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焦虑症的人躯体不适症状。常为早期症状。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变得困难不堪,无法胜任,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还有睡不着,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而且颇为严重和顽固。此外,还可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绝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不调,停经,减退,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恐惧,晕厥发作等。意见建议:
(1)应充分认识到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因此病人不应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2)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坚信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经过适当的治疗,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3)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4)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心情能豁达开朗。
(5)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家属,同事,组织上的关照,支持,解决好可引起焦虑的具体问题。
如果这种害怕持续一个月以上,并且很影响自己的生活和情绪了,那么可以考虑是焦虑症。
不知道你之前是否晕倒过,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一种恐惧?
就目前来说先要允许自己会有这种害怕,但是呢,不要跟着去分析思考那么多,就是尽量做自己眼前该做的事情,可能慢慢的会有所缓解。
心慌和焦虑通常是一种情绪,但如果是经常而且是严重到快要窒息,就可以视为是一种情绪障碍,也就是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普通人面对未知事件或不能掌控的事情时容易有担心和心慌,这属于正常反应,但如果见到异性就心慌这属于“社交障碍”;焦虑也是一种情绪反应,通常与现实刺激有关,例如着急、挂念、紧张、忧愁、恐慌或不安等;但如果焦虑过度从而造成的异常焦虑则属于“焦虑症”,即精神障碍,例如无缘无故地觉得自己得了不可救药的疾病、总觉得自己会发生灾难等,可以就诊精神心理科。
现实中注意区分情绪与心理疾病,前者属于正常的心里反应,后者则反应过度引发的非正常状态;快速克服心慌和焦虑的情绪,注意做好以下四点:
1️⃣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不极端,
2️⃣冷静和理性地分析问题,不冲动,
3️⃣积极乐观的面对问题,不悲观,
4️⃣面向未来的发展思维,不退缩,
焦虑是我们日常负面情绪的一种,确过度的焦虑不会直接导致胸痛,而是间接导致胸痛!
在讨论胸痛的形成前,我们需要先来回忆下:“一个特别有名的滴血实验”,这个试验是诺贝奖获得者Bernard Lowm在书中提到的,由于时间久远和的问题,很难进行重复及考证,但确实可以说明一部分问题。
这个实验里的主人公,是一名死刑犯,他被牢牢在床上,同时将双眼遮住,在手腕上轻轻划开一道微小的伤口,随后在手腕下方放上一个铁盆,通过上方的水滴落在盆中,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随着时间的推移,犯人的脸色越来越苍白,好像真的失血过多一样,实际上他的伤口早已愈合,最终犯人真的死了。
作者在书中对这个实验的解释是:副交感神经反弹所导致的死亡,常人在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会处于激活当中,强行抑制副交感神经活动,而犯人心中的恐惧超过常人所能接受的应激条件,交感神经激活过度,副交感反弹强烈,企图减缓心跳活动过度,导致心脏骤停,出现死亡。
凶手同样是神经,当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时,会影响到神经支配系统发生紊乱,这样血管也会出现异常变化,处于痉挛收缩状态,我们需要明白心脏是不会疼的,所谓的心脏痛(胸痛),往往都是因为供血无法满足心肌所需造成的,而痉挛收缩的血管自然会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
但我们也需要明白,所谓的焦虑只是患者的个人感受,并不能作为依据,实际生活中,大量同类患者,除了存在情绪波动外,更存在病理性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心血管方面的,所以患者出现胸痛后,往往无法被常规检查所发现,这并不是说患者一切正常,而是没有看对和查对。
比如说,我们刺激颈7神经根,患者就会明显感到腋下及胸痛疼痛;刺激颈4-6神经根,患者可以感到心动过缓;刺激胸1-2神经根,患者可以感到心动过速、心悸;刺激胸3-5神经根,可以出现室、房性早搏及房室传导阻滞。
至于治疗,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单纯通过抗抑郁类情绪的药物时,效果并不好,毕竟我们需要明白,除了情绪导致胸痛外,还有病理性变化存在,而且慢性疼痛也可能反向引起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