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始于气,精神不健康,身体就不健康,相辅相承。人这一辈子是不顺心十有,但也得往开了想。只要心里头郁闷了,生气了,压抑了,着急了,上火了,想不开了,发愁了,惊吓了,恐怖了,发怒了,必定在身体里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只要精神上有疾病,身体上就会有病。病哪来的?自己找的。你气谁呢?你烦谁呢?最终害的都是你自己。
抑郁从哪儿来的?心理不健康来的,你想不开,你就会生病,问题就是这么简单。而且有病了,会伴随人的一生,稍微着点急上点火,生点气,病还会找人最薄弱的环节,还会找到老病根,所以病又犯了。心里不平衡,心态不健康,是万病之首。怎样给自己解心会宽,怎样有一个好的心态?会是自己一生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找准心态去吧!
别什么人什么事儿都往自己身上揽,一个人一个事儿,一件东西,都有可能是个陷阱,是个坑。
我是一名从业37年的精神科医生,临床治愈过不少抑郁症患者。
首先很遗憾的告诉你:虽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抑郁症的遗传性是确定的。但我也要强调:抑郁症的遗传,指的是有遗传的可能,有家族内多发的事实,并不是说家人有患抑郁症,就一定会遗传给后代。
接下来我们说说,抑郁症的服药问题。
答案是:不一定。
抑郁症的药物作用,是非常个体化的——实际上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是个体化的,没有哪个医生会告诉你:这个药吃了一定会好,你这个病我一定能治好。
临床上,我见过服药一周左右就起效的患者,也见过换了三四种药也不起效的患者;见过服药半年左右康复后彻底停止吃药的患者,也见过终身服药甚至完全无法自理的患者。
今天我想说说,我遇到的那些走弯路的患者。
我见过很多患者,因为服药后稍微有点效果了,就自行减药、撤药,最后出现严重的反跳,再加大剂量也无法起效,只能重新制定服药的方案。
抗抑郁药物的起效,都需要一个时间周期。有一些患者服药三四天后,感觉没效果,就不吃药了,觉得吃了也没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很多患者(大部分是患者家属)很担心药物副作用,尤其是一些年纪比较轻的抑郁症患者,家长带来的时候总说:医生,能不能不吃药啊?
我的答案都是:不行,这个阶段必须得服药。
如果你患有抑郁症,最好做好一个长期“斗争”的准备。
我们要斗争的,其实并不是抑郁症本身,而是抑郁带来的心理无法承受的负面情绪。
所以第一阶段,我们要做的是用药物来控制住,或者说“关闭”情绪。
下一个阶段我们做什么?等药物起效,情绪有效得到控制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个较为长程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改变患者的负性思维模式,形成一个长期的治疗效果。
这里我要强调,对于中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要做的是心理治疗,而不是到社会机构去做心理咨询。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中重度抑郁症更是有自伤风险。
我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师不能做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在遇到精神障碍患者时,心理咨询师需要将患者转介到有精神障碍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
医学是有局限性的,患者时常说医生说三言两语就把患者打发走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有些问题,确实不是一两句能讲清楚的。
医学是有局限性的,有很多疾病,连发病原理都还不明确。医生经常说“达到临床治愈”,而不会说“完全根治”,不会说“完全无毒副作用”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得了病,就得看医生,这就像到了年纪就得去上学一样。
所以我们总是提醒大家,有问题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确诊是治病的第一步,确诊之后,才会有相应的治疗方案。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是患有任何疾病都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
我是彭旭医生,目前在安忻睡眠门诊出诊。
如果你需要帮助,通过好大夫搜索“彭旭”就可以找到我。
也可关注公号“安忻睡眠门诊”来问医生。
您好,一般说来,这是属于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可能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以及自身性格行为因素有关。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自我调节抑制。
病理学上,对抑郁症不做这种区分。这只是一类现象,而且是一类浅表现象,对于治疗来说不具有太大的意义。
筑爱心理咨询师 杨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