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知觉名词解释心理学概念(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结论:知觉具有主观性、相对性和动态性等特性。解释原因:知觉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其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主观性:知觉是基于个体的经验和认知,因此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的感受和理解可能存在差异。2.相对性:知觉的判断和比较是建立在对比和对照的基础上,而不是绝对的评价。3.动态性:知觉受到环境和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体体验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内容延伸:知觉在心理学中是一个广泛而重要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涉及不同感觉模态、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等方面,可以深入探究外界世界和人类心智的本质。

心理学中“知觉”有哪些作用或特性

心理学中“知觉”有哪些作用或特性?

一、知觉的心理学解释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意义性)、整体性、恒常性。

二、知觉与感觉的区别

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从而知道它的意义。

与感觉相比较,知觉又具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

(一)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知觉的目的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是什么,尝试用词去标志它,因此知觉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

(二)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是对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所以知觉是一种概括的过程。

(三)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知觉要根据感觉信息和个体主观状态所提供的补充经验来共同决定反映的结果,因而知觉是人主动地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可以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

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

(三)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象。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

知觉的整体性是多种感知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整体性与感知的快慢,同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参与有关,阅读速度就是随着人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及把较小的单元(词)组成较大的单元(句子)而逐渐加快的。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

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地认识物体的性质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刺激物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个体适应环境的活动就会更加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每一认识活动,每一反应动作,都要来一番新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使适应变为不可能的了。

(五)知觉的意义性

知觉的意义性,即理解性。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试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一张检验报告,病人除了知觉一系列的符号和数字之外,却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医生看到它,不仅了解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知觉与记忆和经验有深刻的联系。当知觉时,对事物的理解是通过知觉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达到的,而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因此语言的指导能使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更迅速、更完整。

(六)知觉定势

知觉定势 (perceptual set)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具体而言,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前面曾从事过的活动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时,产生的就是知觉定势,它一般由早先的经验造成。当然,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也会产生定势作用。如人的情绪在非常愉快时,对周围事物也可产生美好知觉的倾向。定势具有双向性,积极作用是使知觉过程变得迅速有效;消极作用则使定势显得刻板,妨碍知觉或引起知觉误导。这也就是在生活当中,按照我们的经验感知外部的事物,这使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上的成本,也会减少犯错误。但是它却让我们显得死板,有时候不够创新,对待事物不够灵活。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既要保持原来知觉的恒常性、理解性、不变性,又要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有的人既能以去的经验作为指导面对当下的生活,还可以做出适当灵活性的转变。知觉是很重要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也是我们的一种心理能力。每一个学习心理学的人,都要了解它,让它帮助我们向更好的方向走去。

声明:本篇文字内容归韦志中所有,严禁其他公众号转载,如有发现,责任必究!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

