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帝师讲心理学是真的吗知乎(福建师大是985还是211)

福建师大是985还是211

不是211,也不是985。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福建985/211大学名单

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福建有2所211大学,1所985大学,而且教育部门不再接受211和985大学申报。

211大学

1、厦门大学

2、福州大学

985大学

1、厦门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1个):现当代文学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9个):语言文学、体育学、理论经济学、音乐与舞蹈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美术学

省级重点学科(26个):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

福建哪些大学值得推荐

感谢悟空问答小秘书/头条教育邀请。

我是一叶知秋有仙则名,我来回答。

福建省有哪些好大学呢?可以参考一下它们的大学排名,下面是校友会2019福建省大学排名。排在前三的是厦大、福大和福师大。校友会排名比较看重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占据总分的53.9%。

另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排名是软科的大学排名了,软科2019福建省高校排名如下:排在前三的是厦大福大和华侨大学,和校友会排名有所不同。

福建省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最好的大学不在省会而是在厦门,厦门高校资源优于福州。参考校友会和软科大学排名,福建省好大学如下:

第一,厦大,这个无可争议,厦大是福建唯一985,和武大并称最美大学,也都是中坚九校成员,两校的文科都不错,当然从综合实力来说,武大胜过厦大,不过,厦大也居于985中档水平,每年高考录取分数线也都不错。厦大的文科类专业不错,经济类专业实力强,武中厦是一个档次。

推荐专业(学科):海洋科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化学、教育学理论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

第二,福大,福建唯一的211非985,也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五所省一流大学之一。

推荐专业: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数学、语言文学、机械、土木。

第三,福师大,福建省五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除了九所双一流师范高校之外。福师大是实力最强的师范大学,第四次学科评估学校表现出色,有三个A-,表现好于福大。

推荐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音乐与舞蹈学、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

并列第四:华侨大学和福建农林,两校都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省一流高校。

华侨大学推荐专业:工商管理、机械、土木、应用经济学、化工。

福建农林大学推荐专业:生态学、风景园林学、植物保护、林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上面五校都是福建省双一流的一流大学,是福建最好的五所,居于福建省高校的第一层次。

福建省还有八所省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集美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和厦门理工学院。这八所大学是福建高校的第二层次。

福建省重点建设的五所省一流建设高校和八所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福建省最好的13所大学。

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何要投水自尽

王国维,清朝遗老,国学大儒。1925年,即十四年,清华大学筹备国学院,当时能够和王国维比肩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梁启超,一个是章太炎,而论国学功底,王国维排第一。清华大学聘任王国维和梁启超两个人当教授,章太炎因为和两人在学术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断然拒绝。

后来清华大学聘任陈寅恪和赵元任,王、梁、陈、赵四个人,并称清学院“四大导师”。

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王国维,187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祖上和追溯到宋朝抗金名将王禀,受封为安化郡王,王国维是血统纯正的第三十三世孙。家学源远流长,加之王国维天资聪颖,年纪轻轻就学贯中西。早年研究哲学、美学、诗词,精通英文、德文、日文等多国语言,在文学、哲学、史学、美学方面多有建树。著作等身,其中最为知名的是《人间词话》,大家不妨找来读一读,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1927年,在清华园执教两年之后,6月2日,王国维一如往常在学校办公,批阅文件,料理事务,和同事谈论国学院下学期招生的事情。随后离开清华园,还向一个同事借了五元钱,叫了一辆车闷声不响地去了颐和园的昆明湖畔。抽了一支烟,在湖边徘徊良久之后,纵身跳进湖中,一代国学大儒,就这样在湖底的淤泥中窒息而死,时年51岁。

王国维死前,写下了一句话: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正是这句话,让王国维的“沉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悲壮色彩,“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这八个字怎么解释?王国维为什么要?至今还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根据学界推测,以及部分当事人的回忆,人们对“王国维为什么”这一悬案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也是比较主流的观点就是“以死殉国”,为了覆灭的清王朝尽愚忠。

王国维是清朝遗老,忠君爱国,以布衣身份充任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溥仪对他有知遇之恩。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王国维拖着一根小辫子,颓丧萎顿依然服侍在溥仪的左右。清华要聘任王国维当国学院教授,王国维首先请示于溥仪,得到溥仪的恩准,才敢。

