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一张图证明我有强迫症(如何走出强迫症)

如何走出强迫症

强迫症的本质是人生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找不到出路,在一些无关的行为中寻求替代,在反复的思考中产生迷茫和困惑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些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就需要真正的面对人生的困难,开拓思路想办法。但是,这个困难恰好是强迫症者的瓶颈,关键是本人无法觉察到的原因。因此,找到优秀的专业心理老师,接受心理老师的心理分析和指导,是最关键的。

很多人崇尚自我疗愈,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也恰恰是走不出强迫症等心理障碍的根源之一。这属于在思路上、选择上出现的错误,因此必须回到接受心理分析,接受指导的正确轨道上来。

这就好像汽车坏了,已经超出了自我修理的范畴,却仍然在自我调理,这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告诉你,请到汽修厂修理。

也许你到过汽修厂,但是没修好,这不等于说仍然坚持自我修理,而是换一个汽修厂,换一个更有经验的更专业的汽修师傅,这才是正确的思路。

强迫症的根源是什么

强迫症焦虑障碍的一种亚型,强迫包括强迫念头和反强迫动力两股力量的组成,一方面强迫性的想去想清楚,不想清楚就难受,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些想法令自己困扰,想停又停不下,陷入强迫思维的泥潭难以自拔,非常痛苦。

应对:1.首先识别这种状态是强迫的,是自己处于焦虑状态;

2.强迫的核心是强迫与反强迫两股力量的,撤出一股力量这种就不存在了。那就不在反抗了,不要试图消除强迫念头,就让念头存在那里吧。

3.带“症状”生活,允许念头在那里,但不在沉浸,也不在反抗,而是着眼于眼前的事情,该做什么做什么去。

4.头三脚难踢,当不试图反抗带症状生活,开始会很不舒服,带着这种不舒服的焦虑感继续生活,强迫逐渐就会缓解。

5.过程中尽量不去关注强迫还在不在,什么时候会消失。

6.借用森田疗法的一句话来表明这种态度:“为所当为,结果顺其自然”。

强迫的核心和失控以及重新获得控制有关,但进入过度控制的误区。这里强调去控制化,追求做自己可以做的,不过于关注效果和结构的自然心态。

以上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拥有一个强迫症的宝宝是一种什么体验

先恭喜你拥有一个强迫症的宝宝,其实我们眼中所谓的强迫症宝宝可以这么看:

首先,要区分开来是病理性的强迫症,还是生理性的强迫症。我们大多数的宝宝都是生理性的强迫症,下面先简单说下病理性的强迫症。

宝宝患有强迫症可能是父母平时对孩子要求太严格,控制太多。从精神方便观点分析,佛洛依德认为一岁到两岁的孩子处于欲期(孩子在训练如厕阶段),这时如果父母要求过于严格的话,孩子可能就会出现强迫性行为,就会导致孩子发展成为强迫性人格。这种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疾病及人格缺陷。

言归正传,说回我们通常所说的强迫症。这个阶段其实是宝宝对世界的探索阶段,他们开始有自我意识了,比成人有更好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让人误以为是强迫症。父母如果碰到这种通常不需要多加干涉,那是他们在建立自己世界观的时候。其次,他们会有这种强迫症,很多时候是看到父母把用完的东西放回去,把倒了的东西扶起来的种种场景。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学习能力非常强,自然就觉得应该是这样,如果没有做到这样是不对的。这是他们现有的世界观所折射出来的具体行为。

最后,接受他的强迫症,不要让他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行为。适当的强迫症会更自律、更有要求。试想下有个“强迫症”的宝宝,父母可以省多少心。当然,如果是病理性的还是要通过治疗得到恢复,但也少不了父母的陪伴与引导。

有强迫症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

强迫症是一种神经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想要了解强迫症患者有什么样的表现,就要知道强迫症患者的特点,强迫症的主要特点是: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痛苦和焦虑。

也就是说强迫症患者在对待一些事情上的时候,明知道这样做不好、不对、没有意义,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去一遍一遍的重复去这样做,如果克制自己不去做,就会感到很痛苦、焦虑不安。

提到强迫症,都会想到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强迫行为是指:个体在为减轻焦虑、痛苦而从事的某些行为。如:出门前反复检查门窗、每天反复洗手、每天反复洗澡、写字一定要横平竖直、走路只有直线等等。

强迫观念是一种思维内容障碍,指:某一种观念或者概念反复的出现在脑海中。而个体自己知道这种观念是没有必要的,也想极力摆脱,但是却摆脱不了。

如:反复思考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穷思竭虑),看到高楼层就数层数(强迫性计数),总是怀疑自己的做不正确(强迫性怀疑)等等。

除了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之外,还有几个主要类型,如:强迫表象、强迫恐惧、强迫意向等等。其中强迫意向患者在生活中的表现会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性。

强迫意向:简单的说就是害怕控制不住自己,在一些场合的时候,个体会出现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如:站在井口往下看的时候,有一种想要跳下去的冲动;看到某些物品就想去破坏;走到河边就想跳进去等等。

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不同的强迫类型,生活中表现不同,即使同一类型下,每个人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无一例外的就是:个体知道这样做或者这样想,没有必要,但不做就会焦虑不安。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