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主要原因是教育上的滞后和缺失所致。俗语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不可否认,我国在文化教育上可以说很有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被赶鸭子上架似地背上了沉重的书包,天天都是分分儿小儿的追势,一直追逐到考上大学,这种延续至今的文化教育机制,导致孩子们也很少有其他任何剩余时间去兼顾其他一些事情。
文化教育虽说达到顶尖,但其他诸如历史教育,德育教育,生活实践教育,心理教育,娱乐教育等等都很滞后甚致缺失,以致于孩子们无从知道过往与今生的关糸,无从感知幸福从何而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脆弱到极点,抑郁者屡见不鲜。
这种滞后甚至缺失的教育,导致的后果是,即使物质上很富足,但是孩子们并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无暇也无法感受到幸福与快乐,从而也就无从懂得感恩和来之不易的生活,更不用说,明确自己未来该承担的责任以及该如何去承担等问题。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孩子们大学毕业后,除了文化达标外,其它如社会实践、生活实践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几乎为零,仅凭单纯而又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校园教育的他们,在找工作或参加工作后难免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和压力,甚至绝望,。做为独生孑女的他们该向谁诉说?他们是孤独的,他们又怎能快乐起来呢?
未来的他们也许会比老一辈还难以快乐,因为一对夫妇的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还要兼顾双方至少四个老人的养老问题,他们的幸福在哪里?希望孩子们都能挺住!
总之社会要想健康发展,教育不能老套,教育发展必须先行,教课书应适时修改,教育科目和教育内容应及时增加和调整,家庭、学校、国家三管齐下,一切从国家的发展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健康生活为出发点!
90后,00后以及未来的10后,20后……都是祖国的栋梁,教育不到位关爱不到位,这些栋梁能撑住吗?希望他们个个都能获得真正幸福和快乐!
我是精神科医生,日常工作接触了很多各个年龄段的抑郁症患者,单就我的感受,觉得年龄没有明显的差异。或者你有这样感觉的原因是——这两个年龄段都是在奔房子,奔事业,奔家庭,奔爱情的人。
其实我觉得造成这样现象更明确的原因是80.90和之前几代人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特别是这两代人成长的环境都比较推崇表达自己的情感,像“爱要说出来”,“苦了累了别自己扛”等等都是鼓励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反观我们的50.60.70一代人都是在典型的东方文化熏陶下养成的默默承受的性格,不管多大的困难,都喜欢一个人独自承担,也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一点尤其年龄越大的人表现的越明显,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因为当时东亚地区的焦虑症和抑郁症发病率普遍低于世界其它地区而做过这样的一个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并不是东亚人不焦虑,不抑郁,而是东亚人的问候没有教导个人情感表达的内容,所以大部分东亚人都在默默忍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有时候实在无法忍受,表现出的症状也不是用嘴说出来的抑郁症状,而是用身体传递出的躯体化症状。也就是说东亚人抑郁不会说,却会用躯体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感。这就是焦虑抑郁的躯体化症状。
在医学的角度讲,我们目前的诊断思路比十几年前要进步的多,也更容易发现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问题,这一点是之前的医学水平所无法比拟的。其实,不是80.90的问题,我现在接触的一些00后的在校中学生问题也很明显,但家长大部分都不接受自己的孩子存在抑郁症状。甚至有些孩子明确跟家长求助,也得不到正确的对待,家长只是觉得孩子是厌学,或者是矫情?!
哪个年代的人都有可能会患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原因很多,至今还是世界未解之谜。
很多人认为心理疾病除了遗传和社会因素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原生家庭养育不当造成的。现在的社会比较开放,生活和心理的压力对于零零后和零零后的家长来说都比较大。
零零后的家长大多数出生于七十年代或六十年代末期,这代家长的思想比较开放,见识也多,但是在如何当好家长方面欠缺一定的知识,甚至有些家长自己的心理还不成熟,许多人在没有学会如何做家长的时候就当了爸妈,所以在养育子女方面会有所欠缺。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导致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零零后的心理问题。加上后父母当中的许多人经历过情感困惑甚至离婚,在养车供房方面也经历过前人所未有的压力,这会导致父母本身就有心理问题,进而加大了零零后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后父母自身就从小生活在带着问题的原生家庭里,自己内心都有一个带着问题的创伤小孩,所以养育零零后的过程中难免会把一些情绪和心理问题带给零零后子女。
因而,零零后得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想要杜绝或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根子里下手,引导零零后树立良好的心身健康观。
还要鼓励零零后的家长学习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学会怎样做最好的自己和优秀的父母,清理自身过往的心理创伤,修正自己和孩子在认知、行为方面的问题,妥善处理好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把积极向上,平和理性的心态和正能量传递给零零后。
感谢您的邀请,作为一名专业的医生,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报告,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约占总人口的4.2%,而全人群患病率约为4.4%。
目前抑郁症正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在国内的抑郁症患者中大学生所占比例正在逐年增加。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其中一半儿以上的,人患有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1/4的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而学业、人系关系、恋爱家庭以及就业压力正成为大学生抑郁的诱发原因。压力之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
90、0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幸福于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很是丰富,基本上处于“什么都不缺”的状态。而不幸的是,由于计划生育把控严格,现在基本上都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两对老人+夫妻二人组成的“宠娃天团”造就了孩子的不幸。如今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直到高中毕业,几乎都在为上大学的目标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会安排好一切,自己除了好好学习这个“套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可进了大学之后,父母提供的学习“套餐”没了,转而变成自主选择的“自助餐”,学生们就失去了方向。
这里提出一点建议,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设立一个小目标,这个目标是切实可行的目标,这个目标不能太空机,要有时间限制,也要有可量化的标准。如考过英语四六级、准备托福,准备考研等等。早一点找到自己的目标,早一点开始向着目标迈进,也能够更早地掌掌握人生的主动权,避免在临近毕业时焦虑不安,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个人觉得这和文化差异有关。美国的孩子会主动表达:“我不高兴,我的情绪好像出现了问题,我需要治疗”,而我在门诊和病房看到得抑郁症患者,一般都最先表达自己的身体症状,如坐卧不安、心慌、手抖等,并会以这种自经症状反复求治于各大医院门诊,并被诊断为“自经功能紊乱”,服用一些扶正的药物,效果不良。这体现出我们往往还不能正视和接纳心理健康可能存在的问题。
压力、愤怒、失落困扰、所有的情绪问题都应得到它应有的重视,它们不能只存在于树洞,不能只被自己消耗。所以,主动求医上上之策。
我发现有很多人包括我有的时候会感觉自己有些什么心理病,但是事实上,好像并没有那么严重,这是为什么?就比如最近我发现我一个同学,他跟我说,他最近特别的焦虑,对考试特别没信心,上课也听不进去,感觉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之类的,这是为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