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埃里克森8个发展阶段感悟(孩子的性格和原生家庭有多大关系)

孩子的性格和原生家庭有多大关系

谢谢您的诚邀

在此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孩子的性格,确确实实和原生家庭有着一定的关系,但也并非尽然。只是大多数孩子的性格受其家庭影响还是比较深的,往往孩子的很多性格,有时就是其家长性格的再现或外露。但也有个案,及其个别的孩子,其性格看似于家庭没有多大的关联。

为此,我觉得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作为家庭是不是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一,作为家长,要有良好的脾气。凡是家长脾气暴躁的,大多孩子性格都不太好,因为也正是家长的脾气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

二,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凡事想着做好,做对,做细。让家庭显得温馨,快乐,增加家庭凝聚力,增加家庭温馨感,幸福感。

三,作为家长,不要事事都以家长而自居。要放下父母架子,多和孩子平等,互利,祥和的去相处,去处理一部分问题。

四,对于孩子不对的地方,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及时纠正,并做好良性引导。

五,多给孩子正能量。要孩子行的端,做的正,多让孩子接受正面教育,正面影响,渐渐引导孩子怎么做,怎么为。

只有家庭对孩子多点责任,多点担当,多点引导,多点参与,多点陪伴,多点帮扶,多点正能量,才能让孩子健健康康的成长。

心理学,应该怎么学

经常也会有很多读者问我们,想学习心理学,该怎么学?我们整理了学习心理学的必修课程和升级选修课,同时附上了部分推荐书目,分享给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你!

(注意,以下只提供部分课程介绍和推荐书目,如果想要索取完整的课程列表以及对应网站,欢迎查看文末或评论区指引)

心理学的必修课程包括:心理学导论、心理诊断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这6个主题。

1.心理学导论

无论学什么课,从概论开始总是没错的。

  • 推荐课程:

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来自网易公开课)

  • 推荐阅读:

《心理学与生活》,(美)理查德·格里格

摘自豆瓣阅读: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心理学与生活》作为教材。作者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

2.心理诊断学

心理诊断学是很多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原因。

  • 推荐课程:

1.Crash Course:10分钟心理学速成 – 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来自网易公开课)

本集介绍了科学界对于心理疾病精神障碍认识的发展历史,主流的观点,以及DSM对于目前心理诊断的作用和思考。

2.变态心理学 -北京大学钱铭怡(来自华文慕课)

变态心理学主要介绍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病理等知识。

  • 推荐阅读:

《身体从未忘记》,(美)巴塞尔·范德考克

摘自豆瓣阅读:本书是心理创伤治疗领域的杰作。作者是世界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

3.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学科,比如注意力、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会涉及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内容。

  • 推荐课程:

感觉与知觉 - 清华大学(来自大学MOOC)

摘自课程页:这是一门神经科学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将感觉系统的运作用浅显易懂的介绍给大家。

  • 推荐阅读:

《认知心理学》,R. L. Solso / M. K. MacLin / O. H. MacLin

摘自豆瓣阅读:《认知心理学》(第7版)是认知心理学的主体教材。

升级选修课程包括了心理动力学流派、认知行为流派、存在人本主义流派、家庭治疗、积极心理学、危机干预与创伤修复、团体心理治疗等等7个主题。

1.心理动力学流派
  • 推荐课程:

心理动力学最前沿的内容,神经精神分析创始人Mark Solms主讲的免费公开课:开普敦大学公开课:心智是什么(来自FutureLearn平台)

  • 推荐阅读:

摘自豆瓣阅读: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案例从弗洛伊德的生平开始,系统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诞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基本理论内涵,以经典成功案例为例详细说明了精神分析的技法、过程、效果、常见问题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使心理治疗初学者易于理解,并能够在具体指导下一步展开治疗。

2.认知行为流派
  • 推荐课程:

中南大学公开课:神经症与心理治疗(来自网易公开课)

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包括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类型。起病常与心理压力有关;病前多具某种个性特征;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做基础;有痛苦感受和求治要求。治疗神经症,除了药物以外,心理治疗是不可或缺的。课程介绍了几种经典的心理治疗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 推荐阅读:

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 (Albert Ellis),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要了解理性情绪疗法必读的书。

3.存在人本主义流派
  • 推荐课程:

耶鲁大学公开课:哲学与死亡

  • 推荐阅读:

在本书中,亚隆教授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如何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

本书不仅为那些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提供了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同时也为所有流派的治疗师以及所有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提供了一个对生命和存在进行反思的空间。

注:所有课程,知我心理学仅承担了筛选推广的工作,所有版权归所有方所有。

以上只是部分推荐,想获取完整的心理学课程列表以及对应网站,我们准备了知识大礼包『免费心理学习包』,欢迎移步查看评论区,或直接私信我们领取。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如何识别孩子的敏感期,家长如何做可以让孩

