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暇之余读了美国作家詹姆斯.卢格的《人生发展心理学》一书,感触颇深。它以人生发展为主要线索,对发
展中每一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同时,作者也对人的全部发展过程进行了多方面的说明。因此
它也是一部通过多学科途径研究人生发展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对和人生发展有关的三大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论作了分析介绍。对每一阶段,作者都从生物性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每篇的最后又都有“是人生发展达到最优化水平”这一部分,以帮助我们把人生发展心理
学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生实践中去,知道我们的人生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 儿童的心理发展部分更加吸引了我,尤其对于儿童的好动与多动症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帮助孩子克服胆怯
在我还未成年的时候,每次家里来了客人,我总闻声而逃,因为我害怕与陌生人打招呼。在初中的时候,
一考试我就紧张,因为考试结果已使父亲的拳脚与我的屁股建立了稳固的联系。在未成年的岁月里,说不清有
多少恐惧的事情。当然,现在我已为人父,不再有上述问题。我的担忧是,怕自己的孩子再重蹈我当年的旧辄
。为了更多的孩子走出胆怯的阴影,大方开朗的生活,有必要探析一下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怯。
胆怯其实无处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70-80年代对近万人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40%
的人认为自己羞怯、腼腆。另一项由心理学家伯纳多·卡达西组织进行的,对1600人的测试表明:羞怯者竟占
了48%的比例。根据津巴多的研究,其中约有15%的人属于“情景性胆怯”,即在诸如当众发言的紧张环境中
,感到怵场。研究表明,在这个问题上,男女的敏感度相同。
正如上面所引述的,即使成年人当中,胆怯也是广泛存在的。作为父母,应该有信心帮助孩子克服胆怯。
尽管克服胆怯没有“灵丹妙药”,但综合中外专家的研究来看,克服和减少孩子的胆怯还确实是可能的。下面
便是专家们的建议。
分析胆怯类型,探寻恐惧之源
首先,不妨让孩子平静下来,说出都有哪些胆怯。是怕生人,还是怕考试?是怕黑暗,还是怕孤单,抑或是子虚
乌有的鬼?您不妨将孩子说出的这些胆怯记下来,而后加以分类。看哪些是情景性胆怯?那些是非情景性胆怯?
其次,探析胆怯的根源。有的专家早就指出,胆怯来自对未知世界的恐惧。那么,对你的孩子来说,他未
知的世界是什么?有时候,帮他分析清楚恐惧的荒谬,胆怯便会消失。当给孩子讲述鲁迅治“鬼”的故事,孩
子便对黑暗及黑暗中的各种声音,少了许多恐惧。有时候,孩子是孤单,陪他呆一会儿也许比板着面孔,皱紧
眉头苦思对策要有效的多。
当然,还应教育孩子不妨把自己的担忧、恐惧的事物一一写下来,试着分析为什么会胆怯。美国心理学家
乔纳森·奇克在其《征服胆怯:个人方法》一书中指出,2/3有情景性胆怯心理的人,一旦找出原因,就能找到
建设性的良方对症下药。
假设一个“不害羞的自己”
事实上,很多孩子胆怯、担忧的是自己的表现,怕在众人面前有让人失望的表现。这种情形怎么办?
可以把自己划分为生活中的你和角色中的你。调查中有惊人的发现,在外向型性格中持羞怯心理者也较为
普遍。尽管他们常出没于公共场所,出头露面,但内心依旧羞怯。这种人约占接受调查人数的15%。
美国专家建议,胆怯者不妨假设自己是剧中的某一角色,只是在舞台上表演角色性格。当这样假设时,窘
迫感就会减少,逐渐消失。有一位学生想改变自己不喜欢的“爱好”,但怕让望子成龙的父母失望。心理学家
告诉他,不妨写出恐惧对话的“剧本”,如他该说什么,他父母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他本人如何作答。不久
这位年轻人很快克服种种顾虑,与父母交流了对他重要的各方面问题。
自演“剧本”的好处感动,使自己置于生活中的任何情形,不管是参加校园演讲比赛、上课发言等,当他(
她)做这方面的操练时,他(她)已准备好即将说什么,对将要进行的活动充满信心。
这种角色预演的好处在于,容易消除真实角色与扮演角色的界线,让孩子的行为表达出明确意义,就能反
映出其真实自我。而胆怯者往往太顾及自己的言行,留给别人的印象因而难以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做好准备工作
如果孩子要陪您赴一个约会,应先告诉孩子来客有哪些,怎么称呼他们,他们的职业情况及兴趣爱好,平
时应注意的事情等。教会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如会见一个未曾谋面的人时,应先弄清他们的背景。待开
始谈话时,他便会感到自我控制能力较以往大为增强了。
另一项有效的准备是,先寻找一些志趣相投的人,谈论自己熟知的内容。譬如鼓励孩子参加校内外组织的
各种兴趣小组。在参加小组活动中,与同学接触谈话,建立友谊--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友谊也很容易建立。有
了这种交往基础,更大范围的交往也不会令孩子胆怯了。
注意身体语言
羞怯给人的印象是冷谈、闪烁其辞等,但往往孩子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实质上孩子的这种身体语言
