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1.解除自我中心观。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2.学会爱别人。
小说中,女主角可能出现自恋的性格特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故事情节需要:有时候,小说作者可能会用一个自恋的主角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戏剧性,这种角色通常更具争议性和话题性,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人物性格发展:主角的自恋可能是其性格发展的一部分,作者希望通过展现她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和成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同情这个角色。
3. 补偿心理:自恋性格可能是女主角对自己某方面不足的一种补偿心理。例如,如果她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不被重视或缺乏自信,她可能会在幻想中夸大自己的重要性和吸引力,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4. 社会环境影响: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可能会对女主角的自恋产生影响。如果一个社会中普遍推崇自我为中心、物质至上的价值观,那么女主角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可能也会养成自恋的性格。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原因并不是唯一的,自恋性格的形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征,也存在程度的差别,适度的自恋有时可以成为人们追求成功和幸福的动力。
首先认识一下什么是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被误解的复杂人格障碍,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共感性。自相矛盾的是,在这种自大之下,自恋者往往长期体验着一种脆弱的低自尊(低自我评价),只是由于自恋者的自大总是无处不在,使我们更倾向于将其看成强势、目空一切的人,或者认为外表出众、聪明强干。
实际上,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不良;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
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人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一一客体一一自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建构,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开成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内化(投射)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著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长期如此,则对于婴儿成人时候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影响了婴儿今后发展中的内部期待的基础。
由此可见,原生家庭的养育有多重要,几乎所有的人格问题都来自于婴幼儿时期的抚养,这里介绍的目的在于让初为父母的青年人知道,养育孩子绝不是天然就会的,必须学习!尤其是要学习心理学!
心理治疗
一、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
1、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2、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3、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①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②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二、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我们对照一下,是不是自己身上都有点自恋的表现。如果自恋人格特征明显就要充分认识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多点同感心、同理心,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提高自己的情商,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这篇文章较长,如果同意请点赞并关注可看到更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
从心理角度分析,适度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欣赏是健康的,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对自己的认可之中。
而通俗意义上的自恋是超脱出了别人对他的认知而给了自己一个更高的认定。当两种认知的落差过大时,就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自恋。
其实我们可以把自恋定义为过度的自我肯定以及一定的逃避现实的心理。过度的自恋并不可取,严重者还应该进行适度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