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
佛洛依德和荣格都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早起追随佛洛依德,发展精神分析心理学,后来因与老师有不同的观点,创立了分析心理学。《梦的解析》和《心理类型》分别是两位大师的代表作品,这两部作品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领域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两位大师从合作到决裂,其中的恩怨是非,各位看官请擦亮眼睛,提起精神,且听在下为你一一道来。
先简单给各位看官介绍一下两位大师。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上边说到荣格在最初是支持和追随佛洛依德的,后因为理念不合分道扬镳,这跟现在的小年轻们还挺像,一个说:他不懂我,分手!一个说:三观不合,分手!当然这是调侃,不可当真。下边咱就说说荣格和佛洛依德究竟是什么理念不合。
1906年弗洛伊德就和荣格相识了,荣格对弗洛伊德的理论非常感兴趣并且愿意跟弗洛伊德学习,弗洛伊德也看到荣格的天赋,对他非常的赏识,曾经还亲切的称荣格为“亲爱的儿子”,可见起初他们的关系也多么亲密。在1907年,荣格带妻子去弗洛伊德家里拜访,他们彻夜长谈了13个小时,弗洛伊德对荣格天才的表现特别满意,准备把精神分析运动的任务交给他,让他成为弗洛伊德的继承人。但荣格是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病学家,尽管谈得很好,但荣格觉得弗洛伊德的理论里面有一些问题。经过几年的发展,荣格终于忍不住找弗洛伊德谈,他认为精神分析的理论非常好,但对性的过度强调使得传播受到非议,希望弗洛伊德能够在理论方面做些修正。还特别的向弗洛伊德阐述了他自己的新观点:一个人内在的动力不完全来自于性,还有一部分来自普遍的生命力,如果把力比多看作是单纯的性,是过份的强调了性的作用,性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弗洛伊德强调,尽管性不是全部,但性是根本,所以要谈性说性。对此荣格很生气,觉得弗洛伊德年龄大了,思想跟现实接不了轨了。于是决定1919年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职务,退出精神分析协会,创立了分析心理学,对此弗洛伊德非常的失望和生气。
下面咱看看《梦的解析》和《心理类型》这两部著作。
先来看看梦的解析。
1897 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他把分析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写的是1900年)。该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一、梦的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梦,代表了人们潜意识里愿望的实现,梦不是毫无根由就产生的,同样也不是人们意识里混沌、荒诞的产物,它是人类思想里的一种有意识的精神现象,换句话说,也就是愿望的实现。它是在人们高度错综复杂的思想活动中产生的,是人们思想活动还处在清醒状态下的一种延续。
二、梦的材料与来源
梦中记忆材料具有三个特点:
1,梦的内容多是最近发生的,并且给人留下的印象较深的事。
2、梦所选择的材料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着完全不同于人在清醒状态时选择记忆的规律。
3、梦的记忆材料为儿时的早期印象所制约。
从我(指弗洛伊德本人)对自己的梦进行分析的结果来看,在梦的隐意里的确包含着儿时的某些经历,而且这些经历可以把整个梦都反应出来。
“身体刺激”和“神经刺激”一直被认为梦的身体来源。关于这个观点,弗洛伊德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我们发现梦的工作有一个特点:它把同一时间里感受到的所有的梦的刺激复合成一个整体。当天的两个或更多的事件如果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些印象所表达的愿望就会在梦中合并为一个整体。”
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方法,主要采取的是观察记录法。通过大量的样本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关于梦的一系列观点。至于这些观点是否科学,能否经得起时间检验,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我想说的是,弗洛伊德对于访谈者(包括病患以及健全人)的观察及记录。弗洛伊德对他的访谈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将所有观察到的信息都记录在册。这些十分详尽的记录有益于弗洛伊德对访谈者的认识。如果想要深入认识自己,或是其他人,细致的观察和不厌其烦的记录是一种很好的,这种能够帮助我们以尽量客观的视角审视自己和他人,进而得出较为客观的观察结果。
再来看看《心理类型》。
在心理学的类型论中,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最为著名。1913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就已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后来,他又在1921年发表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充分阐明了这两种性格类型。他在该书中论述了性格的一般态度类型和机能类型。
一、一般态度类型(general-attitude types)
荣格根据里比多(libido)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的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性的人;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外倾意指力比多的外向转移,内倾意味着力比多的内向发展,它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联系。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性格反应特有情境的两种态度或。
二、机能类型(function-types)
荣格指出,个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感官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地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类型。
1)外倾思维型(the extroverted think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思维的,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机器是怎样开动的?为什么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变成蒸气?等等。科学家是外向思维型,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创立理论体系。荣格认为,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向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内倾思维型(the introverted think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思维功能的。他们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荣格指出,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标准内倾思维型的人。内倾思维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玄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
