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教好自家的孩子,爸爸妈妈们需要学习的有很多,不能把自己儿时的那一套照搬到现在孩子身上,只会造成他们的逆反意识。现在儿童教育学家都是建议爸爸妈妈们平时多看一些儿童心理学书籍
1、《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本书认为,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
许多家长苦恼于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其实并不想严厉的惩罚自己的孩子,但是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事后也会常常反省是否自己不够有耐心,是否没有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他们迫切的需要知道如何去做。那么本书可能会给家长们很多实用的建议。
本书的作者简尼尔森博士等教育专家历经30多年的实践发展与完善,将核心的理念和方法浓缩在此书之中,让数以千万计的家长学会了“不骄纵不惩罚”、“和善与坚定”并行的育儿方法。
2、《依恋三部曲》
本书的作者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亲子关系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依恋关系的质量决定孩子一生的发展,许多幼年期以及成年期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依恋三部曲一共三本,相对偏理论化,但是详尽的阐述了依恋关系,对于回顾自己以及和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有着非常好的帮助,本书第一本“依恋”,从理论上提出和论述了依恋关系的存在,第二本“分离”和第三本“丧失”讲述了依恋关系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会出现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帮助为人父母者理解孩子的情感与行为发展。
3、《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
本书是儿童心理学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的经典作品之一,在欧美已成为父母必备的亲子教育指南。在本书中,温尼科特教授探讨了童年时代的基本人际关系,他从母亲与婴儿间的爱谈起,并认为这是人格健全的关键。
他以轻松简单的口吻,揭示哺乳、哭泣、游戏、独立和害羞等日常行为中所蕴涵的心理机制。他特别强调父母天赋心智与性格对孩子的重大影响,并告诉我们:本着自己的天性去实现亲子间的互动与沟通,才是最好的亲子教育模式。
温尼科特教授的文字随处充满了关怀和洞见,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他对父母们发自内心的支持与肯定。本书可以帮助你在自然快乐地做自己的同时,引领孩子同样地去“做自己”,这样就一定能实现属于你和孩子的天性律动。
在心理学界,有三位赫赫有名的大师,他们就像三座耸入云端的山峰,共同支撑起心理学界的一方天空,他们被称为心理学三大宗师——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这三位心理学巨匠的学术观点是截然不同的。阿德勒和荣格都曾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到过非常大的作用,但后来阿德勒和荣格因为与弗洛伊德的学术意见不统一,先后与弗洛伊德决裂了。
【关注江南狗王,看最新LPL春季赛资讯】
在阿水正式出战TES战队之后,整个TES士气是提升很大,虽然阿水被针对的很惨,但是左手等人还是非常开心的,毕竟有了吸引仇恨的人,自己可以放心地发挥了,今天对阵排名第二名的ES战队,首先来看一下双方第一场比赛的BP情况。
因为已经无关于季后赛名额之争,所以双方都还是比较拼的,TES战队是拿出了上单贾克斯,对阵ES的猴王,都是存了练阵容的意思,心态上也是比较开放,也会打得比较激进,比赛一开局karsa便是直接反野,Estar打野是直接天崩开局,而且被Karsa追着A了一路,最后卡萨是玩了一手心理战,先是回头假装要走,结果是突然闪现收下一血,而猝不及防之下小微还按出了死亡闪现。
说起来还是雷克赛有些大意了,因为哪怕是互换闪现卡萨肯定也是更赚,所以这个闪现基本上是必交,而且因为打野的巨大劣势导致边路的上单也是压力很大,369的贾克斯也是拿到了对线的单杀,前期的整个比赛节奏完全是掌控在TES的手中,11分钟TES众人是在上路强拿一血塔,ES是抓住这个机会四人包下,追到二塔击杀了TES的下路双人组。
两支队伍硬实力都是很强,偷发育能力不分伯仲,所以即便是劣势Estar战队依然是没有落后太多经济,而且总是可以换到资源,TES这场比赛因为选出了贾克斯,所以整个队伍的重心是放在了上路,阿水是有点放养的感觉,20分钟TES抓掉了对方打野之后直接RUSH掉大龙,22分钟双方中路开团,在TES支援赶到之后ES已经是无力抵抗,最终差点被团灭。
TES战队直接抱团先破一路高地,ES的局势已经彻底崩了,而且后面好不容易找到机会拿小龙的时候,Knight居然是躲在一旁用技能抢掉了,小微这一场比赛已经是被卡萨的柱子给顶傻了,心态上开始出现问题,不然的话也不至于出现这么夸张的失误,二十多分钟手握一万优势TES只需要一个机会便可以结束比赛,28分钟TES选择埋伏龙坑外想要开团,但是没想到失误了,ES居然是接下了团战,一换四之后成功接管大龙。
不过本以为ES要完成终极翻盘,但是随后强行拿小龙撤退的时候是出现了问题,全队都被留下,TES一波0换5之后直接平推基地赢下比赛。Karsa成心理学战术大师,一根柱子搞崩对手心态,TES比赛两级反转!那么对于这场比赛你是如何评价的呢?
