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方面的原因造成你这种不理智的行为,自残或者说的这种不好的心理行为,要及时的矫正,不然以后会给你给亲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永久性伤害。平时尽量不要冲动,对自己要有信心,要自信,动努之前,多想想对你好的人,他们需要你!想事情要举一反三,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任何人都不好过。
从开学看青少年的变化近期重庆的盛事不断,智博会成功集聚全球目光,朝天门来福士广场开业即成当红流量。这两件标志件即可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可以说是社会转型升级。这也许就是历史不可阻挡的进程,新的阶段新的要求。对于每个人,也许新的变化就是新的挑战,渗透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几天也是开学时候,因为附近正好有一所政法类大学,在这几天总是能密集的看到很多新生报到。与前两年,或者以前的同时期的情景不同的是,以往学生大多都是父母陪着,由父母拖着行李箱,忙前忙后去添置各种生活用品,直到把学生们送进宿舍安顿好。今年明显大多都是学生们自己在处理各种事情,或者形单影只,或者三三两两的在一起购物,互相帮衬。以前由父母拖着大包小包的场景变成了快递包裹处的依次排队。以前一到开学季到处都是车辆扎堆送孩子的凌乱,现在学生们很多都是背一个包挤着公共交通来校园。现在的大学开学都感觉父母好像都隐身了,这让我想起了日本学生羞于让父母送读书的现象。原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我们也开始初现端倪。通过现象分析缘由,还是可以概括几点,比如现在青少年的独立性独立意识增强,而且比前几代人都强。从封建儒家倡导的父母在,不远游的这种,到现在鼓励个性创新,批判啃老现象等。无不是在顺应时代,激发个人潜力,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因为互联网时代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头脑风暴一般的吸收各类知识点,引发了各种疑问与思考。因此现在青少年孩子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实际上远超很多父母的所见所闻。这就形成了很多亲子关系模式是对父母情感上需要,生活中依赖,精神知识层面鄙夷。很多父母说很了解孩子的心里想法,也许在上一代人可行,在现在的关系中,这就是显得有些过于盲目。因为很多孩子连自己都不清楚,都一直在探索许多问题的答案的时候,怎么可能像一块透明的玻璃让别人看得一清二楚。独立性让人从小不再随便盲从,有了自己的思考,就有了自己的思路与创新。慢慢的就会变得习惯孤独,而且不屑于简单的面子虚荣一类的低级满足。就从现在的主流人群来看,比如大部分70后80后从小缺吃少穿,基本没见过摩天大楼车水马龙。就算是城市生活,也远远不及当今的现代化程度。因此这一代人对房子需求,车子品牌,奢侈品等有着很深的情结。这些也往往成了生活品质的标配,至于吃得好一些,穿得贵一些,住得大一些也是在同样的需求层次。还有一个面子,也就是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对亲人怎么样,对朋友怎么样,对别人怎么样也有一套很熟络的自我要求体系。往往就是在意别人的感受比在乎自己的感受更多一些。比较偏激的就是没有自我,对自己,对亲人要求苛刻,对外面的人却情不自禁的去维护,去讨好。因此刚好现在的学生,小的时候在大发展时代,见证了日新月异的繁荣,反而对物质敏感度很低。这基本上跟其他发达国家地区的青少年一样,关注的不再是如何生存,而是自我的存在感。自我的感受加上过多的信息汇集,就让人的独立思考独立性野蛮生长。再说一点就是主流群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变迁基本也遥相呼应。很多事情抽象的说显得没有无凭无据,只是个人之见。幸而大数据时代,一切都是直观的呈现。比如白酒文化的没落,从白酒市场的萎靡就看得出,曾经盛行一时的酒桌文化群体慢慢在衰老,慢慢在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鸡尾酒,红酒,啤酒一类的低纯度酒类崛起,这就是这代人的选择。他们不再热衷于酒桌上的客套假装,不再迷恋关系应酬。他们不想委屈自己的意愿,选择更有自由度,更有尊重与界限的生存。从创业企业的风格就可以看出,老一代的创业者重视关系,层级官僚主义严重。而现在的创业更加灵活,更加讲究个性创新,才有了抖音,头条,直播等新兴产品的盛行。很多变化是悄然进行的,然后逐渐显现完成更新。新兴流行的文化,塑造着新一代的青少年,在这里也只是抛砖引玉,客观理智的去认知变化,要做好父母,首先得让自己转型升级,永远放置在学习的道路上,在保持正气底色的前提下,及时转变,也许才能慢慢弄清自己的孩子,与自己的问题。该来的总会来,社会也好,家庭也好,变化的走向,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 张彭2019.9.6张彭,心理作家,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重庆市优秀青少年心理专家,重庆寸草心创始人。2016年发表内地首部心理咨询散文集《张彭:沉思曲》,引起业界极大反响。
不不不,千万不要再拿软弱、幼稚这样的词汇再一次伤害那些本已受伤的人。自残的人其实心底里有一种深深的恨,是针对自己的恨。童年时期的经历让ta产生严重的自责和自卑,恨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因而通过残害自己、惩罚自己获得暂时的平静。
有问题,这样自我伤害是不对的,心理不健康
自残在心理学上的归因主要有两种,一个是早期创伤经验,还有就是个体易感性。有些人遭遇不好的感受或刺激通过自残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获得缓解,心理上得到满足。而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也会为了获得关注,或者因为自我厌弃而自残,甚至有上瘾性的自残行为。但不管怎么说,自残就是自我伤害,这中通过自我伤害达到目的的都是不能被接受的,而且存在很大的危害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