3)外倾情感型(the extroverted feel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于情感功能的,他们的情感符合于客观的情境和一般价值。荣格指出,外倾情感型的人在"爱情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不太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而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外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4)内倾情感型(the introverted feel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向于情感功能的。他们的情感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内顿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力图保持隐蔽状态,气质常常是忧郁的。
5)外倾感觉型(the extroverted sensation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感觉功能的。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求刺激,他们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压抑的。
6)内倾感觉型(the introverted sensation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感觉功能的,他们远离外部客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之中。外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来自外部世界,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内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似乎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出来的。他们艺术性强,直觉压抑。
7)外倾直觉型(the extroverted intuitive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于直觉功能的,他们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地寻求新的可能性。他们对于各种尚孕育于萌芽状态但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并且不断追求客观事物的新奇性。外倾直觉型的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荣格认为,商人,承包人,经纪人等通常属于这类型的人。
8)内倾直觉型(the introverted intuitive type)
这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直觉功能的。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内倾直觉型的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荣格认为,艺术家属于内向直觉型。
荣格并没有截然地把人格简单地划分为8种类型,他的心理类型学只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用来说明性格的差异。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兼有外倾性和内倾性的中间型。上面用来说明每一种类型的模式都是典型的极端模式。纯粹的内倾型的人或外倾型的人是没有的,只有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情境的影响而一种态度占优势。每个人也能同时运用四种心理机能,只不过各人的侧重点不同,有些人更多地发挥这一种心理机能,另一些人更多发挥另一种心理机能。此外,外倾型或内倾型也并不影响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例如,李白具有较明显的外向性,杜甫具有较明显的内向性,但是,他们都成为唐代的伟大诗人。
由于荣格的性格类型的划分是根据他的里比多学说,而里比多是本能的力量,所以这一理论忽视了人格的社会性,并且带有神秘色彩。另外,荣格提出的8种机能类型,并不是从实际中归纳出来的,而是用数学的综合方法凭主观演绎出来的,各种类型之间界限不清,几种类型的特征也说不清楚。不过,他对内倾型和外倾型论述部分内容是符合实际的,这种理论已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医学和职业选择等领域,因为这种简单划分带来了使用上的方便。现在已有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内外倾是人格的主要特质(维度),心理学家编制了测量内外倾的量表,在EPQ和MMPI等量表中也都包含有内外倾分量表。近年来,心理学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内倾性与外倾性具有复杂的结构,它们由许多特质构成。
简单的总结下:《梦的解析》偏重观察和分析,样本较单调,分析角度较主观,可以参考《周公解梦》;《心理类型》更偏重自身的人格和情感分析,有点类似于很多企业做的心理测试一类的。
如果是专业人士,推荐两本著作都深入的学习,如果只是心理学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进行选择阅读和理解,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
俄罗斯画家的人体油画,具有艺术美感的欣赏性,人们在欣赏中感叹出魅力无限性的审美。俄罗斯有近代和当代众多著名的画家,例如,弗鲁贝尔、列宾、切尔尼金等,这些俄罗斯画家都钟爱创作人体油画,表现出他们思想情感的个性风格。
一、俄罗斯人体油画,表现出女性唯美的靓丽风景线,具有艺术性审美的欣赏价值,适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性。俄罗斯人体油画,塑造出青春少女的身材苗条、容貌美丽、皮肤洁白的形象之美,再配上色彩斑斓的服装以及新颖的首饰,给观赏者带来了唯美的视觉盛宴。
二、俄罗斯人体油画,给观赏者带来了唯美的视觉盛宴,体现出艺术家精湛技法和俄罗斯油画的艺术风格。现当代俄罗斯人体油画,既有俄罗斯女性优雅的气质,又有东方青春少女俏丽的神韵,具有艺术形象性的审美理想。
三、当代俄罗斯画家切尔尼金,所创作的俄罗斯人体油画艺术,寄托了画家的人生观及审美理想,融入了艺术家的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透过油画作品,可以看到俄罗斯文化传统对艺术的深远影响,展示出俄罗斯民族的整体精神气质。
如果抛开善恶与政治利场
戈培尔是不折不扣的天才
[不看][不看][不看][不看][骷髅][骷髅][骷髅][骷髅]
【A】西方价值连城的油画
(1)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2)梵高的《向日葵》《第一步》;(3)米开朗基罗的《亚当的创造》;(4)毕加索的《梦》;(5)安格尔的《大宫女》等等。
(拉斐尔的《圣母子》)
【B】价值连城的国画。
(1)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2)阎立本的《步辇图》;(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4)郎世宁的《百骏图》等等。
昨天是母亲节,下面选取两幅有关圣母的油画来解读,借此祝愿天下的母亲健康快乐!
