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不包括哪些(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x0d一、自我效能理论基本内容\x0d自我效能理论迄今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如下.\x0d1.自我效能感的功能\x0d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x0d2.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x0d(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的影响.\x0d(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x0d(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x0d(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x0d(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x0d3.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x0d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而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x0d(1)选择过程.一般而言,个体选择自以为能有效应付的环境,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发展.这是自我效能感通过选择过程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另一种是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对行为活动的选择.\x0d(3)动机过程.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主体作用往往还带有动机的因素.如目标的设定就要受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制约,作为思维过程的归因对活动产生的影响也是通过影响个体动机水平实现的\x0d(4)心身反应过程.班杜拉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急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这又会通过思维过程影响个体的行为及其功能的发挥.

自我效能感是什么意思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该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Bandura 认为, 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 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但是, 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 他们希望找到不依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

个体自我效能感来源于什么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成绩经验,替代经验,想象经验,口头说服,生理唤起,情绪状态。

(一)成绩经验(performance experience)

成绩经验尤其是明显的成功或者失败,是最强大的自我效能感信息来源。成功经验可以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失败经验会降低个体自我效能感,但是一旦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失败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影响。例如,试图一整天不吸烟而失败的人们很可能怀疑自己未来一整天不吸烟的能力,而能够一整天不吸烟的人可能对另一天不吸烟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随着个人成就的提高而提高。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其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感越强。这意味着自我效能感是可以训练的。如果能让儿童获得成功,儿童就可能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二)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

当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替代经验(观察学习、示范、模仿)影响自我效能感。当看见一个与自己类似的人在一项任务上成功或失败,自我效能感也能够随着提高或降低。观察到那些与自己的能力相似的人的成功操作能够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而看到与自己能力力相似的示范者的失败会降低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替代经验的影响取决于这样的一些因素,如观察者对自己和榜样之间类似性的知觉、榜样的数量和种类、榜样的力量、观察者和榜样面对问题的类似性。替代经验一般比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要小。

观察以同伴成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学生,认为自己也能够成功地完成同类任务。这一原理是重要的,示范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如让一个儿童给另一个儿童示范。

(三)想象经验(imaginative experience)

人们能够通过想象自己或其他人在未来情境中有效或无效地行动,而产生关于个人功效或无效的信念。这样的想象可能产生于对类似情境的期待或替代经验或者被口头说服所诱发,如系统脱敏和示范。然而,想象自己成功或不成功地行动,不可能像实际的成功或失败经验那样对自我效能感有强烈的影响。

(四)口头说服(evrbal persuasion)

口头说服是比成绩经验和替代经验的强度要弱一些的自我效能感信息来源。口头说服作为自我效能感的一个来源,它的力量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说服者的技能、可信度的吸引力。实验研究表明,口头说服是改变自我效能感的中等有效方法。

学生常常从教师和父母那里接受说服信息,如“你能做”。积极的反馈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但如果以后的努力证明是无效的,它的作用是暂时的。像示范一样,说服可能让一个人尝试—活动,但是必须带来实际的成功,才能真正提高自我效能感。

(五)生理状态(physiological states)

当人们把厌恶的生理唤起和差的行为表现、不胜任和失败联系起来时,生理状态将影响自我效能感。当人们产生不愉快的生理唤起时,比生理状态愉快或中性时更可能怀疑自己的胜任力。同样,舒适的生理感觉可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学生从生理反应获得功效信息(如心率、出汗),焦虑症状可能意味着一个人缺乏技能。

(六)情绪状态(emotional states)

生理线索是情绪的重要成分,但情绪体验并不仅仅是生理唤起的结果。因而,情绪和心境可能是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当人们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时,更可能对成绩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焦虑和抑郁对自我效能感可能产生有害的影响。

情绪唤起能够影响人们的自我效能感。人们在悲哀、抑郁或者对某一活动过度焦虑时,自我效能感不如在心境好时那样高。人们学习把情绪作为自我效能感的线索,如“我今天不能应付”,是某一情绪体验的结果。

从以上六个来源获得的信息并不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而主要通过认知评价影响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在评价自我效能感时,个体会权衡各种因素,如能力知觉、任务难度、花费的努力、接受的外界帮助数量、成功和失败的数量、与榜样的相似性以及说服者的可信性并把它们结合起来,形成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来源及影响答案

)成败经验,成功会增加自我效能感,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观察他人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在于是否切合实际。

4)情绪反应和生理唤醒,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时的身心反应和强烈激动的情绪,会阻碍行为表现,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条件,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