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丢勒抑郁症创作背景(为什么很多艺术家喜欢留长头发)

为什么很多艺术家喜欢留长头发

说艺术圈里一直有个关于长发的传说——留了长发就能充满灵感;留长发就能拥有秒杀凡人的强大艺术气场;集齐十万根还能造出天价财富......留长发者,艺术大湿也!于是乎无数充满梦想的艺术学子们,纷纷走上了续发的征程......传说的背后,到底有没有依据?艺术家长发飘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欢迎走进今天的“走近科学”——艺术家长发之谜!

长发是种识别符号——艺术家该留长发,似乎已经成一种身份识别的标识,如果你不信,看看下面这些图。

显然留着一头长发还是在艺术气质上占优势的。

而为什么要留长发呢?

整个事件背后到底是内有隐情,还是仅仅是流行跟风?

我们来听听身为艺术创作者的浮歌是怎么说的:

◆以下为专访◆

Q:你印象中留长发的艺术家多吗?

多的。

Q:艺术家为什么要留长发?

一种应该是真的无心打理,穿着配饰都毫不讲究,完全不打扮,到了实在受不了的程度就一把剪掉那样。一种可能是作为一种开关,好比你在开工前一把抓起头发扎到脑袋后面,有一种心情的大转换。或者也可能就是多一样东西可以把弄,是玩具的性质。其实感觉都是自然而然的,渐渐长了,习惯了,之后也就不再剪特别短了。其他理由我就不清楚了,说不定没有理由。

Q:短发时期和长发时期的创作会有差别吗?

没有的吧。严肃艺术家没那么脆弱。

Q:留长发会有什么尴尬或困扰吗?

小时候被认作异形。其余问题或者困扰都是可以解决的。

Q:对于大众对艺术家的长发的态度和看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每个人都可以留长发,只不过艺术家的行列里比例大一些。

Q:记得之前你也是留长发的,现在为什么剪短了?

天气热了,怕长跳蚤...

为了更科学严谨的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做了更多调查,总结 ......

观点一:

省钱还是懒?

就像开头路人猜测的那样,是省钱还是懒一直是普通路人对这个问题最普遍的猜测。事实上这样的回答都和艺术家创作时的癫狂状态有些关系。假如做一件作品需要一年,那么这一年里既不会有时间打理发型,也意味着至少一年以后才能出售挣钱......如果剃个光头,还要考虑一下头型是否合适,干脆留着吧。

观点二:

安能辨我是雌雄?

为什么艺术家留长发会成为一个话题?或许在当代社会我们的认知中,总觉得长发是女性的特征。所以当艺术家留起长发时,性体征开始变得模糊。而这种模糊事实上对他们也产生了一定的帮助。第一,省了模特费。第二,伪装成女性的敏感和脆弱,“她”便成就了第二个我。第三,满足一种异装癖的爱好。(嘘!不要笑,不信看看下面的案例。)

关于蒙娜丽莎是谁,一直是总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其实是一幅自画像。因为假如在电脑上把蒙娜丽莎的像与达芬奇的一幅自画像重叠到一起的话,两幅像的面部一模一样。

一次偶然,长发艺术家马六明和朋友玩耍时,突发奇想地和女孩交换了衣服,并请朋友为他拍照。结果这个照片中颇为女性的形象改变马六明的创作轨迹。他把她称为“芬·马六明”,并利用这个天生的形象用来做行为艺术。

甚至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丹麦,一位划时代艺术家伊恩娜·维金娜因为在一次续上长发扮作女模特的经历中,意外发现了自己女性化的一面。并在妻子的鼓励下勇敢成为了世界首名变性人,从夫妻变成了闺蜜。

观点三:

头发是一种思绪

有网友回答这个问题时说:“啊,秀发啊,可以甩、可以绕手指、可以浪费洗发水、可以在阳光的折射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还可以盖住即将突兀的地中海。”看,对于如此多功能性的一个部分,它的存在与变化或者更像某种思绪。对于还保留头发这一物体,或者说留着可塑性极强的长发的艺术家们来说,撩动的过程也许正代表着情绪波动的变化,不同造型的头发是更直观的表达。所以......

让·米切尔·巴斯奎特头发一会儿凌乱,一会儿肃穆,一会儿卖萌...

而大卫·林奇就算头发不够长,发型也要跟着艺术潮流走...

观点四:

骨子里的浪漫和叛逆

无论是在还是欧洲,都曾有过男子留长发或束发的传统。人类学和艺术史都有说法认为,原始人就开始把各类长发加工为装饰品了,就像非洲部族的发辫,的大辫子更不说了。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也会因为回溯传统的文艺气息而留起长发。这里的浪漫成了对古人生活状态、心境、思想的一种延续与继承,反过来也就演变成对于当下理念的,成为了用现实行动发起挑战。

像是1830年德拉克洛瓦留着长头发穿奇装异服,去给雨果的歌剧助威时就认为:长头发既体现他古典,又体现他超前,总之就是一个不安分的状态。

清代油画家关乔昌

拉斐尔的自画像

丢勒的自画像

居斯塔夫·库尔贝

观点五:

头发给予的安全感

像有的人喜欢带帽子,也有的人爱把手藏在长长的衣袖中,这些习惯或许都会赋予他们一种安全感,长发也一样。或者遮住眼睛,或是掩住面容,长发的艺术们似乎在眼门前多了一道像水帘洞一样的屏障。将自己隔绝在孤立的状态中,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创作。例如长发为艺术家杨福东增添的艺术气质让人感到疏离,这效果和他大学时做的三个月不说话的行为艺术雷同。而行为艺术家宋东则在聊创作时说:“我喜欢隐。有时候太显了就等于无。”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

行为艺术家宋东

观点六:

创作上的需要

还有一些艺术家甚至将头发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譬如艺术家谷文达曾留着类似清代的满人发型,并以头发为材料制作了一系列人发装置。他还发现,头发是一种血缘的代表,里面不仅有DNA还有大量的血缘,当通过烘烤,头发里流出的都是血。而另一位女性青年艺术家郑菁则用自己九万多根头发做成了作品《-97311》,并以此获得了2012年度罗中立奖学金,代价则是从美女变身为了板寸头,特别是创作中途的癞痢造型,确实令人震惊。

谷文达 人发装置《联合国》

郑菁 《-97311》视频截图

...

