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优点:适用范围较大;简便易行;所得材料比较真实。缺点:结果难以重复验证、精确分析;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认为性质,被试处于那样的环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分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投射测验)两种。测验法有三个基本要求:1.信度 2.效度 3.标准化(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有两种问卷调查和晤谈法。使用时应注意:1.取样的代表性 2.被试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优点:用起来比较容易,收集数据比较快。缺点:不够严谨;不能揭示因果关系;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5)个案法:对被试各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个体过去和现在的资料,进过分析推知其行为原因。优点:能够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设。缺点:对个体的研究结论难以推广。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当然这种非人道的实验现在已经被禁止了)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的基础之上的.
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的有益的创新活动.而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从松弛状态转入高度紧张状态,需要给予适度的刺激.缺乏刺激的环境,就培养不出杰出的创造型人才.在没有刺激因素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人的意志就会衰退,智慧就会枯竭,理想就会丧失,才能就会退化.只有经常给予适度的刺激,才能激发起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惊人的毅力.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才分别给予适度的刺激,是充分发掘他们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信很多人想去学习了解心理学的最初原因都是想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想知道他背后怎么想的,这也是心理学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人实在是个复杂的东西,很难用一个单一的理论去解释的特别清楚。这篇文章主要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一下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模型,也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心理学是怎样进行研究的。1、B=f(P,E)B是一个人的行为,是大家最想要了解的东西,P是对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人因素,E是环境因素。对于这个公式,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看到这个公式你可能觉得这是什么玩意儿,说了和没说一样。确实,大多数情况下心理学做不到定量描述,只能定性分析,不像物理学,一个公式F=ma,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其实B=f(P,E)这个公式对现在的心理学研究来说起到了很重要的奠基作用了。2、勒温——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提出这个公式的人是勒温,一个德裔犹太人,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我觉得是最伟大的——即便这个问题有争议。勒温的伟大之处在于给心理学留下的宝贵遗产:他是首先做到了从理论角度科学的分解出了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少有人单独说勒温的理论体系是怎样的,主要是因为他死的比较早。1890年出生,二战结束就去世了,只活了50多岁。但是美国整个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学科是他一个人开创的,所以其实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里对勒温评价很高,他觉得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两个心理学家是勒温和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从人性的角度,勒温是从理论的角度,他们都做到了对人类行为的洞察,站在自己的角度构建了一个人类行为的解释体系。更正一下:这个评价是托尔曼给的,被波林收录进书中,波林的评价是,凡与勒温有深交者,都无不极端信仰他的天才。3、好的理论最实用勒温的理论到底研究什么呢?很难说,他自己叫拓扑心理学,也有人说他是晚期格式塔,他本人又被称作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他研究关注的面很广,其实是对整个心理学的一个思考。B=f(P,E)这个公式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任何一个行为或心理问题,首先必须有人的因素,还要考虑他所处的情境是怎样的,一个人不是在所有情境下都会做出一个行为,今天明天你做的行为可能不一样,人的复杂性就体现在这里,人和情境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这就是勒温理论里最核心的东西。人类行为是个非常复杂庞大的体系。很多因素都会有影响。比如一个人的个人成就,首先要看机遇,机遇是个很随机的东西,不是谁都能遇到。这么复杂的一个体系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机制呢?怎样影响人的行为的呢?要先有这样一个认识,一个行为的发生不是一个必然的事情,跟人有关跟情境有关,任何一个情境发生了微小的变化都可能造成行为层面的大变化。反过来说,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问题时,行为反应的倾向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4、班杜拉和他微小的贡献班杜拉是目前活着的心理学家里最伟大的一位,也是20世纪后半叶至今(2013年)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心理学家之一(大概22万次引用,排名第二的皮亚杰和他差了6万多次),有人说他是最后一位大师,他构建的理论对整个心理学的研究都有借鉴意义。班杜拉今年91岁了,但是他一辈子的工作都是围绕着P,B,E这三个字母进行的。他的理论叫“交互决定论”,是个三角形:B,行为;P,个人影响因素;E,环境影响。还是在勒温的框架下进一步解释三者的关系。个人、环境与行为是一个动态相互影响的,叫“交互决定论”。如果把班杜拉这一辈子拆开了揉碎了讲呢,也就是三个微小的工作:一,社会学习理论,讲的是人是可以在环境中进行学习的。E通过P影响B。比如小孩看暴力东西看多了会去产生暴力行为,这里面还是在讲个人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环境影响个人,你在不好的环境里,行为倾向也会改变,会变成环境拥有的样子。二、自我调节的概念,self-regulation。实际上就是E和P之间的互相影响,甚至趋同。一个人和他所在的环境不适配的时候,比如我一个特别内向的人去做了公关工作,这个时候我就跟我的环境不适配,这个时候人会去自我调节,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了。那么我有两个方案,要么去适应这个环境,要么就去改造环境。三、社会认知,最早提出的叫自我效能,后来还有归因、结果期待等。B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P。