这幅画收藏于美国国立美术馆。圣母怀抱小耶稣坐在凳子上,远远的山峦融进浅蓝色的天际,色彩温和明亮。远处的教堂似乎在提醒人们,画作里的人物属于宗教世界。母亲的脸甜蜜、温柔,静美得只能是圣母。拉斐尔这幅《圣母子》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最高水平。
《西斯廷圣母》馆藏于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
(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
圣母怀抱孩子,脚踏祥云,缓缓而来。红色长裙象征着她是圣家族的成员,深蓝色的斗篷说明她是人间最圣洁的女子。红色与蓝色是圣母固有的代表色;就像黄色是皇帝固有的颜色一样。其代表着地位、身份。画面左边的男子是西斯廷创造者圣西斯图,他脱下教皇的皇冠,躬身迎候圣母圣子的到来;右边的女子是圣母的信徒芭芭拉,她半蹲半跪屈膝迎候圣母圣子。整个画面美丽神圣,爱与敬仰都表现得恰如其分。再细看圣母的表情,却是矛盾的——因为她的孩子已被上帝选中,去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
以上简介了拉斐尔两幅有关圣母的油画。因为这两幅油画都没有被拍卖,所以,虽知道其价值连城,但究竟几何?却无人知晓。用艺术无价来形容也许更恰当吧!
(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拍卖价2.32亿元)
(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拍卖价4.025亿元。图上方为倪瓒、陆居仁、陈则、韩性、乐远、陶复初、钱岳7人的题跋。)
在,近代当代的不敢说,古代精神病艺术家是数不胜数的.五代杨凝式书画最绝,开宋书之风,人称杨疯子;米芾创落加点,一变古今山水画法,为百代之师,人称米癫;梁楷开禅画一派,人呼梁疯子;徐渭、八大山人皆疯狂;顾恺之也是个疯狂者.就是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这样的人,其行为也有许多狂颠之处,另节作详细论述.
尼采将艺术家称为“患病动物.”日人滨田正秀著《文艺学概论》说:有人调查了782位著名人物,这些人中精神极端失常者占83%,健康者仅占6.5%.
