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过度焦虑就会发生钻牛角尖的现象,就像心理学说的一样:“黑箱效应。我们得去认识这个黑箱,才能解开我们心中为什么会对一些不确定的事情,会产生如此可怕的一些想象或者说是画面那其实恰恰就是孩子可能有这样的迹象,又或者根本没这样的迹象,你过度担忧,凭空想象而已。就算有迹象,你想到了一些可怕的事情,那多半都是自己的黑箱心理效应在作怪。即过度担忧焦虑了,从而想到了一些没有发生,或者一些没有发生的可怕事情。基于上面的担忧,甚至你的这种担忧式的钻牛角尖,还可能钻得更深这样无中生有的害怕想象,使得你更加坐立不安、焦虑到彻夜难眠。这显然就是一种可怕的黑箱心理效应。可以说,一个人一旦过度焦虑就是失眠,而焦虑和失眠一起发生,那么时间久了,就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人的心理轨迹,往往都是有迹可循的,而这个“迹”,就是心理问题发展成心理精神疾患的一个大致顺序。即:焦虑到失眠;失眠会导致神经衰弱,进而焦虑失眠同时发生,恶性循环,最后变成了抑郁症。一个人患上抑郁症,基本上的路子都是这样走的。也在于此前的内心和脑海里发生了一些很动荡不安的折磨,即:黑箱心理效应,焦虑到彻夜失眠,焦虑到在看这个世界时,都是模模糊糊不真实的。发展这个样子,就已经是很严重的焦虑症了,同时也很难避免抑郁不发生。可见焦虑过度,等着的就是那个恶魔:抑郁症。有一句非常受用的话送给你,也算是你在焦虑的路上,自我疗愈安抚的一句话:“其实我们担忧、焦虑的事情,大多数都没有发生。”事实上,你可以回顾下你前半生走过的路,或者之前担忧焦虑的事情,你会发现你所担忧焦虑的事情,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在作怪,其发生的可能性都极小,也并未发生第二,闲,往往意味着你有精力去想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当自己陷入到这样的胡思乱想中时,不如及时地扭转自己,调整自己,生活中多去与人沟通、交流,甚至是倾诉,都是很好缓解我们焦虑情绪的办法。第三,合理地去分析自己所焦虑的事情,有利于认识梳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分析在于梳理我们不合理的一些想象与认知,当你去分析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焦虑都是太关注、太在意一件事情了,才会产生一些焦虑的情绪。在焦虑还是萌芽状态是,我们就得有警觉性的去审视自己情绪的异常变化、思维的病态认知和对事情放大的想象,以便安抚自己尽快走出这样的心理怪圈,那么就可以把自己从焦虑和钻牛角尖的世界里拯救出来,逃离出这个无限蔓延的黑箱心理效应的怪圈里。焦虑来临,带给我们的体验往往是内心不安的、恐惧的,在行为上则是坐立不安、心不在焉,或者反复去求证一件事情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无限的蔓延发展。你要学会缓解焦虑情绪,是避免很多精神疾患发生的预防警觉性意识。
曾经在我们医院住院的一个强迫症患者杀死了人。这还是公安部门到我们医院来调查取证时我们才知道的。这个病人姓崔,男性,长得高高大大的。开始我们还不相信,因为他1991年在我们医院住院时,和所有医护人员关系都处得挺融洽。他的主要症状是强迫检查,总怕丢钱,反复检查自己的衣服兜里是否有钱(其实他们家很穷),为此不惜让亲把自己的裤子兜缝住,把上衣兜剪掉。尽管如此,他还是没完没了地反复检查,甚至不相信自己,还要反复询问我们医护人员是否丢了钱,是否确定他口袋里没钱。当时我们采用的是三环类的抗抑郁抗强迫药物氯丙帕明片,辅以脱敏疗法等心理治疗手段,病人住院4周,明显好转出院。后来定期来复查,听说他还娶了老婆,日子也越过越好,我们都替他高兴。听来取证的公安部门同志说,后来老婆和他离婚,他的病又犯了,因和村里的一个痞子发生纠纷,一下子把那个痞子捅死了。因为他不是精神症,肯定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最后判决结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诸如“三高”之类的大多数慢性病,是许多人都无法避免的“人生必经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各处的“零件”肯定会逐渐老化,这是自然规律,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面对慢性病,放松心态更重要,用医药把出了问题的“零件”修补一下,还能对付用,并不会影响生活的质量和幸福度。