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陪伴的心理学理论(陪伴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是什么意思)

陪伴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是什么意思

陪伴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意味着在人际关系中,通过与对方共同度过时间和经历,建立起互相依靠、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基础。

1. 这是因为当我们愿意花时间陪伴他人时,表明我们对对方的重视和关注,这有助于建立起互相信任的良好情感基础。

2. 通过共同度过时间和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个性和价值观,进而增加彼此的共鸣和理解,从而建立更深入的信任。

3. 另外,陪伴也提供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通过互相倾听和分享,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从而建立起更牢固的信任关系。

综上所述,陪伴是建立信任的基础,通过共同度过时间和经历,理解与互相关怀,构建出真诚和稳定的人际关系。

初二家长如何陪伴孩子

初二的孩子刚好处于叛逆期,非常的不好管,家长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不要和孩子硬碰硬,以避免不必要的极端出现,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的陪伴,尽量不和孩子产生,不想让他做的事情尽量以建议的说,而不是命令的语气,尊重孩子意见哪怕你不想让他做但是也不要全盘否定,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这一阶段更好度过

什么是高效陪伴

分3点回答。1.及时满足基本的情感需求。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陪伴要满足基本的情感需求。小时候的陪伴,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并引导他们逐渐走向独立,平和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相互感染,大人和孩子,都满足彼此的情感需求。高效陪伴对具体情感需求,要敏感,拥抱、肯定、纠正、鼓励。。。而不是像个木头人一样地陪伴。2.在认知上及时解惑,相互碰撞,引导思考,互相促进,时不时获得让彼此欣喜的答案。大人固然引导孩子,向孩子输入知识,但有时,孩子的思维和答案会启发我们,让我们茅塞顿开。3.人格的感染。大人行为处事,展现出的人格魅力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获得他们的认可和强化。这种感染和陪伴,是高质量的陪伴。

怎样的亲子陪伴才有价值

陪伴亲子的正确姿势

一、什么是有效陪伴?
「有效陪伴」是通过陪伴孩子做一些 TA 想做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受到家长喜爱的,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是有价值的,自己的情绪感受是能够被分享和支持的。

1. 陪伴 ≠ 教育

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陪伴和教育都很必要,两者也经常互相融合,但出发点不一样:

  1. 陪伴是以孩子中心,家长跟随孩子的想法和节奏:「我(家长)看你(孩子)想做什么,我跟着你做,也许你能从我身上学到什么」;
  2. 教育是偏指导性的,家长起头,让孩子来跟着学,跟着做:「我(家长)知道你(孩子)需要什么,我来指导你,也许你能发现你需要这个」。

好的陪伴能够促进亲子关系,也能促进孩子的自主自信。这些,都是教育的基础。

2. 怎样才有效?哪样的无效?

  1. 「人在心不在」,是无效陪伴的典型例子,这时,孩子没法感受到「得到了陪伴」。
  2. 孩子对于陪伴的需求,也是质量重于时长。长期的无效陪伴会让孩子面临很强的挫败感,想想缺乏交流的夫妻之间的「同床异梦」,大约不难理解。

二、陪孩子,要注意这些原则

在这里,我且把儿童心理治疗中咨询师需要遵循的 PACE 原则推荐给家长,作为陪伴孩子的时候所持有态度的参考。

1. Playfulness 有趣

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互动氛围。

用讲故事一般的轻柔语调,来表达有趣和快乐的感觉,能促进孩子有更积极正向的体验。

快乐的时候,孩子感觉到被评价的焦虑感会降低,内在的创造力会更容易涌现。

当然,并不是说当孩子难过的时候也要马上努力把孩子逗乐,而是要通过这种在平时增加孩子轻松有趣的经历,让孩子在面临情绪压力时,能更好地自己调节好情绪和状态。

2. Acceptance 接纳

积极地向孩子表达,你接纳 TA 外在行为背后的愿望、感觉、想法、冲动、动机和视角。

接纳是孩子安全感的核心,是非评判和非评价地接纳 TA 的内在世界,无关对与错,就好像让孩子意识到「我看到了,我理解了你,它没有不好,也没有很好」。

当然,接纳孩子的动机,并不意味着需要接纳孩子的那些可能会伤害到别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这时候,我们可能就需要「教育」来配合了。

