间努力融入集体的愚蠢的丑样子,真是可怜可叹又可笑。
总有人背后放冷箭总有人子虚乌有的造谣……好累啊。
明明大家工资一样,福利也一样。始终不明白,大家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行了,必要的时候同心协力共同完成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拉帮结派塑造所谓的“塑料姐妹花”呢?
学历高是年轻的时候努力奋斗的结果,个子高是遗传基因好也是后天牛肉吃得多。你愿意你也可以努力奋斗,反正现在高考又不限制年纪。就不考虑武大华师了,要考就考清华北大。完了把那小红本照我脑门上一甩,也叫我知道知道什么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行不行?
大学生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那并不是说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什么是低调?拿你们的话来说,低调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劝别人的时候我慷慨激昂,轮到自己的时候却无话可说。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这话不错,算得上是心灵鸡汤里的金句。然并没甚鸟用!不过是自我宽慰的阿Q精神。
这是医学问题,必须严肃些!首先什么是精神病?如果你说的精神病是精神类疾病,也就是医学上的精神医学疾病,那抑郁症本身就是精神医学疾病的一种。如果你说的精神病是指精神症(最严重的的精神障碍疾病),那么抑郁症和精神症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抑郁症不会发展成精神症。
你的问题在我的临床工作中也会经常被问到,很多患者觉得有幻觉和妄想就是精神症,所以一旦是抑郁症患者哪一天出现了幻觉和妄想不用考虑就认为是精神症。可精神类疾病本身是最为复杂的医学分科,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很难说哪一个精神症状就能代表一种病,或者说,没有与精神症一对一的精神病性症状存在。不单单抑郁症,很多其它精神障碍也都是可能出现幻觉和妄想的。
既然并没有特定的某个症状能代表抑郁症或者精神症,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区分这两种疾病呢?
抑郁症是给人类造成巨大负担的世界第二大疾病,抑郁症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持久的情感低落表现。长时间得不到救治的抑郁症也可以表现为认知功能的永久性损害。
而精神症最为致残性最高的精神障碍疾病,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情感反应的不协调,以及对于社会功能的摧毁能力。
所以,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抑郁症也可以有幻觉和妄想,但仍然会以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而精神症最主要的表现应该是知情意的不协调。
相比较而言,精神症一定是更严重,危害更大的,也是更加难以控制,难以治疗的。精神症患者的愈后大多不好,缓解期多存在残留症状。而抑郁症患者的愈后相对好的多,缓解期一般可以达到完全缓解的地步。
首先总不能自暴自弃,精神障碍疾病虽然复杂,但有病,总是能治疗的,两种疾病当然也有大量的被治愈的例子。所以不应该自暴自弃,要积极治疗,尤其是精神症患者,经过治疗仍然可能存在部分残留症状,但这时患者一般应该已经存在部分精神病性症状的自我辨别能力,可以分辨哪个是妄想,哪个是幻听,哪个是真实的。也就是我常常和患者说起的“带着症状去生活”,即使仍然存在精神病性症状,也要分辨哪些是精神病性症状,然后尽量减少或者不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