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强迫症如果受到刺激会怎么样(洁癖强迫症的危害)

洁癖强迫症的危害

你好,把握住患者的心理: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症状,对自己有信心,还要学会控制意志,转移注意力: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的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社交及文体活动,分散和转移对症状的注意。

得了该病的患者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不能吃辛辣有刺激的食物,饮食方面尽量做到清淡有营养,选择药物治疗时不能过于依赖,多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童年时受到过创伤件刺激而得了强迫症,

问题分析:朋友您好,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
      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意见建议:强迫症患者与其父母的家庭教养过分严格、刻板、及追求完美无缺的生活模式有着重大关系。
      我们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认真细致的生活习惯,这是正确的,但不能过分和极端。日常的生活处事都应该与随和和灵活的作风相结合。
      基本要点是适应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特点一致,不可严重偏离一旦发现强迫性格缺陷,必须赴医学神经专科门诊积极纠治。

强迫症与基因有关吗

你好,感谢邀请,通过实验的研究呢,考虑强迫症等相关的精神疾病是和遗传因素有关的,但它还与个人的这种性格特质有关的,还包括外界的应激因素、外界环境的刺激等。

强迫症的根源是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不是经常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容易得病。

而应该说强迫症有做着自己明明不接受的事情的症状。

如果题主想知道强迫症的根源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完全的定论,下面分为生物和心理社会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近年来,随着遗传、脑影像、生化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表明强迫症有着比其他焦虑症更为明显的生物学基础。

1. 遗传学

已有的研究提示,强迫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Billett等人复述了有关双生子研究的文章,在80对同双生子中有54对共同患了强迫症,在29对异双生子有9对共同发病(Butcher,et al,2004a)。国内杨彦春等(1998)对90例强迫症患者进行家系研究发现,强迫症患0者一级亲属中多种心理障碍的患病率(5.9%)明显高于一般人群(0.3%)。

2. 脑影像学

通过PET、SPECT、fMRI等手段,发现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额叶眶区-基底节-丘脑结构的神经回路异常。

额叶眶区是性、攻击、排泄等原始冲动产生的地方,这些冲动传递至尾状核,尾状核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只能让最强烈的冲动传递到丘脑。如果冲动传到丘脑,就使个体思考这些冲动,并具有作出某种行为的可能。一旦个体完成了该行为,冲动就消失。然而,OCD患者由于额叶眶区或者尾状核过度活动,无常关闭这些冲动或行为,从而导致一种不断的令人烦恼的想法和行为。例如,当我们有手脏的想法时,大多数人都会作出一种正常的清洁——洗手;可是强迫症患者由于他的大脑不能关闭关于脏的想法或关闭已不再需要的行为,因而会有不断洗手的冲动。支持这个观点的学者认为,大多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都与污染、性、攻击,以及行为的重复有关,而它们都通过这个原始大脑环路进行处理。

3. 生化机制

生化研究主要集中在5-HT上。5-HT异常假说支持强迫症患者5-HT功能异常,但5-HT功能改变的性质仍不清楚,仅用5-HT活动增强或减弱还无法解释强迫症的复杂发病机制。

1. 心理分析理论的观点

心理分析学派认为,强迫症患者没有处理小时候的本能。回顾患者的个人史,可以发现他们自幼年起就受到了过于严厉的管教,攻击冲动及往往受到了压抑。根据这一理论,来自本我和自我之间的强烈形成了一系列防御机制,从而最终产生强迫症状。

与强迫症相关的防御机制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分离、替代、反向形成和消退(Carson, et al, 1996)。

①亵渎的念头出现和与此相关的情感反应毫无关联,患者出现暴力的念头时没有愤怒的体验,这是由于分离的作用。

②替代是指某些非常可怕的念头或冲动被另一些可以被人接受的念头或行动所代替。

③出现要杀死自己孩子的念头同时出现 “我是一个好母亲” 的念头,这是一种反向形成的作用。

④出现某些想象中 “越轨” 的想法时,试图以某些不可思议的强迫行为获得原谅,这是消退的机制。如出现亵渎的想法时,伴随过分的祈祷或洗涤的仪式。

心理分析学家认为,由于患者倒退到 “欲期” 的人,我们处于 “欲期”的时候大概在1.5~3岁,那个时候的我们会很关注自己的排泄。这就导致了他们后来呈现的症状内容常表现与卫生、惧怕被污染有关。

