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一般由以下要素构成:
1、学习能力要素,是指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
2、分析能力要素,是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来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
3、综合能力要素,是指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
4、想像能力要素,是指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
5、解决问题能力要素,是指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的能力。
6、组织协调能力要素,是指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的能力。
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及品质。它可以是知识的创新,是新概念、新法则、新理论,又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也可以是日常生活表现中的新观念、新设想。
创造力的结构中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要素是专业知识技能。创造不会凭空产生,必须基于前人的知识和成就。人们要在某领域具有创造性,获得成就,必需要有该领域的基于良好认知结构的知识基础和技能。
第二要素是创造能力和探究策略。创造能力是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为核心的能力组合,还包括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稳定的注意力以及实践能力。
第三要素是创造动机和人格品质。创造动机主要是指内部动机,是发自内心的创造、兴趣和自我激励,而不是外部压力,外部奖励。从创造人格来说,强烈的创造意识、坚定的自信心,坚忍不拔的创造意志,勤奋、热情、好奇、不因循守旧,忍耐模糊不清、不怕挫折、甘冒风险等良好品质都是创造不可缺少的心理环境和内部动力。具有这些品质,才能破除各种禁锢个人创造力的精神枷锁,战胜阻扰创造活动的各种心智障碍。
创造力是可以传授和训练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曾做过实验研究,发现教学生学完一轮创造课程和训练后,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几乎成倍增长。说明创造思维能力和其他技能一样是可以学习和训练的,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活动能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
心理学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主要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构成。常见的几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思维技巧和训练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PMI思考法、TEC思考法和信息交合法。
创造力是“将现有的文明提高一个档次、追求更美好”的能力。
构成创造力的三个要素,我认为是:兴趣、能力与愿望。
1,兴趣,最好是吻合天赋的兴趣,这是与生俱来的最强大最持久的创造动力。有兴趣才能专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有创新成果。
2,能力,包括创造所需的知识和条件,比如:环境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有创造意愿,包括自发的创造意愿(展示自己的才华)、环境所需的创造目的(有客观需求)。没有需求就不会有创新。
思维力的三个要素是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1. 观察力:观察力是指能够对事物进行准确、全面的观察、感知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它涉及到对细节的敏感度和综合信息的能力,能够从各种角度和层面去观察、发现和收集相关的信息和细节。2. 分析力:分析力是指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系统、逻辑、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它涉及到对问题的综合性思考、逻辑推理、因果关系的把握,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比较、综合等思维操作。3. 创造力:创造力是指通过对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够提出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案或创造性的思想和观点的能力。它涉及到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跳出固有框架、大胆尝试新思路的能力,能够创造出有创意和创造性的观点、理论、产品或方案。
分别指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商学院创业创新专家李俊博士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世界上公认的创新活跃型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迫切需要加快经济模式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这需要处理好技术、人才和包容(即“3T”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李俊博士看来,技术是创新型经济的载体和标志,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成果;人才是创新、技术进步的动力;包容性文化和激励机制则有利于实现人尽其才。
扩展资料
创新需“三管齐下”
李俊把技术创新的现状概括为“二次创新活跃,开创性原始创新薄弱”。
他认为,针对当前原始创新薄弱的局面,国内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方面“三管齐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国际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设立研发基地进行原创型研发。但能否成为创新型国家,最终将取决于国内自主创新的能力:即原创知识的开发和创造性运用,以及对国外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