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诊疗

孩子逆商的培养,始于接纳“不完美”!_给孩子看绘本需要定时定量吗,一天规定看几

孩子逆商的培养,始于接纳“不完美”!

给孩子看绘本需要定时定量吗,一天规定看几

阅读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定时、定量就成了任务,孩子会有抵触情况,怎么能好好阅读呢?一天看多久绘本,要看孩子的年龄来定。我家大宝现在马上6岁了,他看绘本的时间明显比之前长了许多,每次能安下来看20~30分钟,之前都是10分钟不到,就要跑上两圈。

给孩子看绘本需要定时定量吗?

让孩子爱上阅读,自然而然的阅读,是需要过程积淀的。刚开始大宝也不喜欢看书,我把书散落在客厅里,他随手可以拿到,慢慢就习惯了随手翻阅,看绘本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来了。但孩子的专注力时长有限,并不能很好的专注于阅读这件事,常常会走开、走神。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所以说,专注时间长短,才是孩子是否能认真阅读的关键所在。

有些孩子听课很认真,能好好坐着;有些上课听不到几分钟,脑袋歪向一侧,不知道去想什么了;有的孩子刚收拾好写作业,接着又要去厕所。这样的情况下,想让孩子专注看绘本,实在太难了!不过,孩子专注力时间长短,也是有不同因素促成。

1、生理因素,孩子的专注力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延长;

2、环境因素,周围环境噪杂,干扰过多,也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3、心理因素,缺少父母的陪伴,用特别的行为吸引爸妈关注,即使被骂。

所以说,看绘本定时、定量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有些困难。他们专注力时长不够,还容易被身边事物干扰到。

即使定了时间、看书任务,孩子也很难准时完成,这样还会让他们有挫败感,对阅读这件事慢慢失去了兴趣,那就得不偿失了。

一天规定看几小时绘本才能起到学习的效果?

看绘本并非时间越长越好,阅读时间长短和孩子学习的结果好坏也不成比例。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发现,孩子的好奇心系统,可以说是一个兴趣雷达,在雷达探索范围内,学习才会更有效。

有次我和大宝一起阅读绘本,几分钟后他就说自己看完了,还滔滔不绝的跟我讲起来绘本中的情节。我问他怎么都能记住呢?他说:“因为我喜欢啊!”所以说,当孩子喜欢、感兴趣,才会在他的认知范围内,去主动探索和学习。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如此,阅读也是如此。

大宝和二宝都有阅读的习惯,但他们更喜欢的是我讲绘本给他们听。因为在讲绘本时,我会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语调,引得他们哈哈大小。这种从“活动”中获取知识的,是学龄前儿童学习的主要途径。

幼儿园老师每次上课都会又唱又跳,不仅表情到位,还会配合肢体语言,也是为了吸引到孩子的注意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天看多久绘本并不是最重要的,把每次读绘本的时间,都变得更“有趣”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跟孩子亲子共读,妈妈(爸爸)的声音富有情感,孩子更原因听、看。或者让孩子尝试把绘本中的情节复述出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和记忆力,这些才是让孩子阅读绘本的意义所在,不是吗?

通过这样的互动,孩子看绘本的时间,会逐渐加长,他很喜欢这样的阅读,或许每天都会缠着你跟他一起看绘本呢!

总之,从小看绘本是为了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并非一项学习任务。家长也没必要上纲上线,一定要孩子看多久才可以停下来。引导过程中,可以积极参与进来,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会更浓厚哦!

高级育婴师,一位儿童心理学专业的二胎妈妈,专注孕期、育儿、早教、喂养与护理知识分享!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傅雷是怎么言传身教的

教育孩子,先教做人。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这是儿子傅聪出国留学临行时,傅雷唯一的叮嘱。

培养孩子,犹如种树。

只有先在根上先滋养他,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才能心中有光。

孩子若不懂与世界相处,一切都是徒劳。

翻开《傅雷家书》,你看发现:教导孩子如何为人处世,傅雷格外的用心。

“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

“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态度谦恭,虚怀若谷。”

“做人最忌交浅言深。”

