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不是业障病也不是冤业病,医学上是属于一种精神症,如果不能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因为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出现的危险。遇到焦虑症是平进的压力过大造成的,一定要积极的治疗,不仅要服用药物来缓解神经系统,同时还要配合心理的引导,使患者放松心情和情绪,尽可能的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才能起到延缓焦虑,让患者远离痛苦。
您好。
对某件事特别敏感,立刻引起焦虑,称为恐惧症更合适一些,而不是焦虑症。
恐惧症的特点很明确,就是对某场景(比如电梯、公共场所等),或者某特定东西恐惧(比如黑暗、鲜血、老鼠),或者害怕和别人交往等,会立刻感到焦虑和恐惧,并产生回避行为。离开刺激的东西,就会消失。
而焦虑症(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一般没有具体指向的东西,并不是现实威胁所造成的,所出现的焦虑和紧张往往与现实环境不相符。这种焦虑没有所指性,经常是无缘无故突然出现。比如马上要睡觉,突然毫无征兆出现濒死感,可能是惊恐障碍。
如果觉得满意,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定期更新原创科普文章。
看看更好,可以解开心结,慢慢变得开朗点。
可能之前你听到过很多关于抑郁症或焦虑症的负面的报道或干脆就是不实的谣言,但对于抑郁症患者能恢复到什么程度,我想一定是治疗抑郁症的精神科医生最了解,因为这本身就是我的日常工作之一。
先要告诉你,抑郁症当然可以康复,而且如果治疗及时,缓解期坚持遵医嘱规范服药,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是有50%可以达到今后不再复发的程度的。可能有人要说,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太少了,可在我这名医生看来并不少,而且大部分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很有可能是没有满足前提条件:
发现抑郁症后不要观望,更不要首先去尝试自我调整,因为非医学人士根本没有医学知识去支撑正确判断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分级,也没有医学知识去分辨什么情况可以自我调整,什么情况要服药治疗。
关于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我觉得起码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的去放大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担忧,这样只能加重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无助与绝望会一步一步的拖垮患者的治疗信心。
比如网上有很多非医学人士在从各种自己认为很正确的角度去解读抑郁症,可抑郁症毕竟是世卫组织认定的世界第二大疾病,他们真的不懂。所以不要随意听从别人的所谓经验,他说的不一定对,更不一定适合你,而你,拖不起。
真正的抑郁症治疗是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而且服药的时间不可能按照真正存续的时间,并不是说抑郁症状都完全消失了就可以停药,要按照医生规范的服药计划去维持治疗,才能尽可能的减少抑郁症复发的几率。
一般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在症状完全消失后,需要维持药物治疗6-8个月(维持剂量非治疗剂量)。
第二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需要在症状完全消失后,维持药物治疗2-3年。
三次以上的多次发作抑郁症患者原则上建议常期服药控制复发。但如果多年不复发,也可以视情况尝试减少药物剂量,甚至停药。
药物治疗当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但一般都会集中在刚接触某一类药物的时候,所以随着服药的逐渐延长,药物不良反应也会随之减轻,甚至消失的。当然,如果药物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到了你的日常生活,是否停药也应该咨询你的主治医生,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减少药量,更换治疗药物,还是停药。他是专业的。
抑郁症的本质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所以可能在药物治疗期间也会出现症状的反复,甚至迁延难愈的表现。这个时候可能一些抑郁症患者和患者家属,就会觉得治疗怎么总是反反复复?为什么吃了药也不好?这病还能治好吗?
你的这种消极悲观的态度,恰恰就是抑郁病魔希望你感受到的,他在一点一点摧的信心,让你真正的绝望。可我们能随了他的心愿吗?对于这个最大的死敌,怎么可能屈服?所以我常常在我的患者开展治疗前对她说,治疗过程不一定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绝对不能动摇,要做好与抑郁症长期做斗争的心理准备,永不言败,因为我们没有退路可言。
转移注意力,从这个怪圈走出去,这种感觉来临时,赶紧忙起来,不停的工作、工作,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