由钟友彬创立的认识领悟疗法则认为,强迫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或幻想引起的恐惧体验虽然被压抑到无意识中而被遗忘,但并没有消失。成年后在一定的诱发因素作用下,这种幼稚的恐怖情绪即再现出来,患者不自觉地用幼年来排除这种幻想和恐怖情绪,此时患者表现出的就是强迫症状(钟友彬,1999)。

2. 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

Mowrer的二阶段理论认为:

在第一阶段,一个事物当它与能够引发焦虑或者躯体不适的刺激同时出现后,这个事物与恐惧就联系在一起。通过条件反射,诸如想法和意象等一些中物就具备了让人不舒服的能力。

在第二阶段,为了减轻痛苦,回避和逃避行为就产生了,而且如果回避和逃避能够成功降低焦虑,这些行为就会得到强化,一直保持下来。

由于强迫思维往往具有闯入性质,很多引发强迫思维的情境难以真正回避。因此,患者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比如仪式行为,来减轻焦虑。这些仪式行为因为能够暂时缓解焦虑就被强化,从而反复出现,形成了强迫行为(Barlow等, 2004)。例如,把触摸门把手或与人握手与害怕被污染的观念相联系,就会产生焦虑反应,而洗手后焦虑反应得以减轻,洗手的行为就被强化,从而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境中反复出现:焦虑→洗手→焦虑减轻的行为表现。

但是,上述观点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在最开始时强迫观念是如何发展的,而且也难以解释不伴有强迫行为的强迫症。

3. 认知理论的观点

近年来,关于强迫症的认知观点也受到了重视,且常与行为主义的观点共同解释强迫症。

认知观点认为,大多数人都会有重复性的、闯入性的、消极的念头,比如伤害他人、不能接受的性行为、被细菌污染等,通过忽略这些想法或者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念头自然消失,就不至于发展为强迫症。然而,某些人难以消除这些想法,他们就可能发展成为强迫症。

那一部分人为何会难以消除这些想法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Comer, 2002; Nolen-Hoeksema, 2004):

(1)他们经常处于抑郁或焦虑状态,因而一些轻微的消极事件就能引发闯入性的、消极的念头。研究证实,当人们处于压力和情绪困扰时,更容易有闯入性的、消极的念头,或作出僵化的、仪式化的行为(Clark & Purdon, 1993)。例如,许多刚刚成为妈妈的人,由于睡眠不足和照顾新生儿的压力,会出现要伤害孩子的想法,即使不会做出来也会因有如此想法而恐惧。

(2)他们对品行和道德持有僵化的、过高的标准。与普通人相比,他们对闯入性的、消极的念头更加不能接受,从而为此感到焦虑和内疚,而焦虑使得他们难以忽视这些念头。

(3)他们持有过高的责任感。他们认为,想到了那些难以接受的想法,就等同于做了那些行为,其罪过是一样的;如果一个闯入性想法发生了而没有压制下去就等同于希望那样的事情发生。因此,他们感到有责任去消除这种想象性的危险,而压制不必要的想法反而导致其随后的思维更加关注这些想法。

(4)他们认为应该极好地控制所有的想法和行为。他们不能接受偶尔出现的可怕的想法,习惯于认为有这些想法意味着会发疯,或者作出实际的行为(如 “如果出现伤害自己的孩子念头,就好像真的伤害了自己的孩子一样而感到内疚” )。结果是,当他们有这些想法时,会造成他们极度的焦虑,而难以排除这些想法。