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患有精神症.福楼拜患羊颠疯;果戈理患有一种未能确诊的精神病;莫伯桑和海涅患有由梅毒引起狂症,两人都进了疯人院;莫伯桑贪淫好色,发病时口出狂言,说他奸污了全世界的女人,说他要让上帝染上天花一命呜乎,还胡说他肚子里塞满钻石;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可能是他自身症状的写照;普希金酗酒、,和女奴生孩子,又把孩子抛弃.他对委身他的傻丫头安娜备加赞美;狄更斯讴歌家庭温暖,夫妻忠诚,可生活中却从不关心自己的六儿三女.他同他的亲妹妹姘居,并同大妹妹结婚;叶赛宁因酗酒经常求助于精神病医生,跟邓肯结婚后精神好转,创作上却无所作为.俩人关系破裂后他的精神又崩溃了,佳作却不断问世;陀思妥耶夫斯基患羊颠疯,狂赌,把所有的东西都输掉了;戴维. 赫尔夫戈特是澳大利亚著名钢琴家,因压力过大而精神崩溃;文森特. 凡高精神不正常,切掉自己的耳朵;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 纳什患有精神病,影片《美丽心灵》讲述的就是他的传奇人生;美国著名小说家姗尔达. 菲茨杰拉德、作家庞德都患有精神病.庞德在精神病院达十二年之久,在精神病院里继续着他的创作.他75岁时竟然恋上了一个23岁的女子,事未成后,他觉得空虚无比,不再写作,也不说话,终日呆坐,直到死亡;海明威在生活中也变态得很厉害,女作家斯泰因曾说了他一句不中听的话,他气得七窍生烟,扬言要踢她一脚.有位评论家说了他一句,他竟不惜由古巴飞到纽约,要教训那人.他对着士有着狂热,有人说他怀有“死亡的”,说他藉此来满足他的和待.最后,海明威身亡了;美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戏剧家奥尼尔也是个精神失常者.最后他根本分不清台上台下的角色有什么差别,而完全溶入剧本之中……
而且,患有精神病的天才艺术家们好多与他们的家族有关.托尔斯泰:父亲家族中有好多精神病人,他本人患有歇斯底里症和癫痫症;莱蒙托夫:父亲患有精神症,他本人也患有精神症;舒曼:父亲是位文学天才,母亲死前精神失常,姐姐和她的儿子都患有精神病.舒曼身亡;陀斯妥耶夫斯基:父亲的兄弟都嗜酒如命;姐姐患有精神病,她的儿子是白痴,他本人患有癫痫病;爱尔兰伟大作家、小说《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作品如梦中的独白.他有生之年穷困潦倒,精神不正常.他女儿是精神病.他跟妻子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晚年,独坐孤灯,凄凉异常……
正因为艺术家的精神有问题,所以他们的比率是比其他人群高处好多的.外国身亡的有克莱斯特、克魏格、海明威、凡高、芥川、太宰、三岛、川端、伍尔夫、杰克·伦敦、普拉斯、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茨威格……真是数不胜数.
---------------
.《智慧的痛苦》一书的写作和内容,有着许多有趣的重合,即许多优秀优美的心理著作的作者都是精神疾患者.安德鲁·所罗门如是,伊丽莎白·斯瓦多如是(《我的抑郁症》作者)、文艺复兴时期的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也是——他创作的大部头随笔集《忧郁症剖析》,被包括约翰逊博士、兰姆在内的大家所推崇.伯顿的文章美,而且很有意思,很有道理.他提出一些有趣的,也是为后世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他引证《圣经》中大卫为扫罗(Soul)弹琴,提出音乐能够驱除心理病患的观点.书中还建议年轻女性通过结婚来解忧愁.不过,伯顿被抑郁症缠绕了40年,他终身未婚,和许多作家一样,写作是他宣泄的途径,也是他抗拒死神临近惟一的.
发明森田疗法的日本人 森田正马(Morita Shoma) 本人也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
一、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会把什么样的人看做疯子呢?平时被我们看作疯子的人群中又有那些其实并不算做真正的疯子呢?
首先正常人会把经过医学诊断确定患有某些精神疾病的人称做疯子.其次正常人也会把一些做事经常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人称做疯子.在对疯子的鉴定上,正常人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将疯子和一些智商低下的智障人士混淆到一起.实际上真正的疯子的智力水平和正常人的智力水平是一样的.甚至某些疯子的智力水平还远远的高出了正常人的水平.
凡高、尼采、海明威、叶塞宁、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三毛……这些人类的精英,都患有心理学家称之为“才智过度症”的精神疾病.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孤僻,学习专注,并能取得较高学历,然而由于自身基因序列的异常,导致这些人后代易出现“问题”这就是民间所流传的“一代先,一代蔫”之说.
当然孤独症病儿家族中为什么学历较高的占绝大多数值得研究,基因的失序可能是智力“大跃进”的动力也值得商榷.但是因此而造就的一批音乐天才,物理学家和顶尖级各类人才并不能够让人否定.正是由于他们的曾经存在才使得人类进化不断向前推进.