首选:穆里尼奥。
问达心理学心理学在国际上有什么著名的华人教授么?想要知道在这个领域,人有希望达到巅峰么?想要知道在这个领域,人有希望达到巅峰么?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分享64人已关注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64关注者5个回答Teduu(巴斯大学)生而为吃!Zuu软糖、冯明格…点赞。Berkeley有一位叫做徐绯的心理学教授就很有名吧,下面是一个之前看到的关于她的采访:编:很高兴您接受本刊的采访!在读您的简历时,我觉得您出国读书的时间是非常非常早的,1987年时,学子的留学大潮还远未到来。我很好奇,您当时是如何作出赴美留学的决定的呢?徐:我成长于一个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位大学教授。就像大多数18岁的孩子一样,一面你可以自己做决定,但另一面决定又不全由你自己,在我当时这个决定背后其实有很多理由。其中一个理由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不知不觉便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 当时是80年代中期,心理学书籍才刚开始被翻译成中文并引进国内,我记得高中时读到一本讲语言习得的小册子,还有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书,也是薄薄一本,我觉得这些东西非常有趣。但那时候,国内只有四所大学有心理学专业,当然,北京师范大学是其中资历最老、水平最高的之一,但总的来说,如果我要读心理学的话,选择很少。那,我是不是要读医学呢?不,我不想读医学(笑)。当时,我真是非常非常幸运,被美国一所很小的文理学院带奖学金录取了,除此之外,我真的再无别的途径到美国读书了,至少在80年代真的不可能。我知道现在的家长有钱把孩子送出去读本科并支付全额学费,但对于我的家长而言,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作决定的部分原因是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并且觉得留在没有太多选择。那时候不像现在,你们今天可以接触到入时的学术信息,比如最近发行的期刊文章等等,但那时候这些几乎查不到。因为没有互联网,实在很难查东西。我在这儿(笔者注:北京师范大学)上课的时候,有同学带着2014年发表的期刊中的问题来找我,这几乎是这方面最新的文献,而当时,心理学刚刚走出长期的打压,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要了解最新的咨询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当时出国的主要原因。编:刚来到美国读书时,您还非常年轻。作为一名年轻的国际学生,您最初学习和生活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显然,您不仅在美国社会生存了下来,而且还生活得非常好,您是如何做到的呢?徐:我自己记得,我的大学室友也跟我说,我头两年真是非常非常安静(笑),根本不像我自己。我其实是一个非常喜欢和人交流的人,但那时候,我突然身处全然不同的文化中,并且一下子要用英语上课,这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我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不了解美国文化,不知道在那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怎样的,所以我一开始不知道要怎样和人交朋友,我不怎么说话,两年来都安安静静的,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心里面非常想家。大学的后两年,情况有所改善,我交上了几个朋友,对那边的文化也略为适应了一些。但读博士时,我又花了几年时间来锻炼英文能力,口语渐渐流利了,但写作花了很长时间。用另一种语言写作真的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提高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花了好几年来磨练。只有在写了许多次之后,我写学术文章的感觉才好了起来。但即便是现在,比起我那些英语是母语、写得超级棒的同事来说,我写论文依旧要花更长时间。编:心理学是一个分支众多的广博领域,您说最早吸引您的是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等等。我很好奇在这些学科中,您为什么独独选择了早期发展作为您的首要兴趣,并围绕它展开了您的研究生涯呢?徐:我想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对发展产生了兴趣,具体而言是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又很幸运,拥有许多很好的导师,这对于我一路的成长很重要。我在麻省一个很小的学校念书,学校里有一位在语言发展领域颇为有名的学者,她是我的本科生导师,她让我对语言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思考语言、认知、推理还有诸如此类的话题。我想,成人头脑里已经堆满了现成的“事实”,从中挖掘学习的机制就很困难了,而从知道得不那么多的儿童身上,倒是可以推知其中的机制。另外,做小孩子的研究真的又很意思(笑)。他们可比大人萌多了。编:在选择研究生的时候,您最看重哪些特质呢?