在清华执教两年,王国维每到春节都要跑到天津去觐见早就逊位的溥仪,感叹“有君无臣”。王国维骨子里,是一个非常守旧的人,抱残守缺,观念老旧,一肚子忠君之事的老派思想,而且身体力行。

冯玉祥发动“北京”把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王国维引以为奇耻大辱,要和罗振玉等一帮清朝遗老约定投金水河殉清,苦于家人阻拦没有成功。两年后,国民党北伐节节胜利,眼看着就要扫荡黄河,入主京师,湖南湖北一带的前清遗老被北伐军抓起来砍了头,王国维听说之后惊惧不已。甚至和当时的同事陈寅恪、吴宓等商量逃往国外,陈、吴等人踌躇,王国维就深夜枯坐,常常泪流不已。由此可见王国维对北伐军的侮辱,骨子里很畏惧。这就可以解释那句“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话了。

自古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两年前“北京”王国维已经被职业军人冯玉祥“侮辱”了一次,现在又要面临被国民党北伐军“再次侮辱”。惊惧忧虑之中,想到皇帝溥仪的遭遇,以及有君无臣的处境,上不能报君恩,下不能保自我,王国维一介书生,无力回天,唯有一死。

王国维在死前就已经写好了遗书,交代家人将书籍藏品等托付给陈寅恪和吴宓处理,可见王国维,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王国维效法屈原殉国尽忠,投湖而死,依然是封建文人忠君之事的做派。

第二种观点,也是学界比较能接受的观点就是“以死殉道”,不忍见到文化日渐衰微的悲怆结局。

这一观点是王国维的好友及同事陈寅恪、吴宓等人的主张,与其说是解释王国维的原因,不如说是对他在国学文化上做出的贡献的一种褒奖。在陈寅恪眼里,王国维是亦师亦友的人物,国学大儒,兴的还是“为长者讳,为尊者讳”的那一套。

其实陈寅恪一开始也认为王国维的死是“殉清”,这样的愚忠,未免显得荒唐。清朝早就覆灭了,剩下一个逊帝溥仪,翻不起什么大浪。陈寅恪留过洋,没有王国维那一套忠君之事的封建思想,因此在给王国维写墓志铭的时候,着意在“以死殉道”上褒扬了王国维一番,算是为他在学界正名,美化了一番。

陈寅恪在挽词中写:“凡一种文化,值此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是以静安先生不得不死,此说一出,时人纷纷赞誉。

王国维之死,乃是为日渐衰微的中华文化殉道,不知比“殉清”高出了多少个层次,这才是国学大儒的襟怀。

话虽然说得好听,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王国维是殉道,是因为文化衰微而,那么他在当时的最高等的清华学府执教,为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岂不是比更有意义?何况文化衰微,和“义无再辱”又有什么关系?

另外道听途说的观点就是死于对现实的惊惧,故友罗振玉逼债,妻妾出轨等。种种猜测,首先来自于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那本书中的胡编。

溥仪说王国维早年因为家里穷困,得到故友罗振玉的不少赈济,在日本期间,王国维一家人的开销,几乎都是来自于罗振玉的资助。后来王国维和罗振玉不和,罗振玉追讨旧债,王国维还不上钱,悲愤交加,投湖而死。

王国维的葬礼,是罗振玉主持的,如果罗振玉逼债导致王国维,他有有何面目主持故友的葬礼?溥仪之所以这样胡编,不过是为了逃避责任。王国维是溥仪的老师,溥仪写自传的时候新已经成立,溥仪被特赦,早就不是什么末代皇帝,已经成了一介草民,惶惶不可终日。人家要他解释一下老师,溥仪能不推脱责任吗?

余者如妻妾出轨导致王国维,更是无稽之谈。五十而知天命,一代国学大儒,岂能为了儿女情长的事情投湖自尽!?

综上所述,王国维之所以义无反顾地跳进昆明湖,比较靠谱的推测就是“以死殉国”。他既怕北伐军打进北京城,将他们一帮前清遗老拉出去砍了头,又心忧在天津避乱的主子溥仪皇帝被北伐军抓住,一番。皇帝受辱,做臣子的还有什么颜面活下去?

