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爱你的女友吗?你要放弃你的女友吗?如果不爱或者要放弃,你就不用管了,分手是最好的选择。如果爱她,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认真分析女友的自残行为发生的原因。到底是心理疾病还是外在的环境导致的。2、如果是心理疾病,那么最好带他去看心理医生,详细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多给一点关爱,一般自残的人,都会有心理障碍,如果这时候你给他更多的关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4、如果是外在环境影响,那么一定要查清原因,查清具体的环境因素,通过你的努力来改变她所处的环境。让她信任你,相信你,才能更好地走进她的心里。5、这个过程,一定非常的艰难,请不要退却,坚持下去,要相信自己,凭着自己的努力和真爱,一定能帮助她克服困难,千万不要放弃。最后祝你们幸福,祝她早日走出阴影,面向光明!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精神症都是幻想家人出轨或有人要害她?心理疾病种类很多,所表现出的症状更是五花八门,让人不能理解,但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和本人的经历有关,都是以条件反射的发作的。精神症常见的症状是被害妄想,患者一般都经历过一少对多,以弱对强的被欺负的经历,加上个性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在某次被冷落,被欺负的时候感觉他们或他故意要怎么样,变形成条件反射,以后到了这个环境就焦虑,这种想法就出来,焦虑越高,这种念头越强烈。幻想家人出走是担心家人出走,并且往往有出走的经历,焦虑来了以后就感觉家人走了,这也是条件反射。如果明白原理,在严重,在复杂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都是可以解决的,如果本人想好的动机很强烈,就可以彻底康复。
本病的治疗有一定困难。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必要的;向患者解释这类疾病属功能性障碍,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加强自我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促进疾病缓解,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
森田疗法和催眠疗法也可试用。药物治疗除针对焦虑、抑郁,选用苯二氮卓类或三环类药物外,氯氮平对有些病例有效,可以试用。
胰岛素昏迷治疗,电抽搐治疗,持续麻醉疗法,乙醚吸入诱导兴奋产生精神发泄作用等治疗方法,曾经用于治疗本病,均无明显效果,不宜采用。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并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
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
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
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编辑本段顺其自然法有趣的是在气功修炼中也会出现人格解体现象。气功修炼者会感受到各种稀奇古怪的感觉,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种世界似乎是一种非实体的存在。
有些人练到这种境界后会感到惊慌失措,结果导致走火入魔。对付这种现象,气功中的应对技巧便是顺其自然。有一位气功师曾对我叙述他的练功经验。
根据前面的病因分析,我们知道人格解体症的出现是个体的一种应急性防御措施。只要顺其自然,见怪不怪,个体内部很快会进行自我调节就能消除该症状。
如果你一遇到人格解体症状出现便手忙脚乱,百般焦虑,这自然会加重症状。出现人格解体现象后,患者除了施行顺其自然这一原则性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方法,如放松法、呼吸控制法和意念法。
当患者在人格解体状态下出现焦虑情绪时,可以采用放松法进行调节。放松的方法有很多种。呼吸控制是与放松法相关联的一种呼吸训练,通常是深深吸—口气,缓缓地呼出,反复进行这个呼吸过程,可调节你的注意和情绪。
意象法也有助于放松,它是通过想象使注意中心转移而达到放松目的。患者在进行想象时可以加点幽默式的自我暗示。诸如:真是世界每日都在变,一转眼,鸡变鸭。
又如:免费到这些地方旅游一次也不差呀。对(人格解体分解出的)陌生的自我可以这样暗示:平时只能从镜子里看自己,总觉得不过瘾,现在好了,我得好好观察我原来的身子是如何工作的。
事实上,任何心理疾病的发生都是人的内部机制被动防御的结果,患者针锋相对地用此法进行心理调节,人格解体症状会慢慢得到缓解。
编辑本段自我精神分析法我们知道主观的顺其自然态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患者做不到顺其自然,便会滑入恶性循环的泥潭,病症越来越重。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有必要进行自我精神分析,寻找病因。患者应先回忆过去的历史,静下心来回忆,把自己的痛苦、经验一点点回忆出来,看看这些经验是不是导致目前病症的诱因。
正如弗洛伊德经历过一次人格解体经验后对自己所作的精神分析—样。当患者能够从痛苦的回忆中找出病根,然后想法子治疗这种病根,那么人格解体即可治愈。
自我精神分析的另一项任务是分析近来生活情况,分析自己近来的失败经验,以及自己采取的挽救方法。如果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你会发现在人格解体出现之前,已经埋伏了严重的诱因。
正如前面的病因分析所述,人格解体是在前面许多防御方法失效以后的应急方法。如果前面的防御方法有效,人格解体便不会出现。
进行自我防御较积极的方法是合理化方法、升华法、幽默法。现实生活总是很难事事如意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点阿Q精神用合理化方法进行自我宽慰。
像童话故事中那只聪明的狐狸,当吃不到葡萄时,便说葡萄是酸的,不吃它可以省得牙齿发酸。这样就可减少许多不满情绪。
当人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时,力比多能量很可能会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解决的方法便是升华。你可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自己制定富有作出创造性的成才计划,并一步步实行之。