一、带着“慢性病”一起健康生活慢性病,指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尿酸等不能根治的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但这些疾病,除了糖尿病有“三多一少”的明显症状之外,其他的慢性病在没发生并发疾病的时候,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自然对日常生活就不会产生影响。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可以逃避时间老人的镰刀,生死病死,乃是人之常情。曾有一位医学专家说过,如果人类活得足够久,每个人都会发生高血压。这也就是说,患上慢性病是人类的正常趋势,谁都逃脱不了。既然无法逃脱,那就勇敢面对它吧。好在人类发明了各种医疗技术和药物,可以控制慢性病的进展。只要乖乖地听医生话,积极治疗,大多数的慢性病都可以被控制,不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可以带着“慢性病”一起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就是每天按时吃药就可以。人类每天都需要吃饭维持自己的生存,慢性病患者每天吃的药,只是相当于每天吃饭多加了一道“菜”而已。二、“修修补补”地享受幸福人生如果把我们的身体看作一台机器,身体中的器官就是机器中的各个零件。在机器运转很长时间的时候,总会有其中某个零件先出现问题,导致机器运转失灵。如果其他零件都完好,我们可以修补一下,让这个零件还能对付用,不会耽误整个机器的运转。现在的医学技术虽然不能起死回生,但“修补”一下心、肝、肾、肺、胃、肠等器官的方法还是有的。可以用药物维持基本功能,继续享受幸福人生。而且如果在慢性病初现端倪的时候,就积极去治疗,就不会造成“零件”损坏。比如说高血糖控制不好,一般要3~5年后才能产生肾功能损害;不受控制的高血压,一般要5年以上才能产生明显的器官损害;而高血脂造成动脉硬化,血管狭窄可能要10年之久。而这些慢性病,只要发现之后积极去治疗、控制,就会中止进展,不会对生活造成过大影响。华子在医院工作,经常会看到患了“三高”二、三十年的慢性病患者。他们患病之后正常服药,生活未受影响,预期寿命也与正常人无异。为了一个对自己生活不会产生影响的小毛病,真没有必要去焦虑。三、大步向前,放下思想的“包袱”对于乐观的人来说,慢性病并不会成为人生的“累赘”,反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健康的契机。很多人在患病之后,会认真反思自己曾经的生活,并且改变坏习惯。双手放下了油腻的食物,拿起了杠铃让热汗冒出;双脚从饭局中走出,带着肥胖的腹部开始跑步;计划书上不是写满了工作学术,而是开始研究旅途……有时候,健康与疾病,就在一念之间。慢性病并不是会影响寿命的疾病,它更像一个警示,或是一个督促。可以把我们“叫醒”,让我们改变健康的生活。得到合理控制的慢性病并不会影响什么,我们应该大步向前,放下思想的“包袱”,继续快乐地享受生活。我们拥有健康的时候总是毫不在意,失去之后又会追悔莫及。但世间没有“后悔药”,只能向前看。患了慢性病,也是我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把不健康的生活“悬崖勒马”,人生就会“柳暗花明”。大家不必为患了慢性病而焦虑、消极,只要积极地去控制它,依然会享有快乐幸福的人生。
谢谢邀请!重度抑郁焦虑不知道是你自己的判断还是专科医院的医生给出的诊断名称?如果是可能诊断是重度抑郁发作,重度抑郁大部分是伴有焦虑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不吃药不接受任何治疗会好吗?跟抑郁症打交道十多年,确实有你说的情况好的,但极少,而且不一定是真的“好了”,很可能是“摁下葫芦起来瓢”。我们知道抑郁症是指单相抑郁发作,而还有一种更严重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是双相抑郁发作。其实在任何一所权威的医院,双相抑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诊和漏诊问题,而最常见的误诊就是被诊断为单相抑郁症。这是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的,全世界性医学难题。而双相抑郁发作确实有可能未经过任何治疗突然好转,抑郁症状瞬间消失,但不代表真的好,而是由抑郁发作转为了躁狂发作,就是我们俗称的双相抑郁的转躁现象。曾经我看过一个综艺节目,一个自称重度抑郁症患者说自己有一天突然想明白了,而后还获得了演讲能力,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这就是我上面说的抑郁发作的转躁现象,病哪有好?只是一种病的不同转换,抑郁是困惑自己,而躁狂更多的是困惑别人。至于单相重度抑郁是否会完全缓解,我想可能性存在,但可遇不可求!这样的患者应该怎么办?首先你说的状态很危险,不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可能随时因为绝望、压抑的情绪而出现自伤或行为。