我在这里举出这些例子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证明疯子并不等于白痴,疯子的智商并不低下!因此请大家理解,本书中所提及的疯子并不是一个智商低下的人.而且在我的书中出现疯子也会有两类,一类就是真正的患有精神疾病,另一类就是做事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人.
二、当一个正常的人变成了疯子,他是否可以做一些正常的事情并且从事一些难度较高的工作呢?
答案是肯定的!人类历史上的一些事实证明,正是一些疯子对事物和工作表现出的特有的专注和狂热,才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发明和杰出的艺术.下面就为大家举出一些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美国加洲大学洛杉叽分校的心理学家贾米森手上有一张躁郁性精神病患者的名单.它看上去象一流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名人录,其中有作曲家韩德尔,伯辽兹,诗人兼画家罗塞帝,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作家巴尔扎克弗吉尼亚沃尔夫罗斯金、海明威、弗兹杰拉尔德和兰母等等.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一位强迫症患者,他曾经终日思考着物体运动超过或达到光速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后来有的科学家将这种强迫症状誉为当代物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物理实验.
因此当本书中的疯子从事一些正常事情和难度较高的工作时,请读者不要惊奇.
三、疯子是否可能会感知到一些正常人无法感知的东西呢?疯子是否可以创造一些正常人无法创造的奇迹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许多疯子在自己发病高峰时,往往会变的特别敏锐、冲动、热情和富有创造力.这些现象是无法用科学完美解释的,有的精神科的专家解释为某些精神不正常的人能够捕捉到一些正常人无法体会的东西,通常被称做第六感或者是一种超能力.下面将为大家举例说明.
作曲家韩德尔就是在燥狂症发作最厉害的二十四天内完成了著名的作品《弥塞亚》.著名作曲家舒曼,精神恍惚时在墙上涂鸦,有好事者将其抄下来,这就是著名乐曲《梦幻女神》.
现代派画家凡高创作高峰期正是精神严重失常的时候,当时他贫困潦倒,又同高更闹翻,在他到去时,又付不起钱,戏谑对他说:“把你的耳朵割下来给我!”不久凡高居然真的把自己耳朵割了下来.他的名作《自画像》就是在失去耳朵之后的创作.
我国剧作家曹禹在创作《日出》时,感情激动的令人害怕!他如此描述:“在情绪爆发中,我曾经摔碎了许多可纪念的东西,我绝望的嘶哑着,那时我愿意一切都毁灭了吧,我如一只负伤的兽扑在地上,呲着咸丝丝的涩口的土壤.”
十九世纪苏格兰大数学家哈密顿对四元数的运算便怀有一种疯狂的热情,成年累月他一直处在这种状态而不能自拔,直到十五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感到问题解决了为止,就是说这种疯狂的状态至少纠缠了他十五年之久.哈密顿的“变态心理”与许多精神病患者有所不同,他至少还能返回常态,回到现实中来.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希望大家在阅读《疯人世界》的时候,对里面的疯人在病态下的一些作为不会感到特别的惊奇!
四、疯子是否可能会拥有一个自己的封闭的世界?
答案依然是肯定的!我这里用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无疑是一个天才,他终生致力于拯救那些遭受心理疾病折磨的人,并为此著书立说.然而他自己的心灵深处却时刻充满着一种死亡的恐惧.自从一九二二年四月当时六十五岁的弗洛伊德做了第一次下额癌手术后到他八十三岁病逝为止,他一共做过三十三次手术.在这期间他时刻都在考虑着自己死亡的到来,他特别害怕死在母亲之前,也怕死在父亲之前.由于涉及“死亡概念”弗洛伊德一生中曾两次昏厥,一次是谈到德国北部的沼尸.另一次是在慕尼黑召开的战略性会议中,他把自己得力的学生荣格当作自己的孩子,对荣格出现了“杀父”幻想,从弗洛伊德的两次昏厥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位专门分析人们精神的大师,自己的精神有时也是变态的.弗洛伊德于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三日逝世,死因是下额癌失去再次的手术机会,他请来医生,帮他注射了大量后辞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