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欣宜安治焦虑症可以吗(重庆一家长花21万元给孩子补数学却只考了)

重庆一家长花21万元给孩子补数学却只考了

闺蜜告诉我:我家的那个孩子每年的补习费要花好几万呢。每天学习,大人累,孩子也累。

听起来,这是无数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真实痛苦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

在我看来,如果父母想让孩子不产生厌学心理,不是依靠控制与逼迫子女学习,而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当子女对学习材料有了兴趣,与此同时,就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渴望。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者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家长 应该怎样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呢?

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

如果胜任感,自主感,归属感,这3个心理动机都得到了满足,那么孩子的内驱力就会提高。

—:胜任感:孩子通过自己所做的努力和行为,从而获得对自我价值感的体验,产生积极情绪。因此,“胜任感”也可以理解为“自我价值感”。

小时候,我听过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有个小孩子,父母在外地打工,小孩子跟着阿婆在一起生活。那时,小孩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只做着无聊的游戏,将粉笔沫倒在纸壳上,然后,用纸壳顺着墙撕下粉笔沫,“无聊”的游戏,却被小孩子做的有滋有味。

有一天,老师严厉的说这个小孩子:“上课连头都不抬,象你这样的人,还不配我说。”

小孩子泪眼模糊。

回到家后,阿婆问:“你回来了。”小孩子的推开外婆。

过了一段时间,学校要开家长会了,小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外婆去参加了家长会。

从学校回来后,外婆说:“老师说你有出息哩。”

小孩子听了,从此,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变成了用功刻苦的学生。

数年后,小孩子长大了,找了一份挺不错的工作。有一日,小孩子买了礼物,去看望了那位敬爱的老师。

老师主动说起那次家长会:“我批评了你,但是,你今后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

此时,昔日小孩的泪水,止不住流下来。阿婆的在天之灵似乎也看见了他。

老师关心的问:“怎么了?怎么了?”

可想而知,一个生活在挫败感中的孩子,又怎么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呢?

反之,则是“我是有价值的,那我更有干劲继续做下去了。”

影片《海蒂和爷爷》中,克拉拉奶奶没有象其它人一样,认为海蒂没有教养,愚蠢无比。克拉拉奶奶知道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于是,克拉拉奶奶给海蒂讲了一个牧羊人的故事。果然,海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海蒂听的津津有味时,克拉拉奶奶说:“剩下的故事,你自己看吧。”

克拉拉奶奶没有象其它人一样,认为海蒂学什么,都学不会。而是讲有趣的小故事引导海蒂。海蒂果然对于故事内容意犹未尽,犹如作家亦舒的小说《寻芳记》中,应彤急于知道故事中人物的命运,问妈妈:“郭靖和黄蓉,后来结婚了吗?”在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还没有真正形成的时候,家长应该注意多给孩子及时的正向反馈。

小时候,我学习很差,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痛下苦功。此后,我连续几周,每日放学后,回家认真做作业,逐渐,学习成绩有了起色。

可是,上课时,老师依然只提问优等生。有一次,有个优等生愁眉苦脸做不出来的题目,我这个差生,却可以轻而易举做出来。

但是,老师却只是鼓励那个公认优秀的孩子,忽视了我们这些差生。

现实是:那个被老师鼓励的优秀孩子,也象老师预期的一样,一路领先;我们这些人,也象老师所预期的一样,一直平淡无奇。

当我七八岁时,原先的班主任请了长假,学校安排了一位中年女老师,代替原来的班主任。

也许因为新老师对学生都不怎么了解,也许因为新老师不欣赏原先老师的教学。

所以,新老师没有特别贬低有的学生,也没有特别夸赞有的学生。

在那位新老师任职的一段时间,我变得特别踊跃发言。上课时,老师提问,我积极回答。

那短暂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心情和功课都好起来了。

不久后,原先的班主任回来了,于是,那位新老师被学校安排,去教别的班级。

优秀孩子的光环,也重新被原先的班主任戴起来了,差生的标签,也重新被原来的老师贴起来了。

家长要多观察孩子的进步和变化,对子女每一次的进步给予准确的正面反馈,这样孩子才有不断前进的信心与动力。

二:自主感,就是要让孩子在规则范围内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从而,让孩子知道对于他自己的生活,他是有能力去对此进行控制的。

我侄子对于玩游戏无比热衷,于是,表姐给电脑设置了密码。

侄子说:“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密码呢?”