可以是作为一个人的特质,也可以是作为未来研究者的特质。徐:作为人而言,我所看重的东西显而易见——是不同人类社会都普遍珍视的品质:勤奋、可靠、冰雪聪明、头脑敏锐并且不会在背后捅刀子。我觉得这些东西是一种普适的标准,无论哪里的导师想要招好学生来做好研究,都无一例外地会考虑到这些特质。作为未来研究者,我觉得不同导师的看法大相径庭。对我而言,我希望学生在申请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于有志于研究心理学的人,我希望学生有广泛的兴趣,因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科、社会科学甚至是人文科学的熔炉,学生不仅要会数学、物理,并且要对社会、道德以及人们怎样才能有效工作等等身边的社会问题感兴趣才好。所有这些兴趣都对今后做心理学研究大有裨益。在寻找研究生时,我认为候选人已经从头到尾做过一些研究这一点很重要。人们有时候会努力想象研究的过程,但若是不原原本本做一遍研究,其实很难想象其中的过程:如何选择题目——无论是你自己想出来,还是和你的本科生导师一起做,如何设计能够检验你的观点的实验,当然,不要求尽善尽美,如何在月复一月的努力中收集数据,无论是从成人、儿童、动物还是从其他途径,如何分析数据来理解结果的意义,以及如何把研究写成文章。很多人把苦活干尽之后就怕写文章,一写文章就发现好多事情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努力写文章,尽力理解结果的意义,以及背后潜藏的理论问题,这是很重要的过程。我认为经历了这些过程的学生在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具有某种优势。编:这个过程包括在期刊上发表研究结果吗?徐:不一定。因为有的本科生很有野心,他们选择了一些高风险的研究课题,比如无人研究过的领域,或者无人使用过的方法。他们或许取得了一些很有趣的初期数据,但还没有达到可以发表的程度。我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其他人做的课题可能是导师定好的,他们研究的目的就是成为论文的共同作者,这也是可以的。我觉得年轻的研究者最早走哪条路并不是太大的问题。编:在课题选择和时间安排上,您给您的学生多大的自由呢?徐:时间安排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能力和人格。一些学生擅长时间管理,我就觉得,“好呀,这下我不用时刻把控他们的进展了,因为我知道他们一直在干活,充满动力,不仅在读文献,而且还在做实际的研究,他们能够开展并完成研究课题。”但对于其他学生,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时常提醒他们,“不要跑去读3个月的文献,可以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并开始你的研究项目了。” 我要求一年级的研究生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开始自己的项目,最开始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因为我想让他们一开始就专注于做研究。谈研究、读研究,这些都很好,但最终还是要做研究,因为成为研究者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实际研究。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们,尤其是研究生们尽早上手。总的来说,我给学生中等程度的自由。有时候,我觉得,“好啊,我对什么都感兴趣”,这时候,我会跟一年级新生笼统地聊一聊,说“我现在对很多东西感兴趣,它们涵盖了很宽广的范围,比如语言与概念,比如我感兴趣已久的概率推理,等等等等。” 许多学生精通数学,他们想做一些建模的工作。我不是建模专家,但我喜欢跟这个领域的专家合作。有的学生既建模又做行为研究,我欣赏这种结合。我允许学生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比如数,关于数总有各种有趣的问题,比如学界对之的兴趣与日俱增的概率推论,等等,但如果他们选的题目与我自己擅长的东西相去甚远,我就不能指导和帮助他们了。学生们虽然兴趣不同,但总的来说要在实验室研究取向的范围内就好,否则我觉得他们有必要另谋高就。很多时候,我的学生们会同时想到好几个研究课题,他们需要从中选择一个作为最初的项目。暑假的时候,他们不必上课,有充足的时间来做研究。这时候,他们或许想开展第二个项目,或者第二年开始做别的项目——这取决于他们的兴趣。编:在早期发展领域,您是一位重要人物,提出了诸如理性建构主义(rational constructivism)这样的重要思想。但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的研究现状是,学者每年的论文发表量非常大,而且逐年上升,但其中包含的原创观点和新颖理论却很少。对于您而言,宏观的理论是如何构建出来的呢?徐:我认为理论构建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等等,无论对于哪位研究者,都是相当困难的,这正是因为理论构建是科学事业最为本质的东西。当人们有了某种宏大的想法,他们就想通过实证研究中发现的事实检验自己的想法。而确定事实本身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对心理学而言。在这么多年的研究之后,我们对发展领域的了解依旧是很少的。所以“宏观”的想法——我喜欢你用的这个词,觉得它很精准——是随着时间慢慢形成的,人们不仅是一个话题一个话题地探讨,并且停下来思考话题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大多数人形成宏观想法的过程。