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抑郁症和精神问题引起的了。有过情绪刺激和心理刺激容易诱发的。此种情况往往是建议采用抗精神药物、中药的调养的。以及做心理的调养,避免情绪刺激和熬夜的。
抑郁症的确很痛苦,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就是悲观、消极,看不到人生的希望,看不到世界的光明和美好。有些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往往还会出现幻听等症状。
大家都知道,幻听是精神症的一大典型症状,所以很多人担心自己的抑郁症久治不愈会慢慢发展为精神症。抑郁症精神症分属两种精神心理疾病,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互相转化。
所以对于这点,患者不要太过担心。抑郁症和精神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精神症是一种最严重的精神病,起病跟大脑中神经递质多巴胺失衡有关,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处于状态,极度不协调,而且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而抑郁症的起病跟大脑中神经递质羟色胺减少有关,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兴趣减少、自责自罪、社交退缩等;在身体表现为头疼、头晕、心悸、失眠、胸闷、胃痛等。
抑郁症的幻听跟精神症的幻听有着本质的不同幻觉并不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大多数抑郁症没有幻觉,只有当抑郁症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出现幻觉。
但这种幻听跟精神症的幻听有着本质的不同。抑郁症的幻觉是短暂的、片断的;而精神症的幻觉是持续的、清晰的,尤其是言语性的幻听,大多是评论性的、命令性的幻听,而且患者的行为也会受这种幻听的影响,比如患者幻听到别人命令他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无条件地服从。
如果你因为担心会精神而忧心忡忡、惶恐不安,导致抑郁症病情加重,就太得不偿失了。当你发现自己有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务必积极求医。
尽管抑郁症与精神症有着本质区别,但不代表你得了抑郁症后就可以跟精神症彻底绝缘。如果患者凡事都往坏的、消极的方面去想,即使发现自己有了得抑郁症的征兆也不主动求医,反而消极被动继续拖延,甚至于发展成重度抑郁依然无法引起自身重视,那么抑郁症发展成精神症也不是没这个可能。
所以,患者积极求医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抑郁症的临床治愈率高达80%以上,只要接受系统的正规治疗,有些程度轻微的甚至不治疗也会好。
抑郁症痊愈后,患者的智力、记忆力、判断力等都可以恢复到病前;抑郁症几乎不会发展成精神症。所以,抑郁症患者一定要对治疗满怀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好,这对治愈是非常有帮助的。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幻觉妄想症状是什么
幻觉妄想综合征,即幻觉妄想状态,是指患者同时存在幻觉和妄想两组症状,两组症状可同样突出,或者以其一为主,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多以先出现的为原发症状,无固定顺序。
具体表现为:幻觉以听幻觉为多见,也可出现视幻觉、触幻觉、味幻觉和嗅幻觉(分别称为幻听、幻视、幻触、幻味和幻嗅)以及内脏性幻觉,运动性幻觉等。幻觉内容多为负性的、对患者不利的、引起不快的幻觉,如听到辱骂、威胁、恐吓及命令的声音。多数患者受幻觉影响出现继发妄想,患者常常伴有恐惧、愤怒的情绪反应,并可出现逃避、自伤、或暴力攻击行为。也有患者听到被夸赞而沾沾自喜。妄想内容则常常杂乱,多见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等混杂在一起或者彼此影响,且患者的言行常常受到其妄想支配。患者也可在没有幻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妄想知觉或妄想心境,随后出现幻觉。急性妄想状态时常常产生拒食、逃避或攻击等杂乱无章的怪异行为。
出现幻觉妄想是容易辨别为精神疾病的常见表现,如精神症、偏执性精神病等相关障碍或少量严重的抑郁症、器质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等。患者需要到医院的精神科进行严格的诊断和系统的治疗。
本内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张艳芳审核
抑郁妄想是指抑郁症的患者带有明显的妄想症特征。
妄想是精神病性的特征之一。妄想的种类很多:关系妄想、自罪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等等。
抑郁妄想状态现在就清晰了。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抑郁特征和妄想特征。
精神抑郁症有哪些症状
精神抑郁症的症状有情绪低落,思维联想缓慢,行动缓慢以及睡眠障碍、目光迟滞、便秘、减退等躯体症状等。
精神抑郁症并不是规范的医学名词,是指一类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精神病。除了一般抑郁症的症状外,精神抑郁症还有自己的特点,如幻觉、错觉,具体有以下症状:
1.情绪低落:表现为对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沉重的情绪忧郁带来自责自罪,可能因罪恶妄想而拒食,情绪极度低落时可能会自残或等。
2.思维联想缓慢:表现为语速慢、语音低以及应答迟钝等,一言一动都需克服巨大阻力。严重时可呈木僵状态。
3.抑郁性木僵:少数抑郁状态严重的患者可缄默不语、卧床不动,称抑郁性木僵状态。
4.躯体症状:患者面容憔悴苍老、目光迟滞、食欲下降、体质下降、汗液和唾液分泌减少、便秘、减退。
5.睡眠障碍:各种睡眠障碍都可出现,典型表现为早醒,患者往往较以前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
6.精神病性症状:常见有幻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自罪妄想、虚无妄想等。
当出现上述表现时,建议家人尽快携其就医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本内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张艳芳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