所以王国维惊惧之中,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转身就跳进了昆明湖,两分钟之后气绝身亡。

一代国学大师,就此告别红尘,告别了那个充满血腥、苦痛和悲伤的世界。

我是一刀,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重拾阅读习惯,为生活埋下小小的信仰!

同治帝驾崩的时候已经亲政,为什么他没有遗

他那时还是小年轻不成熟,而他的母亲慈禧正是青春鼎盛时期,还是个精明能干的太后老佛爷,哪还有同治什么事儿。

“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

嘉靖帝朱厚熜本是一个藩王,没有学习帝王之术的经验,年纪还只有十四岁,但他一登基就给群臣来了个下马威,后来又经过一顿骚操作,成为明朝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

朱厚熜因为信奉道教,所以在位的最后二十多年都不再上朝了,但他还是将群臣玩得团团转,没有任何人敢反对和架空他,就连牛气冲天的们都变得老实巴交了,不得不说他天生就是个弄权高手。

那么,嘉靖帝究竟是如何将帝王之术发挥到极致,从而做到独掌乾坤,让群臣俯首帖耳的呢?

简单介绍一下朱厚熜的家世,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朱见深去世之后传位给朱厚熜的三伯朱祐樘,也就是明孝宗。朱祐樘去世之后,传位给他的儿子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所以,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朱厚照是个十分荒唐的人,他在位期间让以八虎为首的集团崛起,还让其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掌握了过高的权利,所以当朱厚熜从朱厚照手里接过皇位的时候,皇权已经受到很大威胁了。

朱厚照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他去世之后,在杨廷和的坚持下,朱厚熜才得以以朱厚照最年长皇弟的身份继承皇位。

朱厚熜本是一个藩王,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所以他登基之后,情况对他十分不利。但朱厚熜这个人有两个很突出的优点,一个是极为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一个是早慧,也就是成熟得早,对人情世故和道德礼法的理解很深入。

所以朱厚熜在得知自己将成为皇帝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处在弱势地位,要想坐稳皇帝之位,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朱厚熜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助“大议礼”来扳倒以杨廷和为首的旧势力,从而培植自己的新势力。

杨廷和本无罪,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不能被朱厚熜所用,权势还太大,朱厚熜自然是要干掉他的。不过,杨廷和不是拥立朱厚熜的功臣吗,那他为什么不能为朱厚熜所用呢?

因为杨廷和坚持让朱厚熜当朱厚照的亲弟弟,也就是让朱厚熜以明孝宗朱祐樘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但朱厚熜却认为自己是继统不继嗣,他的理由是“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意思就是说,朱厚熜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亲生父母,去给别人当儿子。

看似是简单的礼仪问题,其实背后深藏的是新旧势力的对抗,那么朱厚熜是如何获得最后胜利的呢?

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对朱厚熜苦苦紧逼,要让他给朱祐樘当儿子,朱厚熜小时候读过很多书,所以他引用了历史上许多跟他继承皇位情况类似的案例予以反驳,但杨廷和非也是学识渊博的,都给一一驳斥了。

双方你来我往,为这个问题吵了长达三年之久。朱厚熜眼看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便决定展示自己的帝王之术了,既然搞不定杨廷和,那么就扶植一些人来反对杨廷和,于是一个叫做张璁人就进入了内阁。

张璁在朱厚熜登基前一年才中进士,但在嘉靖三年的时候就进入内阁了,这么快的升迁速度,大明朝恐怕没有第二个人了。朱厚熜之所以扶植张璁,是因为他有才学,而且非常支持朱厚熜,也是大臣中第一个站出来为朱厚熜说话的人。

在张璁的引领下,一些文官逐渐倒向朱厚熜。久而久之,支持朱厚熜和支持杨廷和的势力开始势均力敌了,但大议礼的结果依然无法尘埃落定。怎么办呢?朱厚照决定使用自己的第二个锏了,那就是实施特务统治。

朱厚熜认为,大臣们之所以敢反对自己,是因为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尊重文臣的传统,皇帝对文臣好,文臣自然就不怎么害怕皇帝了。所以,朱厚熜觉得只有让大臣们害怕自己,自己的权力才能得以巩固。