即便是研究者在生涯的不同阶段研究不同的特定主题,但这些主题某种程度上是以某种在一起的,思考这些联结要花费大量时间。比如,对于小孩子对客体和主体的理解,乍一看大相径庭,但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之后,你就会发现二者有相似之处。 如果存在相似之处,你就会想提出囊括二者的理论,而如果没有相似之处,你就会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理论。我认为建构宏观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便是有意识地努力思考不同研究背后的联系。类似地,当我在教研究生讨论课的时候,一个大话题下会有好几个子话题,我希望学生能够发现子话题之间的共通之处,我鼓励他们在子话题间建立联系。我认为这个过程或许就是建构宏观理论的开始。Berkeley有一位叫做徐绯的心理学教授就很有名吧,下面是一个之前看到的关于她的采访:编:很高兴您接受本刊的采访!在读您的简历时,我觉得您出国读书的时间是非常非常早的,1987年时,学子的留学大潮还远未到来。我很好奇,您当时是如何作出赴美留学的决定的呢?徐:我成长于一个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位大学教授。就像大多数18岁的孩子一样,一面你可以自己做决定,但另一面决定又不全由你自己,在我当时这个决定背后其实有很多理由。其中一个理由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不知不觉便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 当时是80年代中期,心理学书籍才刚开始被翻译成中文并引进国内,我记得高中时读到一本讲语言习得的小册子,还有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书,也是薄薄一本,我觉得这些东西非常有趣。但那时候,国内只有四所大学有心理学专业,当然,北京师范大学是其中资历最老、水平最高的之一,但总的来说,如果我要读心理学的话,选择很少。那,我是不是要读医学呢?不,我不想读医学(笑)。当时,我真是非常非常幸运,被美国一所很小的文理学院带奖学金录取了,除此之外,我真的再无别的途径到美国读书了,至少在80年代真的不可能。我知道现在的家长有钱把孩子送出去读本科并支付全额学费,但对于我的家长而言,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作决定的部分原因是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并且觉得留在没有太多选择。那时候不像现在,你们今天可以接触到入时的学术信息,比如最近发行的期刊文章等等,但那时候这些几乎查不到。因为没有互联网,实在很难查东西。我在这儿(笔者注:北京师范大学)上课的时候,有同学带着2014年发表的期刊中的问题来找我,这几乎是这方面最新的文献,而当时,心理学刚刚走出长期的打压,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要了解最新的咨询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当时出国的主要原因。编:刚来到美国读书时,您还非常年轻。作为一名年轻的国际学生,您最初学习和生活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显然,您不仅在美国社会生存了下来,而且还生活得非常好,您是如何做到的呢?徐:我自己记得,我的大学室友也跟我说,我头两年真是非常非常安静(笑),根本不像我自己。我其实是一个非常喜欢和人交流的人,但那时候,我突然身处全然不同的文化中,并且一下子要用英语上课,这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我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不了解美国文化,不知道在那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怎样的,所以我一开始不知道要怎样和人交朋友,我不怎么说话,两年来都安安静静的,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心里面非常想家。大学的后两年,情况有所改善,我交上了几个朋友,对那边的文化也略为适应了一些。但读博士时,我又花了几年时间来锻炼英文能力,口语渐渐流利了,但写作花了很长时间。用另一种语言写作真的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提高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花了好几年来磨练。只有在写了许多次之后,我写学术文章的感觉才好了起来。但即便是现在,比起我那些英语是母语、写得超级棒的同事来说,我写论文依旧要花更长时间。编:心理学是一个分支众多的广博领域,您说最早吸引您的是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等等。我很好奇在这些学科中,您为什么独独选择了早期发展作为您的首要兴趣,并围绕它展开了您的研究生涯呢?徐:我想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对发展产生了兴趣,具体而言是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又很幸运,拥有许多很好的导师,这对于我一路的成长很重要。