在平时生活中,你应该努力学习各种幽默技艺,多与幽默的伙伴一起交往,多看幽默作品,多欣赏幽默艺术,多讲笑话,久而久之,你一般的苦恼便会随睿智的笑声自然地消解了。
编辑本段病例有位十六七岁的女中学生向医生描述了她的奇异病情:大约几个月前,忽然有一天,她觉得自己的双手和双腿不再属于自己的身体了,外面似乎包着一层东西,与此同时,她发现家里的桌椅板凳也忽然失去了立体感,她为此感到惶恐。
据她回忆,这种感觉是一阵一阵出现的,每次持续时间约10~20分钟,然后又如同从梦中醒来一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身体和外界物体的存在。
她还说,在这种感觉出现之前,她常常心情郁闷。还有一位大学一年级学生,有一天上午,她神情紧张地到精神科就诊,说是自己变疯了。
她说,近一年来,她老是一阵阵地觉得自己像在梦中,总有恍恍惚惚之感,自己的情绪也总是处于快要失控的状态。在这一段时间内,她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降低,似乎感官都麻木了,因此走路时常常深一脚浅一脚。
她说:大夫,这种感觉真让人难受,一旦来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无效,但每次不到1小时,它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
我们在文艺作品中也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人突然接到噩耗,当时便吓傻了,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或者,他抬眼看到的人和物也都像蒙着雾一般,或是像在梦里一样……上述的几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当事人对自身的一部分或对外界事物觉得不真实、不确切,有一种说不清的隔膜感,精神病理学称为人格解体症状或非真实感。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并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编辑本段扩展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
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
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
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诊断标准,对于偏执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也会有描述上的差别,有的教材对心理异常的类别,是根据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即CC MD-3,还有的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即DSM-5,还有国际疾病分类即ICD-10来鉴别和诊断精神疾病。有人格障碍的个体,在他们的思考和行为中,经常倾向于机械、极端和紧张,他们经常不能以健康的对生活的改变和要求作出反应。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个体不相信他人,怀疑他人的动机,他们把他人的行为视为威胁,即使是那些亲近的人或者每天都能见到的人,没有任何理由,他们会盘问配偶朋友同事,以确认他们是否可信,是否忠诚;他们很难相处,并寻找线索,支持自己的恐惧,可能由于自己的差错或失误,争论,抱怨,责备他人,而且试图控制周围的人;他们是有戒备的,有敌意的,疏远的,把想法和感受留给自己。当出现以下至少4种症状时可以诊断此障碍:1、没有理由的怀疑他人剥削、伤害欺骗他2、固着于没有必要的怀疑,有关朋友或同事是否忠诚;3、由于不必要的害怕被恶意或不公正的使用信息,因而不会轻易相信他人。4、从无害的点评或事件中读出潜藏的侮辱或威胁5、长时间的记仇,不原谅侮辱或轻视6,相信他人损害自己的名义和地位,即使在他人看来,这并非事实,而且很快就有愤怒反应。7、经常无理由的怀疑配偶或在欺骗他。不在精神症双相和抑郁或其他精神病障碍的病程中出现,也不是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人格障碍可能有生物学因素,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还有早期的教育与家庭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障碍患者的亲属当中,人格异常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人格障碍,虽然没有发现神经系统解剖生理上的病变,但一般认为它们在神经系统先天素质特点上有某些健全的地方。儿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不良境遇是形成人格的障碍的重要根源。强烈的精神创伤,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及父母之间经常互相争吵,打斗,勾心斗角,撒谎,欺骗,以及酗酒,,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等不良行为,母爱剥夺等,都会给儿童人格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不合理的教养态度。以及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能形成人格障碍的关键性因素。#头条心理情感学院#
你好!有句话说得好,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里说的断就是判断好自己的位置。我个人认为,你应该明确的告诉他你们俩现在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同情或者是其他的理由,是做出一些超越现在关系的事,进入别人的生活是需要负责任的,只要负责好,你现在身份该负责的就好,至于因为他的精神状况不太好,不管你是为了关照他而继续陪在她身边,还是因为就是不喜欢而离开他,都不是错的,这就是你的选择了,但是不管是用哪一种,哪怕只是你单方面的付出,你也要做好,要负担相应的责任,错的不是你的选择,错的是你没有负起应该负的责任,所以是朋友还是陌生人?是关照她还是不关照她,你都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告诉她,不然只会,越来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