表姐柔和地说:“我为什么要告诉你呀?”

侄子说:“那我写完作业,能不能玩一会呀?”

表姐温的地说:“写完作业之后,玩半小时哦。”

我们都曾经有体验,一件事情,如果是我们自主选择的,那完成的几率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是的,那么,我们内心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就会排斥。

影星言承旭主演的《只想赖着你》中,律师项羽平收养了侄儿侄女,始料未及,两个淘气的小孩子,“赶”走了好几个保姆。项律师的助理杨朵推荐妹妹杨果担任保姆。这次,顽皮的小孩竭尽全力想“赶”走杨果。于是,杨朵跟两个小孩子“谈判”:“你们这两个顽皮的小孩子,要怎么样才能放过我妹妹呢?如果你们再这么淘气,不肯让杨果做你们两个小孩子的保姆,我就把一位练拳击的叔叔推荐给项羽平律师,今后,练习拳击的叔叔,就成了你们保姆了,你们愿意吗?”

律师项羽平的侄女侄儿,当然不愿意有一位拳击手,做自己的保姆。两个小孩子,权衡利弊之后,同意与保姆杨果好好相处。 犹如武侠小说家梁羽生的《冼剑冰河录》中,谷之华收养了一位年仅几岁的小女孩谷中莲。事实上,小女孩是国王的女儿,玛萨尔国的公主,名叫朗玛。谷之华对小公主视如己出。当小女孩逐渐长大之后,身世浮出水面,师徒二人在王宫里居住了一段时间,谷之华询问朗玛公主:“你是否放的下这里的荣华富贵呢?我想让你继承掌门的位置,我当掌门时,也比你大不了多少。”谷之华一如既往,从小到大都给予养女自,希望谷中莲自己做出选择?是选择做高高在上的公主呢?还是继承养母的掌门位置?

当孩子需要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权,当孩子有了自主感,这样他的配合度也会更高一些。

比如,孩子不主动做作业,那家长可以给孩子出选择题,让他自己选择,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绘画呢?

三:归属感,归属感是孩子内心中的安全感,是孩子感到被父母认可并接纳时,同时,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爱,因此,增强了做事的信心,满足感从内心中油然而生。

在综艺节目《我不是明星》的现场,著名影星为女儿欣宜做助阵嘉宾。欣宜看到母亲沈殿霞生前的一段专访视频,不禁泪眼模糊。

欣宜说:“自从妈妈离开了之后,我也很少给爸爸打了,有心事放在心里,害怕爸爸担忧。”

郑少秋则说:“你有需要的时候,来找爸爸就行了。”

众所周知,郑少秋是“影坛长青树”,曾经几天几夜不睡觉的拍戏。做为女儿欣宜,知道爸爸工作辛苦,不想爸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了自己担忧。

对于大多数的人,人生本就是一堆责任而已。参透此谛,爱情是缘,友情是缘,亲情尤其是缘,无论怎样,皆当润砾成珠。

—梁晓声 《原来》

对于童年的小欣宜而言,她能感受到父亲爱着自己,她就会爱父亲。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这是自古颠扑不破的规律。亲情,也不例外。

为人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接纳和无条件的爱,只有这样才会激发孩子的自信。

在综艺节目《我不是明星》上,歌星张学友激励欣宜:自己认为欣宜会表现的很好。

影星郑少秋鼓励女儿欣宜说:“歌神都说你会唱好的。”事实上,郑少秋阅人无数,见过无数老戏骨和实力唱将。在综艺节目《我不是明星》的现场,郑少秋载歌载舞的演唱《笑看风云》,为女儿拉票。尽管自己是无法超越的老戏骨,他也依然只是用无条件的爱激起女儿的自信。