但问题是,无论是东厂西,厂还是锦衣卫,当时都不能被朱厚熜完全控制,所以他就耍了个小手段,指使御史萧淮等劾谷大用,丘聚和张永等大,然后派人对他们进行严查,把八虎其他成员也给牵连进去,从而将他们一网打尽。紧接着,朱厚熜又安插自己人替代八虎,最后将集团和特务机关控制在了自己手里。

在掌握了特务机关之后,朱厚熜的底气充足了很多。在大礼议闹得最凶的嘉靖三年,以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为首的二百多名文官跪在左顺门外请求朱厚熜改变心意,朱厚熜雷霆震怒,于是派出锦衣卫发动左顺门案,一百多名官员被下诏狱,四十多名官员被停职戴罪。

在朱厚熜的指使下,锦衣卫对四品以下官员进行廷杖,有十六人当场死亡。朱厚熜还下令停发了四品以上官员的俸禄,许多人家中因此断粮。在这一顿猛操作之后,反对朱厚熜的文官们就集体沉默了。杨廷和因为断了羽翼,被朱厚熜的亲信,最后被削职为民,他的儿子杨慎也受到牵连,被贬黜到外地。

至此,大礼议以朱厚熜的完胜而告终,事后朱厚熜在各个衙门安插了自己的亲信,整个朝廷从此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下了。不得不说,朱厚熜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新旧势力的过度,他的手段可以是说刚柔并济,非常之有效。

经过了大议礼的洗礼之后,明朝开始出现了官员阿谀奉承和极力讨好皇帝的风气,这是皇权得到加强的典型特征。后来朱厚熜任命的内阁成员,无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没有人敢跟他唱反调,最典型的一个人就是严嵩。

朱厚熜用人的原则就是,贤与不贤倒是其次,听他的话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了,朱厚熜觉得这一切还不保险,还是得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而进一步加强皇权。

朱厚熜首先对下手,取消了存在很长时间的镇守,将权利分散到司礼监各个手上,让他们相互掣肘,这样他就对集团和特务机关的控制就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命令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执行。

朱厚熜还将锦衣卫最大程度地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将锦衣卫完全变成皇帝的私人武装部队,拥有极高的司法独立权和执行权,只听皇帝一个人的话,连内阁都不能过问,这样就对文官起到了威慑作用。

事实上,可能是因为出身问题,所以朱厚熜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人,而且安全感不足。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利,使自己处在不败之地,他对一切人都保持怀疑,唯一能让他信任的东西,就只有道教。

朱厚熜认为,只有自己成为神了,臣子才会怕他,所以他十分喜欢用道教神化自己,还强迫大臣们信奉道教,从而更好地侍奉他。也许是受了道教文化的影响,朱厚熜的性格开始变得捉摸不透,有啥话不喜欢明着说,而是喜欢让臣子们去猜。

因为朱厚熜喜欢让在自己保持神秘,也加深了臣子们对他的畏惧心理,而严嵩和严世蕃之所以能获得他的信任,其实还在于这父子二人特别善于猜测他的心思,做的事情能够让他满意。

自1542年壬寅宫变发生之后,朱厚熜的疑心病就变得更重了,他也不愿意继续在皇宫中居住了,而是搬到西苑的万寿宫居住,开始了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历史。

皇帝不上朝,这在历史上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皇帝很容易被臣子架空,那么朱厚熜是如何做到把控皇权的呢?

朱厚熜虽然不上朝,但他不可不是啥事不管,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他都一清二楚,因为他派遣了大量锦衣卫监视着群臣。把控皇权的第一步就是做到,虽身在禁中,但天下大事都在在眼中,朱厚熜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不错。

把控皇权的第二步是把控内阁。就在壬寅宫变这一年,63岁的严嵩进入了内阁。严嵩是一个阿谀奉承之人,他将朱厚熜视若神明。更难能可贵的是,严嵩为了取悦朱厚熜,可以不惜财力,人力和物力,以此来满足朱厚熜的任何要求。如此听话又得力的人,朱厚熜怎能不喜欢呢,所以他很快让严嵩取代夏言成为内阁首辅。

所以只要有严嵩在,朱厚熜就可以做到,即使自己不上朝,皇权依然稳固,国家大事也不会耽误。所以朱厚熜后来虽然知道严嵩和严世蕃贪污,在外为非作歹,但依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他是有自己深层考虑的。就像《大明王朝1566》中朱厚熜说的一句话,大意是,严嵩办事得力,只要他不太过分,都是可以容忍的。