我在麻省一个很小的学校念书,学校里有一位在语言发展领域颇为有名的学者,她是我的本科生导师,她让我对语言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思考语言、认知、推理还有诸如此类的话题。我想,成人头脑里已经堆满了现成的“事实”,从中挖掘学习的机制就很困难了,而从知道得不那么多的儿童身上,倒是可以推知其中的机制。另外,做小孩子的研究真的又很意思(笑)。他们可比大人萌多了。编:在选择研究生的时候,您最看重哪些特质呢?可以是作为一个人的特质,也可以是作为未来研究者的特质。徐:作为人而言,我所看重的东西显而易见——是不同人类社会都普遍珍视的品质:勤奋、可靠、冰雪聪明、头脑敏锐并且不会在背后捅刀子。我觉得这些东西是一种普适的标准,无论哪里的导师想要招好学生来做好研究,都无一例外地会考虑到这些特质。作为未来研究者,我觉得不同导师的看法大相径庭。对我而言,我希望学生在申请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于有志于研究心理学的人,我希望学生有广泛的兴趣,因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科、社会科学甚至是人文科学的熔炉,学生不仅要会数学、物理,并且要对社会、道德以及人们怎样才能有效工作等等身边的社会问题感兴趣才好。所有这些兴趣都对今后做心理学研究大有裨益。在寻找研究生时,我认为候选人已经从头到尾做过一些研究这一点很重要。人们有时候会努力想象研究的过程,但若是不原原本本做一遍研究,其实很难想象其中的过程:如何选择题目——无论是你自己想出来,还是和你的本科生导师一起做,如何设计能够检验你的观点的实验,当然,不要求尽善尽美,如何在月复一月的努力中收集数据,无论是从成人、儿童、动物还是从其他途径,如何分析数据来理解结果的意义,以及如何把研究写成文章。很多人把苦活干尽之后就怕写文章,一写文章就发现好多事情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努力写文章,尽力理解结果的意义,以及背后潜藏的理论问题,这是很重要的过程。我认为经历了这些过程的学生在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具有某种优势。编:这个过程包括在期刊上发表研究结果吗?徐:不一定。因为有的本科生很有野心,他们选择了一些高风险的研究课题,比如无人研究过的领域,或者无人使用过的方法。他们或许取得了一些很有趣的初期数据,但还没有达到可以发表的程度。我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其他人做的课题可能是导师定好的,他们研究的目的就是成为论文的共同作者,这也是可以的。我觉得年轻的研究者最早走哪条路并不是太大的问题。编:在课题选择和时间安排上,您给您的学生多大的自由呢?徐:时间安排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能力和人格。一些学生擅长时间管理,我就觉得,“好呀,这下我不用时刻把控他们的进展了,因为我知道他们一直在干活,充满动力,不仅在读文献,而且还在做实际的研究,他们能够开展并完成研究课题。”但对于其他学生,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时常提醒他们,“不要跑去读3个月的文献,可以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并开始你的研究项目了。” 我要求一年级的研究生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开始自己的项目,最开始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因为我想让他们一开始就专注于做研究。谈研究、读研究,这些都很好,但最终还是要做研究,因为成为研究者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实际研究。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们,尤其是研究生们尽早上手。总的来说,我给学生中等程度的自由。有时候,我觉得,“好啊,我对什么都感兴趣”,这时候,我会跟一年级新生笼统地聊一聊,说“我现在对很多东西感兴趣,它们涵盖了很宽广的范围,比如语言与概念,比如我感兴趣已久的概率推理,等等等等。” 许多学生精通数学,他们想做一些建模的工作。我不是建模专家,但我喜欢跟这个领域的专家合作。有的学生既建模又做行为研究,我欣赏这种结合。我允许学生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比如数,关于数总有各种有趣的问题,比如学界对之的兴趣与日俱增的概率推论,等等,但如果他们选的题目与我自己擅长的东西相去甚远,我就不能指导和帮助他们了。学生们虽然兴趣不同,但总的来说要在实验室研究取向的范围内就好,否则我觉得他们有必要另谋高就。很多时候,我的学生们会同时想到好几个研究课题,他们需要从中选择一个作为最初的项目。暑假的时候,他们不必上课,有充足的时间来做研究。这时候,他们或许想开展第二个项目,或者第二年开始做别的项目——这取决于他们的兴趣。编:在早期发展领域,您是一位重要人物,提出了诸如理性建构主义(rational constructivism)这样的重要思想。但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的研究现状是,学者每年的论文发表量非常大,而且逐年上升,但其中包含的原创观点和新颖理论却很少。对于您而言,宏观的理论是如何构建出来的呢?徐:我认为理论构建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等等,无论对于哪位研究者,都是相当困难的,这正是因为理论构建是科学事业最为本质的东西。