3. Curiosity 好奇

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能帮助孩子察觉到自己的内在世界,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

好奇,能促进家长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孩子经常会做一些家长不喜欢的事情,有时候孩子其实知道这样做不合适,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家长感觉到不满时,会容易指责孩子,质问「你干嘛要 xxxx?」这虽然是关于行为原因的问句,但此时家长说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指责,并隐含预判:「我想不出来你能有什么合理的动机要这样做。」

一旦受到评判甚至指责,孩子的本能反应是自我保护的辩解、对抗或情绪失控,而非探究自己这么做的真正原因。当家长语言和语调表达的仅仅单纯是好奇时,孩子更容易停下当时的行为而敞开心扉。

注意,好奇的态度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必须回答的压力。

4. Empathy 共情

积极地让孩子知道,你在意和理解 TA 的内在世界,无论愉快还是困难的时光,你都愿意陪伴 TA,给 TA 支持。

这四点的英文首字母合起来正好是单词 PACE(步伐,步速),正寓意着跟随孩子的节奏,从孩子的经历和视角去体验 TA 的内心世界。

三、家长具体该怎么做呢?

1. 质量优先,尽力而为

从上述陪伴的原则可以看出,高质量的陪伴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丰富情感的投入。
家长有工作和家务需要承担,也有自己学习,休闲娱乐的需求,能用来陪伴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很多家长自己小时候其实并没有体验过被高质量的陪伴,自然在学习如何有效陪伴孩子的时候会多一些困难。
所以,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一点是:降低期待,不要苛求自己,努力让自己也享受陪伴孩子的过程。

2. 重聚时光,稳定期待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孩子最渴求家长陪伴的时刻,是每天回到家时的重聚时光。
迅速完成一些最必要的事情,马上全身心地陪孩子一会儿。不用很长,十五分钟就够了,然后再去做家务,处理自己的一些事情。
能再多陪陪孩子当然好,但是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的是 TA 能大致判断出来每一天的什么时候、哪些情形下,有可能稳定地得到父母陪伴。
这样,孩子能够容易去适应父母的节奏,通过管理自己的期待来避免挫败感。

3. 真诚对待

有时候家长因为某些事情心情不好,会很难给孩子有效陪伴。可以用孩子容易懂的,告诉孩子自己的状态。
比如用手指比划一个小圈,告诉孩子:「妈妈现在的耐心只有这么小,你可以自己玩一会儿,或者找爸爸玩,等妈妈的耐心恢复到(在空中画一个大圈)这么大的时候再陪你玩。」 这样,孩子就能够明白,自己的期待没法得到及时满足,不是因为 TA 自己不好。

4. 仪式的帮助

一些仪式性的动作,可以帮助家长把自己日常的一些琐事烦恼先放到一边,以便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比如,回到家就换上舒适的家居服、洗把脸,然后陪孩子;或者把牵挂的事情简单列在一个小本子上,对自己说「记事本会帮我先存着这些事情,现在我可以专心去陪孩子了」。

5. 多倾听,少教训

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好一个「捧哏」,让孩子能尽情地表达自己。
少一些讲道理的内容,避免教训人的口气,此时的重点,不在于教孩子什么具体的内容。
当孩子的想法被家长充分的倾听后,孩子常常会主动想听家长的想法。

6. 面对面

陪伴的过程中,家长调整自己的姿势,尽量能互相很轻松地看到对方的面部表情和眼睛。

7. 注意非语言信息的同步

孩子的语言能力远不如成人,但是对语气,语调,表情,身体姿势这些非语言信息的敏感度非常高。
家长不仅是要自己说话的内容和说话的要一致,而且还要保持与孩子当时的情绪状态一致。 比如,假如家长用平淡无味的语调说「我看到你好高兴啊」,孩子听了,自然会觉得怪怪的。

8. 让自己变得好玩儿

陪伴孩子其实也可以成为家长享受快乐,回归童真的时光。 别端着,放轻松,让自己跟着孩子也变得好玩儿,会玩儿,陪伴会更有质量。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