我接触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中起码有三分之二有过的想法,尤其还伴有严重的焦虑情绪,更加会加大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危险行为,后果可能无法挽回。所以重度抑郁症患者必须尽快治疗,抑郁症确实可以存在疾病自知力,但不见得会配合治疗,所以伴有念头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多半是强制入院治疗的。在尊重患者选择和保命之间选择,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糊涂。人们总是抗拒吃药,因为药物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但中度以上的抑郁症只能依靠药物治疗达到缓解抑郁症状的目的。所以,为了患者好,我们一定要尽快送其住院,相信他好了后会感谢你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焦虑的父母呢?小时候为子女健康焦虑,读书时为子女升学焦虑,成年后还为子女找工作焦虑。事无巨细都操碎了心的父母,看似对孩子付出了无私的爱,但实际上这样过于用力的爱也会成为孩子的枷锁,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我认为,张弛有度的爱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未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1. 平等沟通很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想一下,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愿意说出心里话?是不是在熟悉的、平等的伙伴面前?我一直很喜欢《家有儿女》中夏东海的教育观,他不做高高在上的大家长,而是和孩子做朋友、哥们儿,懂得倾听孩子的想法。有一集刘星看恐怖片害怕不敢上厕所,夏东海并没有摆出长辈嘲笑的样子,也没有命令他不要胡闹,而是对他循循善诱,告诉他家里不可能有鬼,在自己的地盘没理由害怕!并鼓励他要勇敢,学会做一个男子汉。在他的鼓励下,刘星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成功摆脱了看恐怖片的阴影。如果你为了孩子的学习而辗转反侧,不妨找一个舒适的地方,耐心和孩子聊天,不去抱怨,不去指责,而是用心倾听,他会给你惊喜的!2. 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有些家长光会动嘴皮子,动不动就爱摆出他的“至理名言”,还怪孩子不长记性,说了N遍都不听。有时孩子不是记不住,而是道理听懂了,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去解决问题,不知道有多少家长注意到这个问题呢?在我看来,与其在一旁“指点江山”,不如和孩子一起迎难而上,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益处!有这样一幅漫画,同样是两个孩子在学习,旁边的一个父亲陪孩子一起读书、解题,另一个父亲却在一旁叼着烟刷手机,嘴里叫着“儿子,你要努力学习”,可想而知,这样培养出来的两个孩子在各方面必然会不一样。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爱孩子就少点说教多点陪伴吧!3. 在成长的年纪,适当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我们如此焦虑,是不是总害怕孩子踩到前面的坑?在他走上去之前,就想方设法要帮他把坑填满,想让孩子的人生一帆风顺。其实,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我们眼中的“幸福”未必是孩子想要的,不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就是剥夺了他探索世界的权利,只有亲身经历过,他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作为父母,要做的不是直接帮孩子做好选择,而是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培养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错了也不要急于打击,为他加油打气,他才能真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