反复出现的闯入性想法与他们的自身信念系统(比如,绝对化思考、过高的责任感、完美主义的要求和夸大危险的想象)相互作用,就会引发负性自动想法。而强迫想法因其负性的影响而获得了情绪内涵,因为这些强迫想法中包含了威胁和对未来的伤害,患者因此而出现以焦虑为主的负性情绪。也因这些想法的威胁性,于是患者觉得必须采取具体的或象征性的中和行为,旨在预防和排除这种威胁或危险。一系列仪式行为和回避都有类似的意义。由于患者采取的这类行为(包括精神仪式)减轻了焦虑,因而这类行为被强化,形成了持久的强迫症状。引起焦虑的强迫观念和减轻焦虑的强迫行为及精神仪式之间的恶性循环,形成了强迫症病人的 “自我搏斗” 的核心征象。患者感到停止中和很难,他们认为,不中和将感到痛苦或危险。

以上观点主要强调强迫症患者的功能性失调想法,另有观点认为强迫症患者认知加工机制存在偏差。这一观点认为,患者对危险的错误估计、对恐惧事件过度的负性认知、认知防御、错误的推理规则都会阻止信息的正常加工。如果情境缺乏安全的信息,即便是这个情境并不具有危险性,也会导致患者感到危险,使他们不能根据情境中缺乏危险的信息,来得出这个情境是安全的结论。其后果是,重复那些不会真正导致安全的仪式行为来减少焦虑(Barlow等, 2004)。

最后,给个赞呗~

祝好!

严重强迫症会变成精神病吗

感谢邀请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强迫症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另外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许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常遭受过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遇到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等。强迫症患者个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高标准严要求的倾向,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强迫型人格,表现为过分的谨小慎微、责任感过强、希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因而在处理不良生活事件时缺乏弹性,表现得难以适应。患者内心所经历的矛盾、焦虑最后只能通过强迫性的症状表达出来。

强迫症状具有以下特点:

1.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而不是外界强加的。

2.必须至少有一种思想或动作仍在被患者徒劳地加以,即使患者已不再对其他症状加以。

3.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会令患者感到不快(单纯为缓解紧张或焦虑不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愉快),但如果不实施就会产生极大的焦虑。

4.想法或冲动总是令人不快地反复出现

虽然强迫症的病因至今未阐明,但依据现有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发病不仅与人的个性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有着莫大的联系。因而不论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对缓解患者病情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心理治疗

强迫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具有相似症状的患者其心理机制可能千差万别。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通过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帮助其发现并分析内心的矛盾,推动患者解决问题,增加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塑健全人格。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森田疗法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及暴露反应预防。思维阻断法是在患者反复出现强迫思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比如利用设置闹钟铃声,来阻断强迫思维,必要时配合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暴露反应预防是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鼓励患者逐步面对可引起强迫思维的各个情境而不产生强迫行为,比如患者很怕脏必须反复洗手以确保自己不会得病,在暴露反应预防中他就需要在几次治疗中逐步接触自己的汗水、鞋底、公共厕所的门把手及马桶坐垫而不洗手,因患者所担心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会发生,强迫症状伴随的焦虑将在多次治疗后缓解直至消退,从而达到控制强迫症状的作用。

2.药物治疗

强迫症的发病与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主要表现为5-羟色胺系统功能的紊乱。目前使用的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其特点就在于能够调节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作用。使用比较多的主要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TIs),包括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等,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必要时临床上也使用心得安及苯二氮卓类药物辅助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失眠。对于难治性强迫症常联合应用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作为增效剂提高疗效。同心理治疗一样,药物治疗的疗效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一般的SSRIs类药物需要10~12周才能达到充分的抗强迫作用,且如果治疗有效仍需维持用药1~2年以巩固疗效。

3.物理治疗

对于难治性的强迫症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采用改良电休克及经颅磁刺激。神经外科手术被视为治疗强迫症的最后一个选择,因其存在痉挛发作、感觉丧失等不良反应,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综上所述,强迫症是一种思维,情感等方面的表现,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头条健康联盟 @头条健康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