教会孩子和世界相处的能力,才是父母对他最大的保护。

孩子能融入社会,游刃有余,才是父母最值得骄傲的事。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逼孩子一把。

每一个优秀的人背后,都有一个“狠心”的父母。

傅雷在孩子学习上是出了名的严厉,对学业教导只一句:

“没吃足苦头绝不能有好成绩!”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

那些会“逼孩子”的父母,其实活得最明白。

孩子学习的最佳年龄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与其让孩子未来后悔不已,宁愿让他现在埋怨自己。

不要忽视孩子“逆商”的培养。

所谓“逆商”就是:一个人在逆境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反逆境的能力。

养育子女,从来不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这么简单。

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傅聪成为一代大家,离不开他超强的意志力和抗打击能力。

正如傅雷所说:

“一个人吃苦碰钉子都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所谓人生或社会的教育就是这么回事。 ”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傅雷在信中写: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从模仿父母开始。

家庭是台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复印件出了问题,一定要回溯到原件上去找原因。

俗话说,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练,一流父母做榜样。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和颜悦色,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北风与南风比赛谁的力量大,看谁能把路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吹得猛烈,行人将衣服裹得越紧;

南风轻轻拂动,人们却热得解开大衣。

这就是“南风效应”:宽容的力量,远强于惩戒。

傅雷就深谙此理:他从不惩罚谩骂,而是平等温和的沟通,将道理教给孩子。

对孩子大吼大叫,是无数家长的通病。

教育需要和颜悦色。

最好的教育,是用心的陪伴。

尽管和儿子傅聪天各一方,但傅雷给儿子写信的频率一直很高。

家书相伴,纸短情长,父子二人情谊日渐深厚。

陪伴孩子,不止是花时间,更是花心思。

好的家庭,一定是始于陪伴,陷于教育,忠于三观。

知其所想,懂其所言,才能架起彼此心的桥梁。

好的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教育中有效沟通,源自三个步骤:

首先是倾听,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

其次是理解,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话的意思。

最后,才是给建议。

对父母而言,三件事里面,倾听做的最差。

傅雷与傅聪写信一来一往,了解到孩子的想法,两人才越加亲密。

有句话说的好:“好的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想要了解孩子,先要听孩子“说”。

满分父母看过程,不及格父母看结果。

对于孩子的未来,傅雷只秉持一个态度: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只以成败论英雄,是教育中的最大误区。

对孩子抱有高期望,也必须先做好“事与愿违”的心理准备。

教育专家王人平说:

“一味关注结果,看不到孩子付出的努力,就做不到全然地接纳孩子的身心。”

教育的美好意义,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学会欣赏孩子在过程中的成长,才是每个父母必修的功课。

父母立“规矩”,孩子有出息。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

即使是傅聪这样的人才,也是在傅雷夫妇的严格管教中成长的。

《战争与和平》中说:“没有人和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养而不教,父母之祸;教而无方,父母之过。

人生这盘棋,每一步都离不开规则。

不懂规矩的孩子走弯路,用一生去试错。

而优秀的孩子,多是被“规矩”管出来。

因材施教,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傅雷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

长子傅聪有音乐天赋,他就让傅聪学琴。

小儿子傅敏想学音乐,傅雷却指出,他更适合做教育。

果不其然,长大后的兄弟两,一个成为著名钢琴家,一个成为出色的教师。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优秀,其实是不知道,孩子优秀的地方在哪。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顶属于自己的王冠。

父母因材施教,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为自己加冕。

家风,才是一个家最大的财富。

教育,与家境无关,与家风有关。

傅雷未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风气:

一为目光远大,凡事多学——此可为人立志向。

二则处事乐观,为人正派——此可给人定性情。

不管是长子傅聪,还是小儿子傅敏,他们都品行端正,事业有成。

这离不开良好家风的熏陶。

正如马伯庸所说:

“一个家族的传承,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一个家庭的家风,才是最贵的家庭不动产。

在“阅读”中长大的孩子,差不到哪里去。

傅雷嗜书如命,他也要求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习惯,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个在“阅读”中长大的孩子,无论如何也差不到哪去。

