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松子经常做着白雪公主般的美梦,毕业后当上了一名中学教师。由于不愿意轻易毁了学生的前途,她选择包庇盗窃的学生,结果被学校无情辞退。而后,松子认识了立志成为畅销作家的八女川,两个人很快坠入爱河,但不久,男朋友,理由是,“太爱松子”。不久,松子和与前男友既是朋友又是宿敌的冈野产生火花,但冈野已婚,恋情很快被发现,冈野的妻子强烈反对。最终,两个人分道扬镳,松子当上了浴室女郎,并很快成为当地最有名气的。此后,松子又结交了一位新男友小野寺。由于不堪忍受小野寺和密友的背叛,松子杀了两人,逃亡到东京。在那里,她结识了理发师小岛津,但由于警察的穷追不舍,松子入狱八年,当她出狱,小岛津已有了自己的新家庭。当松子与曾经的学生龙洋一重逢,彼此有好感的两人碍于师生关系而选择沉默。松子发现龙洋一已沦为赌徒,但两人惺惺相惜,最终还是相爱了。眼看一切要归于平静,龙洋一却逃脱不了牢狱之灾。想到自己不能给松子幸福,龙洋一决定离开松子,而松子做一直梦想能和龙洋一白头偕老……尽管一生遇到多个男人,松子却孓然一身,最终在53岁那年,孤独的病逝。
这是日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剧情概括,影片中的松子,即边缘型人格障碍。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他们有什么特征?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
边缘型人格障碍(Bol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以情绪强烈多变,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象混乱而不稳定,情绪调节困难为核心特征,有各种神经症的表现,如抑郁、焦虑、恐惧,也会有类似于精神病的幻觉和妄想。
其典型症状有:
1.情绪波动激烈,持续时间不稳定。有时可能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例如,强烈的愤怒,强烈的抑郁或焦虑。
2.自我意识模糊,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变化极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很容易在愤怒、悲哀、惊慌、恐惧、焦虑等情绪状态中摇摆不定,心境有快速多变的特点,特别是遭遇应激事件时。但是,他们的情绪又往往缺乏抑郁症等神经症持久性的特征,被形容为“上一秒对你暖如春风,下一秒对你酷如严冬”。
3.伴有冲动性的,反复的自我毁灭行为。例如,性滥交、酒精依赖、、沉迷游戏、物质滥用,大肆挥霍,暴饮暴食等等。50%-70%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有过自残或的行为,10%左右的患者成功。但实际上,他们仅仅是想引起对方注意,挽留对方。
4.显著的分离焦虑。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常害怕孤独和分离,缺乏自我安慰能力。他们对任何形式的分离和拒绝都很敏感,很容易形成一种短暂的依恋,即,将一个人理想化,认为对方什么都是好的。一旦轻微的或分离发生,他们则迅速转向另一个极端,将对方完全否定或贬低,愤怒的指责对方根本不关心他们。他们被形容为“手拿着脐带走进生活,时刻找地方接上去”的人。
5.由于偏执,在应激状态下,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容易陷入一种短暂性的人格解体,有现实基础的错觉或幻觉。一般来说,精神压力解除后,能很快恢复。
以上特征,具有3条及以上,即可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虽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科学界普遍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是其重要影响因素。许多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童年有过分离、被忽视或待的经历。研究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是由于童年受到环境压力、待或忽视的经历,以及成年后一系列的压力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也更容易成为等暴力行为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冲动性的选择伴侣,糟糕的生活和判断力。
了解了边缘型人格障碍,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自己好像什么心理疾病都有。
1.人类的原始焦虑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好像什么心理疾病都有?这和人类的原始焦虑有关。
人类生来有着对未知事物的担忧和恐惧,这种担忧和恐惧的背后,是人类婴儿期担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对死亡的原始焦虑。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人类对安全的需要。
由于我们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难免会对某些方面特别在意,尤其这几年心理健康常识在不断的推广,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内心深处多少会想知道自己是否身心健康,但因为对心理健康常识不够了解,有时候稍微看到一点症状描述,便不自觉的对号入座,某种程度上,这不仅仅是焦虑,也是一种自卑。
2.自卑与认同
童年期的被忽视,得不到足够的肯定与关注,让有着这种经历的人们内心深处强烈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事与愿违。
人们由于自卑,往往十分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尽管内心十分向往得到肯定或好评,但对于负面评价,往往更容易自我暗示,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在看到一些描述心理状态和心理疾病的名词或句子时,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
3.缺乏足够的心理健康常识
缺乏足够的心理健康常识是很多人容易误判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一大原因。
近几年,随着心理学常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但与此同时,许多伪心理学也充斥着网络和市场。例如,通过一个动作就能知道对方的性格等等所谓的读心术。
由于心理健康常识普及度不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上人们在健康上往往有某种程度的焦虑,误信伪科学,或误判心理状态的事时有发生。
最容易引起人们误会的,便是心理健康与心理正常。
许多人将心理健康等同于心理正常,认为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不正常。但事实上,90%的人心理处于亚健康,正如多数人身体处于亚健康。而一个人无论他有没有心理问题,只要不是神经症、精神病等异常精神状态,仍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
真正的科学是辩证的,客观的,绝对化的判断往往是伪科学。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有点焦虑、抑郁的情绪,有点追求完美的情结,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对我们的生活不会有多大影响。但是,总有人觉得自己不应产生这样的情绪,好像自己心理不正常。那么,我们要怎么才知道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呢?心理学上有一个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1.知、情、意统一。即,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心理学上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情、意(认知、情感、意志)三部分,由于人本身是客观统一体,这三部分在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中有协调一致性的关系。例如,遇到开心的事,流量出喜悦的表情,这是正常反应。但如果是遇到悲伤的事,却流量出愉快的表情,就属于异常状态。
2.主客观一致。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因此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应与实际客观环境相一致。假如这个人坚信自己听见了什么,而实际客观环境中并不存在能够引起他产生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这个人有可能心理异常。
3.人格相对稳定性。可以简单理解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是长期稳定的。如果没有明显的外部原因,却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个人可能出现了心理异常现象。
这三个原则,是郭念锋老先生提出的,适用于任何人自我觉察心理状态,如果实在不确定自己是怎么样一种状态,建议寻求助,例如,到医院心理科进行专业的心理量表测试。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