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过程(幼儿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为)

幼儿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为

1.前语言理解阶段:0到8个月时,孩子通过“咿咿呀呀”地学语为语言的发展做准备。这个阶段的婴儿多次听到大人说同一个词时,会在头脑中建立起暂时的联系,以后只要听到这个词就能做出相应的反应,词的声音成了物体的信号。

2.语言理解阶段:9到12个月时,孩子不再对相似的音调产生反应,而是开始对词的内容产生反应,开始懂得词的意思,词开始成为孩子大脑中的言语信号。因此,进行大量的语言刺激及引导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3.单词语言阶段:3岁时,孩子能听懂10~20个词,但能说出来的比较少。1岁以后,孩子才真正建立语言听觉分析器和言语运动分析器之间的复杂联系,即进入与大人进行言语交际的阶段。直到1岁半以前,孩子的语言主要处于单词语言阶段。

4.双词语言阶段:1岁半到2岁时,随着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孩子的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很快发展起来,语言结构也更加复杂化,出于交际的需要,孩子开始说双词。一般来说,这时候孩子能够用简单的语句和大人交流。

5.简单句阶段:孩子2岁到2岁半时,随着掌握词汇数量的增加,尤其是随着大量的名词和动词的积累,孩子开始能说一些独词句,当然,这些句子还是比较简单的,由两三个或三四个词组成。从这时起,孩子开始有可能逐步从成人的言语习惯中来掌握语言的语法习惯。

6.复杂句阶段:3到6岁时,孩子已经能够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这个阶段,在儿童言语中几乎可以听到所有的词类,他们喜欢跟大人说话,喜欢听故事,并能记住其中的内容。他们不但能够理解并直接感知事物的词语内容,而且能理解并描述出他们所熟悉的但不被直接感知的事物。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儿童语言发展的总趋势由掌握字发展到掌握词和句,再发展到掌握初步的语法规律,最后发展到领会一定的逻辑思维。

语言能力是在什么中发展起来的

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

儿童短期内获得各种复杂语言的三派理论

对儿童能在短期内获得各种复杂的语言规则的解释主要有三派理论:

一、环境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又可分为三种:

1.模仿说。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和简单的翻版。这种观点自 G.奥尔波特首次提出后,在 20世纪 20—50年代较流行。后不少研究者主张对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如怀特赫斯特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有选择性的。

2.强化说。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都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与反应相伴随的强化。

3.社会交往说。认为儿童是在与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获得语言的。布鲁纳等人指出,与成人交往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关键因素。

二、先天决定论。强调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又分为两种:

1.先天语言能力说。主要由乔姆斯基提出,认为决定幼儿说话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先天的普遍语法知识, 它规定了各种人类语言的句子的构造和理解,因此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环境的儿童都能按基本上相同的和顺序掌握本族语言。

2.自然成熟说。以勒内伯格为代表,赞成先天决定论,但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强调生物遗传素质是人类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人类大脑具有专管语言的区域,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以皮亚杰为代表,倾向于以认知结构的发展说明语言的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应地,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不是通过被动模仿掌握造句规则,他们的造句往往具有创造性。

标签: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