传递的信息是“我胆怯、我害怕、我不安”。很不幸,与之交往的人并没有注意这一点。他们会把这种身体语
言误解为冷谈、自负,从而避之千里。这使胆怯者更加迟疑不安。你在年轻时也有相似的经历,羞于同客人打
招呼,或者局促不安地坐在一旁,被视作是冷淡或不懂礼貌。你当然委屈,因为你只是不习惯,怕说出不合适
的话而已。
美国心理学家阿瑟·沃默斯认为,只要将身体语言作些调整,就能产生令人吃惊的直接效果。他使用了
“SOFTEN”这个词,以此形象地描述了有关身体语言的全部含义:“S”表示“面带微笑”;“O”表示“坦率
开通”(手臂不要交叉);“F”表示“身体前倾”;“T”表示“接触”或友善性的身体接触(例如握手);“E”
代表“眼睛对视”;而“N”表示“点头”(你在听,且已听懂)。
他宣称:通过使外在形象“亲切、随和”,将获得友好的回报,陌生人不再那么可恶。
胆怯者感觉与人交谈十分困难,在于交谈中只顾忌留给对方的印象,因此不敢大声言谈。研究人员已发现
,为了使谈话不至于中止,他们会用“是的,我同意”或“多有趣啊”来敷衍。其实,当人际交流受阻时,可
以问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形成这种爱好的?”轻松随意的话题能够表达你的友好,这类问题可能将注
意力集中在对方,而不是自己身上。
坦露心中的隐忧
胆怯者的最大抱怨是,父母、老师甚至朋友不能严肃对待其面临的问题。专家建议:胆怯者应接近能接受
他们弱点的“安全”的人,而不是那些仅劝告他们改变冷淡态度的人。孩子需要那些只是倾听其恐惧,而不勿
忙作出决断的人。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不喜欢父母,因为父母总认为孩子的话愚蠢、孩子的担忧可笑。而小伙伴们则不
同,彼此坦露心中的担忧,担忧便会少得多。
作最坏的打算
倍受胆怯之苦的人应该与他人讨论一下最深的恐惧是什么。譬如有人害怕演讲。大家便向他提问:
“你的恐惧来自何处?”
“我还是小孩子时,人们就嘲笑我。”
“现在又怎么样?”
“怕人家嘲笑。”
“可能发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
“他们都嘲笑我 !”
“那又怎么样?”
“我不去理会他们,再也不同他们讲话了。”
“既然最坏的结果不过如此,还担忧什么呢?”
倒是有种恐惧往往伴随着羞怯出现,在生理上呈现出呼吸加快,声音颤抖和脸红。然而专家们研究表明:
这些征象远不如胆怯者自己所担心的那么引人注意。
循序渐进
有的孩子仅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自由发言。在课堂上或公共场合上总是怯场。老师一叫,就紧张得发抖,以
至说不出话来。
对这些孩子来说,不能指望他一夜之间就能改变自身的弱点,成为一个善讲敢讲话的天才。办法只有一个
循序渐进--课后“排练”。第一步,将老师可能问的题想好,思考如何回答,第二步,由同学代替老师提问,
自己发言。反复强化几次后,对别人的提问便不再张。第三步,在课堂上不妨大胆举手,说错了不要紧
,最坏的结果是被同学嘲笑,一般不传播,因为人都有回答错的时候。
轻松自如地参与社交、发言……,是不可能通过遗传获得,任何人面对陌生世界都有一个熟悉并主动进入
的过程。教育你的孩子勇于向前,大胆与他人交流。这么做,他就拒绝了做生活的旁观者。这是真正的胜利。
智力因素比作种子,把非智力因素比作土壤,优良的种子只有播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
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 、思维力、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
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智力因素,就一定程度而言,属于先天因素;
非智力因素则侧重于后天的养成.
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
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
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
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需要、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智力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但它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则是众所公认的.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人们的智力出现了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所谓量的差异,一是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所谓质的差异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力的性别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力差异对人们学业成就和未来事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学习动机、情绪情感及个性特质都会对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肖张广厚(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 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