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主动性的六个层级(五层需求理论是什么)

五层需求理论是什么

1、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2、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5、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扩展资料: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中庸所说人做事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中庸》所说人做事的三个层面的是

A、安而行之

B、利而行之

C、勉而行之

孔子说:“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孔子用这句话为我们勾画了遂行中庸之道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对“素隐行怪”的否定。

所谓“素隐行怪”类似于特立独行,但是特立独行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并没有主动与被动的分别,而“素隐行怪”的“素”则透露出明显的主动意味。不过是种种以吸引眼球,引起关注为目的的所作之秀而已,其目的就是通过有意识之造作,而博得世俗的关注罢了。

可以说,这种表演出来的中庸之道,正是反中庸的具体表现。

但是对最高的那个层次,也就是行为完符合中庸之道,即使面临被现实边缘化的境遇,仍然无怨无悔,孔子以一句“唯圣者能之”加以了委婉的否定,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拉开了距离。因为虽然“遯世不见知而不悔”背后隐藏的是比“遵道而行”更大的主动性。

但是,圣人毕竟不是人人可以企及的境界,所以如果以之为标准,等于是将更多的人挡在了中庸的大道之外。而且对这种至高境界的追求,也很容易将自身潜质不足的人,引向素隐行怪的道路。

所以,只能是敬而远之。

因此,孔子真正推崇的现实可行的是第二句“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前人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一方面是为了凑成无过无不及而后中庸的格式,另一方面是看着“半涂而废”不大顺眼,所以将素隐行怪说成是过,把遵道而行说成是不及,认为孔子认同的不是遵道而行,而应当是更高层次的“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其实这是一种错误,原因我们这里不详细说了,就说一条。

在《论语》中有一句和这一句意思非常接近的话,在那里孔子明显对“半涂而废”持肯定态度。叫做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论语·雍也》)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是仅限于能力范畴的客观事实,同时显露出来的恰恰是内心的坚强。而且事实上,在中庸之道上,在个人德性修养的历程中,每个人最终只能是中道废,能够至死方休中道废,正是一个人潜心向道的表现,是一个君子修养自我的终极成就。

“今汝画”是画地不前,是缺乏这种勇气与坚强的表现。与之相对应的,虽然知道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半涂而废”——因为我们死后世界依然存在,而那一半我们是为力的,但是仍旧“弗能已”,不能停下遵道而行的脚步,这不正是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相互融合的产物吗?

君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坚强,或者说为什么只有这样的坚强,才能够遂行中庸之道?

原因就在于,中庸之道自身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以及君子对这种特征的充分认识。

标签: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