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梦境是人类面对紧急事件时所会做出的应对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出现危机事件,人类也就难以训练自己对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而做梦便是人类大脑有意识地训练其自身的应变能力。尤其是噩梦,更是人类大脑对危机意识的一种训练。以上是心理学家对梦境的看法,可是科学家却不认同,科学家对梦境的认知跟心理学家是完全不同的。科学家的对梦境的认知跟古人有一些相似。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梦境并非就是完全虚幻的,有可能梦境是真实存在的事件,是我们真实经历的事件。
问题涉及3个方面:梦的解析,了解自己的潜意识和读《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或精神分析流派著作)
接下来也尝试着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1 梦
梦是什么呢?根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后简称SF)的经典理论,梦是维持睡眠的一种机制。人在睡眠之际意识消退,日常阻挡潜意识的防御减弱,潜意识的在容易浮现。而梦境则是自我协调,避免睡眠被打扰而产生的。
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SF对于梦的观点存在很多问题。事实上,人每天都要做大量的梦。根据睡眠中快速动眼时期的唤醒报告,绝大部分的梦境仅仅是个体模拟日常生活的场景,如走在街上,坐公交,吃早餐等等。而那些让人觉得离奇、印象深刻的梦,则是极其少的部分。由此得出梦境可能跟大脑的自我运作练习相关,即大脑在睡眠状态下藉由梦境对个体日常生活的应对进行模拟和练习。(以上实验资料来自《心理学:国际视野》一书)
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对于梦的研究,实际上是建立在少数极端情况下的梦境之上的。那么这些梦境是否对个体的心理有意义呢?实际上是有的。但意义没有SF当初强调的那么特殊。梦境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则必定有对个体而言特别的部分。这些特别的部分就和个体对待其他事物时展现出其特点一样。通过谈论、感受、思考,必定会有所领悟。
也许梦和性是一般人们对精神分析的两个最为深刻的印象,但事实上这两样东西在现代精神分析体系中的分量并不特别重。
2 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的有很多,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和自己的无意识打交道。题主的说法让我有些在意,似乎对于题主来说,存在着某种可能的、尚未知晓的童年阴影。
说回了解自己。通过心理学的方法了解自身的方法有好多,最实用的是从认知、情绪、行为身上入手。发现自己的认知模式,感受自己的情绪倾向,考察自身的行为特点,这些开始起来都不难,也很够用了。
如果想要和自己的潜意识对话,可以尝试将自己的梦境记录下来。不需要去分析,只需要做记录。如果有兴趣,可以尝试将里面的一些场景,事物画下来。不要尝试去分析它们,去感受它们。感受你遇见他们的感觉、情绪,记录下来那些看着它们展开的联想。过一段时间回看这些记录的时候,大多能自然而然地明白。
如果想要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意义上自我分析,单靠个人是不行的。从事临床的精神分析师都会先接受长时间分析。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专业人士的陪伴。企图自学是不现实的,因为到了这一步,依靠的不是理论,而是实际上的分析,而个体自身是很难看到自己本身的。最好的方法是找合适的分析师做分析。
3 关于《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引论》
简单介绍一下吧。这两本都是SF的著作,《梦》讲述的是SF对于梦的研究成果,《引论》则是SF讲学整理下来文章,联系《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是对SF20年间理论创立和发展的梳理。
这两本书对于想要从事精神分析研究的人来说很重要。其重要性不在于理论的正确,而在于精神分析发展的脉络。只有搞清楚了精神分析的起源和演变,才有可能对精神分析产生自己的看法。而在阅读完这两本书,尤其是《引论》之后,大概就能下个判断,看精神分析是否适合自己。
再介绍下现代精神分析吧。从SF开始,精神分析的大河一直都在开支流。就现在来说,比较知名的是美国的客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客体自体心理学(这三支跟阿德勒和安娜·弗洛伊德有渊源),法国的拉康考试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等等。各派的侧重点也不同。
最后,尝试下正面回答问题吧。
1 通过阅读精神分析理论的著作,无法分析自己的梦境。
2 没有专业的训练,通过分析梦境去了解自己的无意识、童年阴影操作性不强。
3 了解自己的很多,不需要在精神分析这棵树上吊死。大部分的人不了解无意识也活得很好。如果你是非要了解的那一个,不要尝试自己来,去找一位分析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