当人们有了某种宏大的想法,他们就想通过实证研究中发现的事实检验自己的想法。而确定事实本身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对心理学而言。在这么多年的研究之后,我们对发展领域的了解依旧是很少的。所以“宏观”的想法——我喜欢你用的这个词,觉得它很精准——是随着时间慢慢形成的,人们不仅是一个话题一个话题地探讨,并且停下来思考话题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大多数人形成宏观想法的过程。即便是研究者在生涯的不同阶段研究不同的特定主题,但这些主题某种程度上是以某种在一起的,思考这些联结要花费大量时间。比如,对于小孩子对客体和主体的理解,乍一看大相径庭,但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之后,你就会发现二者有相似之处。 如果存在相似之处,你就会想提出囊括二者的理论,而如果没有相似之处,你就会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理论。我认为建构宏观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便是有意识地努力思考不同研究背后的联系。类似地,当我在教研究生讨论课的时候,一个大话题下会有好几个子话题,我希望学生能够发现子话题之间的共通之处,我鼓励他们在子话题间建立联系。我认为这个过程或许就是建构宏观理论的开始。阅读更多发布于 2016-04-27 47 添加评论 收藏 举报梁东英雨巧颖、黄智荣…点赞。我来给大家说几位我知道的吧:1.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2.著名心理专家毕希名教授;3.著名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教授;4.莫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5.申继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6.白学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7.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金琰;8.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李宜嵘;9.著名心理学专家杨凤池教授;10.著名老年心理卫生与精神病专家马辛。我来给大家说几位我知道的吧:1.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2.著名心理专家毕希名教授;3.著名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教授;4.莫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5.申继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6.白学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7.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金琰;8.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李宜嵘;9.著名心理学专家杨凤池教授;10.著名老年心理卫生与精神病专家马辛。阅读更多发布于 2017-01-09 33 添加评论 收藏 举报正逸雨巧颖、黄智荣…点赞。韩玉金。中美澳联合(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院长。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国际催眠师教练。20岁荣获"93年为山东经济腾飞"全省三等功;蒲子床垫和PUWANG商标专利持有人;玉金心灵有约节目主持人;《心理疫苗》。《幸福家庭超级训练》的创始人;重大灾后心理救援专家组成员。师承于世界第一名成功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主要从事心理咨询、潜能开发、团队效能训练,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国家的推动者。重大灾难心理救援机构的倡议,推动参与者.第二届心理学家大会()特约贵宾。发明了"无电源心理测谎仪"专利号200810111381.5和"心理测谎求是仪"专利号200820117922.0,可用于教学、娱乐,、理咨询,协助破案.最新研究成果《催眠领导力》。2009年入选"建国六十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至于有没有希望达到巅峰,我认为俩字:没有。韩玉金。中美澳联合(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院长。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国际催眠师教练。20岁荣获"93年为山东经济腾飞"全省三等功;蒲子床垫和PUWANG商标专利持有人;玉金心灵有约节目主持人;《心理疫苗》。《幸福家庭超级训练》的创始人;重大灾后心理救援专家组成员。师承于世界第一名成功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主要从事心理咨询、潜能开发、团队效能训练,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国家的推动者。