当然,朱厚熜不可能完全信任严嵩。严嵩逐渐把持朝政之后,朱厚熜也会找一些人来限制他,就比如说反严派人物徐阶和张居正等人,朱厚熜将他们调入内阁,让他们跟严嵩和严世蕃相互撕逼,朱厚熜则稳坐钓鱼台,将两派人物玩弄于股掌之间。

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利,朱厚熜还允许司礼监参与朝政,与内阁形成相互制衡之势。实际上朱厚熜用的几个,比如黄锦和孙彬等人,都是能够自我约束之人。

而且朱厚熜还制定了对进行严格管理的制度,不让他们有监督大臣的权利,所以实际上就成为了朱厚熜的影子,他们不敢有别的什么心思,只能老老实实代替朱厚熜办事情。

除此之外,朱厚熜还让内阁成员有密奏专权,这个政策看似分散皇权,实际上是让内阁成员之间相互提防,这样就让朱厚熜对内阁成员的掌控力加强了,也使得皇权进一步稳固了。就单说这一条,也不得不说朱厚熜的帝王之术确实厉害,谁都是人精,但朱厚熜是人精中的人精。

把控皇权的第三步是限制外戚势力。朱厚熜对皇亲国戚也不太信任,所以他制定了一些列政策限制外戚势力。就比如说外戚不再享有世封的福利,也就是说其子孙无法享受继承爵位的权利了。

到了后来,朱厚熜干脆连皇后和驸马寻求为家人册封的权利都取消了,外戚衰落地,半段尊严都没有了。

把控皇权的第四步是掌控财权,但朱厚熜只是通过一些手段肥了自己和官员,反而是苦了百信。就比如说,严世蕃为什么这么得宠,是因为他就是帮助朱厚熜捞钱的人。朱厚熜有钱了,做起事情来就阔气了,皇权自然就得到加强了。

《大明王朝1566》中一开场就是内阁和司礼监在总结过去一年的盈亏和制定新一年的财政预算,还有一集中讲到朱厚熜在下令宦官核算账目。真实历史上可能没那么夸张,但朱厚熜重视财政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有人甚至说,嘉靖时期的户部尚书其实就是朱厚熜自己,历任内阁首辅,大多都是从户部尚书这个职务提上去的,这也可以反映出朱厚是很熜重视财政的。

钱对于普通人来说,钱是提升身份的重要途径;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样,没有钱,皇权也就受到极大限制了,崇祯皇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朱厚熜重视财权,其实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皇权。

所以,在朱厚熜不上朝的二十多年间,他可以做到不经常接见大臣,就将国家牢牢掌握在手里。所谓帝王之术,加强皇权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朱厚熜的做法显然过头了,因为他的一系列做法给国家带去很大的麻烦。

在最糟糕的时候,由于朱厚熜十分迷信二龙不相见这个说法,所以他担心朱载坖也像前几个儿子一样死掉,便很少见朱载坖,最长的时间有两年父子不得相见。朱厚熜还毕生不立太子,他是害怕自己的权利被太子给分散了,所以后来朱载坖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大统的,这在明朝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

朱厚熜二十多年不上朝,他的皇权是加强了,但是国家的政治却更加黑暗了,大臣们不敢对他说真话,专挑他爱听的说,这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惯例。所以朱厚熜虽然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实际上国家的发展却越来越糟糕,开始变得内忧外患,明朝也一步步走向衰败。

所以说,朱厚熜是聪明,也有高超的帝王之术,但他走的不是正道。真正的帝王之术不是一昧加强皇权,而是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使国家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就比如说《韩非子》中就对帝王之术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对,怎样使丰衣足食,幸福安康;第二,对官员,怎么让官员更有效地为国家服务;第三,对皇帝,怎样让皇权得以稳固,皇帝的德行怎样提升,各方政治势力怎样得到平衡。

如果按照这三条来逐一分析的话,朱厚熜除了加强了皇权,制衡了各方政治势力,其他的都做得不算太好,所以他的帝王之术并不完美,太偏向于自己,而对国家和没有太大的好处了。所以说,嘉靖帝的路数严格来说算不上是真正的帝王之术,他总体而言也不能算个好皇帝。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