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是自找的。不要攀比,心态平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过好自己,知足常乐。
以上是抑郁症的表现,多见于性格内向,不爱倾诉说话的女性。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波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烦躁或者有轻生念头。年轻人应该保持开朗心情,多和同学父母交流,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必要时药物干预。
差不多,有种走在路上不看车的感觉
首先要明确的是,压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实际环境的压力,这和你承担的职责大小有关,它更多的会迫使你尽快行动。比如董存瑞、黄继光这些战斗英雄,在他们看到战友处于为难境地时,会奋不顾身地舍命完成自己的战斗任务。因为这种压力背后是大量的期待与肯定,你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越多,就会产生使命感,这可以压倒恐惧让你行动。另一部分的压力取决于自身心理阙值。心理阙值就是一个人能够承受压力的大小,但它只是一个相对值。压力源属于高价值事物,代表着危险、战利品等与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的东西,所以它会“俘获”人的注意力。当一个人绝大部分注意力都用在了压力源上时,他就没有足够的认知带宽去处理其他事物,这称为管窥心态。管窥心态是影响心理阙值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人在管窥心态下,压力源会被无限放大,持续占用大量认知资源,人在感觉脑子不够用时最容易焦虑。想体验这种感觉的人可以尝试去做一做数学奥赛题,当你被严格限制时间时,焦虑感明显会大于宽限状态。这就是因为你越想在规定时间内做完题,认知资源消耗的程度就越高,你反而没有办法进行正常思考,行动力也会持续下降。综上所述,压力是一个两面性的东西,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妨碍行动意愿。那么实习之前的焦虑和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种压力往往来自自己的想象。平心而论,没有谁会过分在意一个实习生的表现,对于实习生犯错,前辈和领导们也通常有心理准备。但有些新人会过分看重自己的形象,不敢去犯错,生怕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好就会被人嫌弃。在这种状态下,新人会把焦虑看成是对自己有害的东西出现的信号,只要一焦虑,就拼命想要平复这种情绪,拼命查找可能的错误。认知资源过度消耗在了查找问题上,就会产生焦虑,这会带来强迫思维。也就是说你越焦虑某件事,你就会越在意,会不断去想象那些糟糕的情况,根本停不下来。结果由于过分关注可能发生的错误,对于正常的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反而没有办法去计划和思考,这恰好又导致了更多的错误。而对于错误的过分恐惧,会让人陷入启动困难的状态,毕竟什么都不做就不会犯错,结果这反而给同事们一种“这新人怎么这么懒”的恶劣印象。要克服压力带来的行动不能,首先需要改变一下行为模式。将焦虑看做一种推动自己行动的有益情绪,当焦虑产生时,利用它来推动自己赶紧做出行动计划。这个时候要聚焦在“行动”上,也就是说,不管计划如何的烂,首先需要保证的是行动。而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堵不如疏。错误的防范固然重要,但这依靠经验和规矩比依靠临时应变更靠谱,因此在焦虑的时候提前熟悉一下实习地的工作规定就变得非常重要。在标准操作要求的引导下,你犯错的几率会大大下降,即使出错,有很大一部分责任也会被规矩的漏洞以及你新人的身份分摊,这些压力和负面评价并不会全部压到你本人身上。另外呢,与其害怕错误,提前查找,不如在犯错以后事后总结,从改进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很多人犯错后都会不停责怪自己不小心,其实这是没有用的,认知资源很容易就被重要的事情挤占,在业务不熟悉时,时间很可能是不够用的,所以认知资源也会被“尽快完成工作”这个目标挤占,忙中出错,你根本没有办法小心得起来。而提前总结好的工作流程,则可以免除筛选错误的工作,只要照着事先想好的方法做就可以了,你可以尽情地在“尽快完成工作”这个目标上挥霍你的认知资源。总之,压力并不是坏东西,但如果你陷入了行动不能的状态时,千万不要急着责怪自己懒惰,因为你本来就可能压力够大才行动不能了,再加上更大的压力只会让你想要逃避。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的一句话:我要毁灭你,与你有何相干?这个时代的残酷在于,往往你被抛弃了还一头雾水,事先不会和你打一声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