重大灾难心理救援机构的倡议,推动参与者.第二届心理学家大会()特约贵宾。发明了"无电源心理测谎仪"专利号200810111381.5和"心理测谎求是仪"专利号200820117922.0,可用于教学、娱乐,、理咨询,协助破案.最新研究成果《催眠领导力》。2009年入选"建国六十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至于有没有希望达到巅峰,我认为俩字:没有。阅读更多更新于 2017-01-09 32 添加评论 收藏 举报雨巧颖Cynthia 、 禁止食用…点赞。我也给大家说几位我知道的教授吧:1.鲁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2.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3.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实验心理学家 4.张耀翔(1893~1964),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5.肖孝嵘(1897~1963),心理学会、测验学会、心理卫生协会、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6.汪敬熙(1893~1968),现代生理心理学家 7.唐钺(1891~1987),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8.孙国华(1902~1958),现代心理学家,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我也给大家说几位我知道的教授吧:1.鲁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2.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3.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实验心理学家 4.张耀翔(1893~1964),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5.肖孝嵘(1897~1963),心理学会、测验学会、心理卫生协会、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6.汪敬熙(1893~1968),现代生理心理学家 7.唐钺(1891~1987),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8.孙国华(1902~1958),现代心理学家,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阅读更多发布于 2017-01-09 23 添加评论 收藏 举报风小筝梁东英、雨巧颖…点赞。周正教授应该算是比较著名的了吧。关于周教授的介绍及专栏:周正教授,华人著名心理学家,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任教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清华、北大、浙大、华商书院总裁班导师,母亲大学亲子教育专家。拥有医学、哲学、心理学背景。央视《心理访谈》、《人物新周刊》、《健康之路》、《财富》栏目心理专家。主持湖南卫视、天津卫视《周正亲子智慧》、凤凰卫视网《周正心理时间》、《读者》、《青年心理》等专栏,因其观点鲜明、尖锐、务实被媒体誉为新锐资深实证心理学家。心理专栏及发表文章媒体 《青年心理》、《读者》、《大学生》、《研究生》、《婚姻与家庭》、《教育》、《视野》、《知音智慧文摘》、《大河报》、《人生与伴侣》、《亚太经济时报》、《广州日报》、《深圳青年》、《南方青少年》、《东方家庭报》、《新家庭》、《美与时代》、《郑州广播电视报》、《中州学刊》、《人才开发》、《教育时报》、《南山报》、《深圳特区报》、《黄河黄土黄种人》、《郑州广播电台·今夜不寂寞》等。周正教授应该算是比较著名的了吧。关于周教授的介绍及专栏:周正教授,华人著名心理学家,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任教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清华、北大、浙大、华商书院总裁班导师,母亲大学亲子教育专家。拥有医学、哲学、心理学背景。央视《心理访谈》、《人物新周刊》、《健康之路》、《财富》栏目心理专家。主持湖南卫视、天津卫视《周正亲子智慧》、凤凰卫视网《周正心理时间》、《读者》、《青年心理》等专栏,因其观点鲜明、尖锐、务实被媒体誉为新锐资深实证心理学家。心理专栏及发表文章媒体 《青年心理》、《读者》、《大学生》、《研究生》、《婚姻与家庭》、《教育》、《视野》、《知音智慧文摘》、《大河报》、《人生与伴侣》、《亚太经济时报》、《广州日报》、《深圳青年》、《南方青少年》、《东方家庭报》、《新家庭》、《美与时代》、《郑州广播电视报》、《中州学刊》、《人才开发》、《教育时报》、《南山报》、《深圳特区报》、《黄河黄土黄种人》、《郑州广播电台·今夜不寂寞》等。阅读更多发布于 2017-01-09 12 添加评论 收藏 举报相关问题心理学行业名人故事心理学英国心理学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的区别?留学申请海外硕士心理学专业大学排名心理学高考心理学专业出国留学深造指南心理学什么人适合学习心理学专业专业交流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