会读书的孩子,有知识,有眼界,有格局。

只要他守好内心的善良,未来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优秀的家长,都擅长自省。

早年傅雷性格急躁耿直,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不够有耐心。

但这些,他在信里都给儿子道歉了。

为人父母,谁都是第一次。

养孩子,就是一个在对错中不断翻译“我爱你”的过程。

优秀的家长,都拥有自省的能力——不停学习反思,并及时调整教育的方法。

培养好习惯,要从小抓起。

傅聪作为钢琴家成名后,依旧十分刻苦,每日训练,从不间断。

自律成了习惯,自然离不开从小父亲的耳提面命。

人的习惯,就如走路一样。

最初选择了哪条道路,人就会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

这就是教育心理上的“路径依赖”法则。

好的习惯就如路一样,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越早培养的好习惯,越容易刻在孩子的骨子里,并使他们受益终身。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傅雷夫妇人缘广,学识高。

傅聪从小便观闻各行各业大人的谈话。

这些见识,开阔了傅聪的视野,打开了他对世界的思考。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这里的“拼”,是指父母的层次、家庭的环境。

你带着孩子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听过的故事,欣赏过的风景......

都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中,让他们有机会体验不同的人生。

不懂得放手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教育学上有个“鱼缸定律”:

鱼缸中的金鱼,长不过三寸。

放入水池两月,却能长到一尺。

养孩子也是这个道理——父母的保护像鱼缸,庇佑下的孩子难以成长。

所以,一定要给他自由的空间。

爱子深切如傅雷,也懂得要“放手”,让儿子出国求学,不断成长。

养育孩子,切记不可越位,事事包办。

想要孩子飞得高,飞得远,该走的路,就让他自己走。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关系:共同成长。

《傅雷家书》多是谆谆教诲,唯有这句,令人读来唏嘘不已: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

确实,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同样,父母自身的成长,也有孩子带来的动力。

教育这条路,最大的幸运,是孩子和父母一同前行,共同成长。

山西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坠楼身亡,

整个事情的经过我就不再多做赘述,我只留下一些我个人的看法。如有异议,欢迎指正。

首先明确几个事实,补考作弊被抓。家属回应:我们承认他是有作弊的心的,但是他确实是没有做出这个行为来。

考生带着手机进考场已经是违背了考场规则,并不存在有没有使用手机作弊的说法。而且,根据我个人从小上到大学的考试经验讲。老师会在开考前,跟大家说,有带小抄或者手机进来的,把小抄和手机放到讲台上来,待会开考后被我发现有小抄、手机就直接被判作弊。我觉得这位监考老师在开考前应该也说过类似的话。

按照我们学校的考试规则,考试作弊被抓是直接取消学位证的。如果接下来几年时间表现优异,会有复议的机会。想来中北大学应该也是有类似的规定,才让该名学生一时头脑发热,跳楼身亡。

不过,我认为这固然和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关系,更多的体现责任心的不足。

我觉得,既然该名考生已经选择作弊,就应该在作弊前想好这么做最坏的后果是什么。既然要作弊,就应该承担起作弊被发现后的后果。即便只是一个学生,大二了,也已经20岁,是一个成年人了。成年人就应该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而不是遇到事情就跳楼逃避责任。

如果该名考生因为作弊,大学四年白上了,这固然对不起养育他的父母。可他就这么跳楼,逃避责任,更对不起他的父母。生命是最重要的,好好活着,一切都是有机会的。生命没有了,那什么都没了。

最后,我很小的提及监考老师一下。如果在事件调查清晰后,监考老师没有说什么刺激考生的话。我认为该名监考老师才是最应该去心理辅导的人。如果他什么都没有做错,只是因为这个老师严格遵守考场纪律的话,我认为该名老师没有责任。

但是,当事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很可能要承担责任。

大学辅导员工作就是这样,只要学生不出事,至少能够证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学生工作,勉强做得算是不错。如果不幸发生了不好的事情,辅导员和班主任往往就要担责!

给孩子看绘本需要定时定量吗,一天规定看几
标签: [db:tag]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抑郁症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