五.知觉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的总和的反映。 知觉过程包括:觉察,分辨,确认。 知觉和感觉的区别于联系: 联系:①知觉和感觉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没有对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也就没有对事物整体属性反映的知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与有机组成部分,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区别:①感觉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活动,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特性和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相同的刺激将产生相同的感觉。 知觉是建立在生理机制基础上的纯粹的生理活动,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整合与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主观因素的参与。 ②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不同部分,不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③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比感觉复杂,是多个分析器协同工作,对复杂刺激以及复杂刺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2)知觉的组织原则 关于视野中的哪些成分容易结合为一个图形的问题,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 ①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②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③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④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事物,容易组成图形 ⑤共同命运:当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人们容易将其知觉为统一图形 ⑥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⑦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图形 ⑧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并不是被动的将知觉对象的特征登记下来,而以过去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其做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 2)知觉的整体性:依据个体自己的知识经验,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整体优先: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 3)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事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P.S.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见课后习题整理笔记) 4)知觉恒常性:指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并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特性的过程。 条件: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作用。 分类:①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其中:大小知觉恒常性:大小距离不变假设:α=A/D α:视网膜中视像的大小;A:物体的大小;D:物体与眼睛的距离。(S=I*D其中S:知觉中物体大小;I:视网膜上的视像;D:知觉中物体的距离;) ②颜色恒常性:指人不因光照条件是物体表面的颜色改变而对其颜色知觉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例如:我们用不太饱和的黄光照射蓝盘,我们看到的不是灰色,而是饱和度较小的蓝色;正如室内的家具在不同灯光照下,他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一样; ③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例如,白墙在阳光和月色下看,都是白色的;而煤块在阳光和月色下看,都是黑色的。可见,我们看到的物体明度或视亮度并不取决于照明的条件,而是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④性状恒常性:(很简单)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主观轮廓(错觉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dao (视觉系统对原始特征:如点,线条,角度,朝向,运动等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监测器来完成的。普心,北师大P142) 图形识别要求人们对符合特征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有序列搜索的特点。 眼动有两类:微动à维持视觉映像,避免局部适应。 跳动à搜索、转移、调正。 2)大小知觉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S=I*D其中S:知觉中物体大小;I:视网膜上的视像;D:知觉中物体的距离; 邻近物体的大小能对对象物体起到对比作用,使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不相同,比如:被小圆包围的中圆,看上去比大圆包围的中圆要大。(见错觉) 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当观察者仰视或俯视时,知觉大小都缩小了。 3)深度知觉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生理上的变化引起的线索有调节和辐合两种调节:水晶体的形状由于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辐合:眼睛随着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汇聚在被注视的物体上,是一种双眼机能。 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包括:对象重叠(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运动视差(飞机降落时的感觉)与运动透视(火车上近出物体移动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慢,方向相同;)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物体; 当视像落在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 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当距离超过1300m,两眼视轴平行,对距离判断失效) 人们知觉物体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双眼视差。 4)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人对物体空间关系位置和对自己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①视觉的方向定位——人靠视觉信息确定客体及自身的位置关系,判断上下左右前后。当人用眼睛环视周围环境时,物体就在视网膜上形成了不同的投影。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相对位置不同提供了空间方位的信号。 ②听觉的方位定向——人利用听分析器知觉声源的方向,以及在其他信息作用下与经验相联系来知觉声音的距离。同视觉一样,听觉也分为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注:具体规律参考实心“音笼实验”) 听觉定向的几个规律:(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音容易分辨,从不相互混淆;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做一圆锥,那么从这圆锥上个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入误前为后,误上为下等。 双耳线索:时间差,强度差,周相差来判断声源方向; 单耳线索:单耳线索虽然不能判断声源的方向,但是能判断声源的远近;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额叶在时间知觉中起重要作用)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物质现象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时间知觉包括,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对时间的预测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的时间知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差; (2)一定时间内事情发生的越多,性质越复杂,倾向于把时间知觉的越短; (3)兴趣与态度:人们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对厌恶、无所谓的事情,觉得时间过得慢; 与空间知觉相比,时间知觉有两个不同点: (1)时间知觉并非有固定的刺激引起; (2)时间知觉没有提供线索的感觉器官; 时间知觉的依据: (1)外在标尺:自然界周期性变化和其他客观的自然现象; (2)内在标尺:人体内部有节律的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 借助计时工具; 2)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1)真动知觉:是指物体以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时,而产生知觉; 网像运动系统: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动过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视网膜上一系列的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物体运动的信息; 头眼运动系统:人们不仅接受来自网膜映像流的视觉信息,还接收来自中枢动作指令的非视觉信息,这两种信息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人们对物体运动的知觉; (2)似动知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将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或将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运动的现象; ①动景运动:指当两个物体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们知觉到原来两个静止的物体连续运动的现象; ②诱导运动:由于物体自身的运动,从而引起周围静止物体运动的现象; ③自主运动:注视黑暗中一个静止的光点,注视片刻后会觉得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 ④运动后效(瀑布效应):注视朝着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片刻后,再回头看静止的物体,觉得物体朝相反方向运动的现象; (五)知觉的信息加工 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指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指知觉依赖于已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信息进行的加工; 知觉中,已有的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从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优势;反之,非感觉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赖感觉信息,从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2)模式识别理论: ①模板说 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各式各样的过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副本即称作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储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 ②原型说 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在识别过程中,即外部刺激与原型相比较,不需要严格的准确匹配,只需近似即可。 ③特征说 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特征。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六)错觉 1)错觉的含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2)错觉的种类:大小错觉: 性状方向错觉:“根爱冯拉” 3)错觉产生的原因:眼动理论:周围轮廓改变了眼动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误差。 (传出准备性假说):由神经中枢给眼肌发出不适当运动指令造成的。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视网膜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两个彼此接近的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是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将知觉恒常性误用于错觉,并强调深度线索在错觉中的作用(认知加工观点)

心理学名词解释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种),既人对时间的知觉,既受外因也受内因影响.如:判断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刻,持续了多长过程以及与其他事情相比的先后次序等,都是时间知觉.需要参照标准帮助判断,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时钟等来感知和判断时间.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