...

当然,想要成为大师,光留长发是不够的

...

...

还要看看少年你是否骨骼精奇。

你看过哪幅名画让你深受震撼

艺术本身就是种让你肾上腺激素产生变化的东西,

今天小玉为你盘点几件会带给你震撼的名画。

干货,图多。

《呐喊》,无处安放的焦虑和痛苦!

爱德华蒙克《呐喊》

画家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压抑,不也是我们现代人的通病吗?

《格尔尼卡》,无尽痛苦的战争阴云。

毕加索《格尔尼卡》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

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

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 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长胡子的蒙娜丽莎》,艺术还是戏谑?

杜尚《长胡子的蒙娜丽莎》

谁说名画就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杜尚在一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印刷品上,用铅笔涂上了山羊胡子,并以“L.H.O.O.Q”的字样。他的好友弗朗西斯·毕卡比亚将之公诸于世,以“杜尚的达达主义作品”这一标题发表在杂志上。

公布后引发争议,杜尚不仅欣然接受,更是多次重画他的“蒙娜丽莎”,从涂上了两撇山羊胡子的《蒙娜丽莎》印刷品,到一张等大的白纸上仅有的那两撇山羊胡子,最后就只是一张原版的未动任何手脚的《蒙娜丽莎》印刷品。

事实上,在杜尚那儿,借助挪用他将自己的创作与达·芬奇的原作产生了意义上的割裂,但在图像上却又保持这种内在的联系,进而也赋予作品以另一种深意。

再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可以拉下神坛。

《南瓜》:逼死强迫症的波点!

草间弥生《南瓜》

但凡熟悉当代艺术的人,马上就能想起这些标志性圆点属于那个身着相似图案服装的“日本怪婆婆”。

从上世纪 40 年始,南瓜便不断反复出现在草间弥生的作品里。对南瓜的这种可谓偏执的迷恋,始于草间的童年记忆。爷爷经营的农场里的南瓜,对幼小的草间弥生来说,就像某种宗教信仰中的神,带给她喜乐和安慰——抚慰人心、让人快乐、几乎带着神性的这颗南瓜,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颗蔬菜的意义。

一个人如果永远只用一种标签创作艺术,一定会让你震撼。

《十示》:永远无穷尽的十字格子

丁乙《十示》

作为画家的丁乙,其个性化的标志性风格,便是利用“十”字形的图案重复和细致地构造出他的画面。他的最简视觉理论似乎和其它的理论及 相关主题都是对立的。

十多年米,他就像耶稣一样背负着一个个十字进行艺术创作,向人们描绘出了一片抽象天空。也许艺术也是一种神秘的宗教,他用近乎残酷的冷静和理性来描绘他的世界观,把数不清的小十字连合纵横,耐心经营在一起,讲述他自己的哲理和,逻辑。在她的笔画下,这个最普遍意义的象征汇合交叉的十字紧紧连在一起,指引出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通达和发展的城市。

人生,不就是永远不能穷尽的交错吗?

《大家庭》:人的麻木?

张晓刚《血缘》

张晓刚在苏富比拍出九千多万港币的作品《血缘大家庭3号》,画中人的面无表情甚至略显呆滞麻木,这些脸保留着40——70年代的记忆,模糊的个性和模型化的脸,以及整齐标准带着僵硬感的身体姿态。

这就是新旧社会断裂和转型期人们的表情和身形。如果它放在那个时代而不是现在这个时代表现,那它一点都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震动。

你是生长在这样麻木的家庭吗?

《清王朝的统治》:制度的压抑

周福先《清王朝的统治》

那是战争前夕,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对东方这个庞大而腐朽的虎视眈眈,而清呢,却依然在这金碧堂皇、门雀朱楼的大朝堂上做着天朝帝国的黄粱梦。

大殿上,所有的臣子们都做着一模一样的俯首仪态,们唯唯诺诺,侍卫们正襟危待,皇帝高高在上,似是议论朝政,但每个人都像那雕梁画栋和柱子一般凝固和呆滞。那是日照青炉生紫烟,那是一抹暖意却近黄昏的夕阳,那是在苟延残喘的王朝覆灭前的病态和苍白。

工笔的细致配上青烟的缥缈,亦真亦幻,是整个帝国大厦将倾前的压抑姿态。

《象》:永恒的孤独

常玉《象》

常玉先生的绝笔。

在他的晚年,小动物也在画中开始更多的出现,而且所占的篇幅越来越小,也许,是因为常玉愈加的潦倒而孤独了。但他的笔触,却越来越单纯了。他画的都是自己的心,自己的随性,自己生活中的小情趣。

也许,这就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吧。常玉,是你绝对不应当错过的人。

有人看到他的孤独,而我只看到他的绚烂。常玉说,画中的就是我。

画中的人也是你。

感谢阅读,

我是一直爱艺术和你的张小玉。

喜欢请尽情点赞转发,

不喜欢千万别勉强。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抑郁症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