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在《云海玉弓缘》中,童年时的金世遗对吕四娘崇拜无比。

少年时,金世遗询问冯琳:“你是吕四娘吗?只有吕四娘不嫌弃麻疯病人。”金世遗的名字,是自己给自己取的,意思是:今生今世,被人遗弃。所以,他见了对自己友善的长辈冯琳,便不禁想起儿时的记忆,师傅时常提起的吕四娘。

后来,金世遗遇见了吕四娘的关门谷之华,谷之华说:“我师傅吕四娘,生前见过你呢。她还夸你呢。”金世遗听了,竟然是自己做的最挫败的事情上,被吕四娘看见了。

吕四娘做为长辈,犹如给予孩子全然接纳,无条件的爱的家长。

谷之华是大魔头孟神通失散的亲生女儿,后来,曹锦儿以坏人的女儿做为理由,逼迫谷之华交出师傅吕四娘的霜华宝剑。

有人为谷之华做证:童年时的谷之华,和吕四娘见面之后,吕四娘只是很喜欢这个小孩子,并没有问过这个小女孩的身世。

吕四娘接纳一个人,接纳他的普通,给小孩子无条件的爱。吕四娘对于金世遗与谷之华的接纳,不是由于他们有过人的武功,高贵的身世。

她给予小孩子全然的接纳,只是单纯地接受这两个小孩子。吕四娘不会因为关门谷之华有着高贵身世而爱她,犹如作家梁羽生在《冰川天女传》中,桂冰娥具有尼泊尔公主的高贵身世。

吕四娘也不会因为谷之华是大魔头孟神通的亲生女儿,而嫌弃这个小女孩,更不会认为小女孩是污点。吕四娘只是陪着这个孩子努力,陪着这个孩子成长。当这个孩子逐渐进步,并且,心性善良,师傅吕四娘就会由衷欣慰。

吕四娘对待金世遗,只把他当做一个有灵气的孩子,并不吝啬自己的夸赞。金世遗不需要具有唐经天一样的高贵身世,就可以在吕四娘面前,感受到平等。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罗杰斯

众所周知,金世遗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人,然而,在吕四娘面前,金世遗却不是一个有“刺”的孩子。

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期望孩子去实现自己的心理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内在小孩的投射。

当父母意识到成长的重要性,却不从自身的成长着手,而是从子女着手。此时,父母看不见孩子的真实存在,只是向子女投射了焦虑的内在小孩。

在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从小学起,就被妈着上各种“培优班”,早晨六点,就开始去上课,晚上十一点,才可以休息。

后来,孩子长出了白发,像个小老头,妈妈带着儿子去看医生。医生一针见血地说:精神压力过大。

回家以后,这位妈妈只是在饮食上多加了一些核桃,学业上,丝毫没有给孩子放松。

无独有偶,我的一位朋友,从偏僻的小城市来到繁华都市打拼。朋友告诉我:从小到大,她的父母都会对她的姐姐好很多,因为姐姐是优等生,毕业后,找到了体面的工作。

姐姐对原生家庭的物质生活改善,提供了很大帮助。父母对自己就冷漠的多。如今,这位朋友表示自己己经接受了父母偏心姐姐的事实。

对孩子而言也是一样,如果他们因为功课不好,而三天两头被家长训斥,他们会认为父母更加在乎成绩,而不是在乎他,失落感油然而生。犹如我的朋友,接受了父母从小到大偏心姐姐的事实,只是接受了:姐姐有着优异的成绩,体面的工作,能够化解父母心中的焦虑。

爱是光,爱,是看见。

—武志红《为何爱会伤人》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给孩子全然的接纳和无条件的爱。

结语: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孩子不再感受到父母的控制与逼迫,于是,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并且,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我意识,产生内生动力。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