其实还是进一步的解释行为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学校环境一样但为什么有人考第一名有人考五十名?这里面重要的东西就是社会认知——我是怎样认识到自己和社会间的关系的,比如考第一名的人就是我做什么都能做好,自我效能感爆棚,我更努力,下次还考第一;最后一名可能想我做什么都不行,越来越自暴自弃。一开始差异比较小,但这个想对你的行为不断的产生影响,产生不同的结果。60多年的研究,20多万次引用,说的就是这么个事情。5、历史、记忆、经验,我和我的故事好了,环境因素抛开不提,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个人因素(P)上。个人因素是从哪来的呢?比如自我效能感,为什么有人觉得自己学什么都能学会,有人觉得自己做不好,这这个稳定的信念是从哪来的?跟个人的经验是有关系的。一个人的价值体系,人格特质,都离不开个人经验。你是觉得世界上的人都有善意,还是相互竞争适者生存的?这取决于你的前半生里,别人是怎么对待你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看《西部世界》。为了让机器人的行为不发生变化,一直遵循程序,需要定时清除机器人的记忆。当经验不断累积的时候,行为模式就会出现很大的改变。影响你行为的信念都是从经验中来的。记忆,是人类用来保存自己生活经验史最重要的方法。需要明白的是,记忆和完全客观的历史是有区别的。一个过去发生的事情,通过记忆,最终成为了什么样的经验,取决于事情发生当时的认知特点,以及后续你不断地提取加工这个记忆时的认知特点、价值体系和人格特质。客观发生的事实通过你的感觉知觉被你注意到,通过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这些认知过程存在你的脑子里,这时候它跟原来的事实已经不相干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你会想提取这件事的时候,你的思维语言本身也会影响你对这件事的认知,也许你觉得最初自己不对,后来你反复想的时候会觉得别人也有错误,这些经验累积多了后会形成稳定的信念体系。我们所说的性格、人格特质、价值取向、归因,一个人全部的个性特点,都是跟个人经验有关的。6、认知与脑大脑是人心理活动的器官,所有的认知过程都是有生理基础的,都是大脑活动引起的。现在的心理学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大脑层面。大脑有最基本的分区,顶叶、颞叶、额叶、枕叶,更小的分区有100多个,所有的认知活动都可能跟你大脑哪些部位有关系,什么额中回,扣带回,杏仁核啊,它是你整个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7、完整的逻辑行为受到情境因素和个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个性因素来源于个人经验。个人经验是一个人对于过去环境(历史)的认知。认知过程存在生理基础。生理基础是可遗传的。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人的行为,个性,认知,神经生理,是四个不同的解释水平。这四个水平最终解释的还是你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不管是脑,还是生物化学,还是认知,还是特点,最终都是通向行为的,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构建一个人类行为的解释体系。8、适用条件那么什么时候我们需要这样深入的了解事情呢?其实是有适用条件的。我们前面略过了情境的因素。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学家,米歇尔,老爷子也是马上90了。他最有名的是棉花糖实验,自控,大家都听了无数遍了。他最近新出了一本畅销书,卖的还比较火。他提出了一个人格理论,讲的是什么时候才会存在个体差异,比如你拿枪逼着这个孩子如果你偷吃糖就打死你,那很多孩子是可以坚持下去的。也就是说,个体差异是否发生取决于情境的强度,如果情境境特别强那可能个体差异就不存在了。比如说,在里在监狱里,他的要求就是所有人整体划一,不允许有例外,比如军训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叠被子都叠得整整齐齐,不管你再反感这件事,你还是会去做。因为这个环境是个特别强的控制的环境,所以个体差异已经不存在了,一个人的行为完全取决于环境的要求。9、环境的力量那么强的环境下,人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呢?这里面可以借鉴一些人的工作,一个是斯金纳,美国评选出来的最出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人们心目中可能是个科学怪人的形象,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他觉得通过环境的刺激就可以操纵你的行为,他做实验主要是用鸽子和老鼠,比如训练鸽子转圈,转一圈给你一口吃的,是可以做到控制的,他认为人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强硬的惩罚或奖励来操纵行为。他做了个育儿箱,提前设计好了做什么会得到奖励,做什么会受惩罚,孩子不用管就学会了,他把自己女儿放进去,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斯金纳为他的理想社会写了一本书,中文翻译叫《桃源二村(Wolden Two)》,就是按照他这一套设计了管理社会的制度,每个人应该怎么做都是写好的。还有另外一个人,比较有噱头的研究,就是津巴多。他被称作心理学的声音,上电视出了很多书,美国评选出来第二出名的心理学家。他做的监狱实验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一部分学生当狱警,一部分当囚犯,得出结论就是不好的情境里,再好的人都会出现不好的行为模式,这也是在强调环境影响特别强的时候,这个行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如果情境的要求没那么强,你怎么做都可以。这个时候,你的能力、价值观就非常重要了,你能做出什么成就,完全看自己的水平。比如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职业环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可能说职业环境要求一个人做成什么样,你找工作的时候就要找匹配的环境。但现在我们渐渐地不提匹配了,因为环境的影响没有那么强了,你怎么做,你只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做出成绩就可以,现在我们说的更多的是一个人能力的成长,个性多元化的发展,而不是说环境多重要了。10、总结回到主题,心理学家怎么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先看情境。情境强,那么情境是导致行为的主要因素,情境弱,看个人。一个人的能力、个性、偏好决定了他的行为倾向。以上因素来源于个人经验。个人经验既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也受到一个人认知加工的影响。认知加工过程存在生理基础。生理基础是可遗传的。理解了这些,再看其他心理学的书就会容易很多,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2、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3、调查法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4、测验法即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例如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品格测验、智力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在管理心理学中的研究中,心理测验常常被作为人员考核、员工选拔、人事安置的一种工具。5、临床法用实验方法去研究抑郁精神错乱等精神障碍问题是很困难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上,很多心理学实验在道德上令人难以接受,或者是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个案研究来获取信息或许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