孩子在0-6岁的成长阶段,会经历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来发展自己。我之前只是听说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敏感期”,但是对于具体什么样的表现才是孩子的敏感期,不同的敏感期该如何对待,孩子错过了某个敏感期怎么办?关于敏感期这个概念,我也像很多父母一样,有无数个疑问和未知。

我特意花钱报班学习了蒙特梭利的教养课程,同时阅读了许多关于孩子的敏感期问题的书籍,通过理论学习,再结合自家孩子小萌宝每个阶段的不同敏感期表现,发现父母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帮助孩子在敏感期得到自由的良好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能解决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育儿难题。

什么是儿童的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孩子0-6岁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孩子在顺利通过某一个敏感期后,他们的心智水平也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儿童会经历哪些不同的敏感期呢?

孩子在0-6岁阶段,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敏感期,有些敏感期表现得明显些,或是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父母会特别容易发现。而且,不同的孩子在同样的敏感期出现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会有各自的不同。

从理论上来说,每个孩子从一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比如孩子在新生儿阶段,眼睛喜欢看黑白相间的东西,是视觉的敏感期;孩子在长大到三个月的时候,喜欢频繁地吃手指,是口腔敏感期,这些都是属于孩子成长阶段必经的敏感期。

都说养孩子是一天一个新花样,孩子的敏感期也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经历了口腔敏感期之后,孩子又会喜欢用手抓东西,探索周围的环境,这是手的敏感期。

眼睛、口腔、手的敏感期也可以统称为感官敏感期,之后还会出现运动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模仿的敏感期、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模仿的敏感期等等。

如何发现孩子的敏感期,并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获得更好的成长呢?

这个问题通过几个真实的案例呈现,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孩子是如何经历不同阶段的特定敏感期的。当我们了解了孩子某些行为背后的概念就是某个敏感期之后,我们都会感叹“原来是这样啊!”,学习、认识、了解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就好像破译了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密码”,我们会发现养育孩子也并不是问题重重了。

案例1:

牛牛,四个月大,父母都是上班族,白天都是需要奶奶帮忙带牛牛的。最近,牛牛总是喜欢没事的时候吃手,牛牛的奶奶觉得孩子吃手不卫生,容易生病,所以看到一次,就阻止一次,每次都在牛牛吃手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下子把牛牛的小手从嘴巴里“抢”出来。

“哇哇哇……”牛牛吃不到小手就会大哭,奶奶又心疼孩子哭,马上抱着孩子哄一哄,或是再给孩子喂点奶喝喝。奶奶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孩子好,每天就是管着牛牛不要吃手,孩子吃不到小手不高兴就哭,奶奶又要哄,这样照顾牛牛的一天,奶奶真是够累的。

口腔敏感期解读:

其实,牛牛这样爱吃手的表现,就是预示着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来临了。婴儿吃手的动作,也是用口在感知这个世界。婴儿用口来认识自身之外的各种事物和世界,也用口来唤醒自己的身体,包括手和脚。

当我们大人不断地组织婴儿吃手的行为时,孩子就会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而且大人越是阻止得频繁,孩子这个敏感期过渡得不顺利,在之后孩子长大些,这个没有得到满足的敏感期,可能还会反复出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有些孩子上了幼儿园还会有吃手指的行为,有些孩子上了小学喜欢啃铅笔的行为。

口腔敏感期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但是不同的孩子过渡这个敏感期的时间长短又不同,这就取决于我们大人在发现孩子的敏感期到了,为他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满足条件。

我家小萌宝喜欢吃手的阶段,也很疯狂,大概3个月大的时候,吃手喜欢先从大拇指开始,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排着队,最后还会努力地将自己的小拳头拼命往小嘴巴里塞,吃得口水滴滴答答地,但是这样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

我在小萌宝吃手的时候并不会强行地阻止他,看着他自己小手的满足的表情,就知道这小家伙吃手正吃得很享受呢。之后,我也有给他准备了适合代替小手的牙胶和奶嘴,他可以自己选择吃手还是啃牙胶。

我发现孩子在经历口腔敏感期的时候,我们不去强硬地改变、阻止孩子的行为,反而会过渡得更顺利。

案例2:

我家小萌宝在一岁半的时候,对家里的东西摆放特别较真。有次,我把家门口的鞋子都拿到阳台晒洗,小萌宝回家后发现自己经常穿的鞋子不见了,就大哭,直到看到自己的鞋子了才不哭。

鞋子的摆放位置也是不能有变化,他脑海里记着他的小鞋子放下面一层,妈妈的鞋子放上面一层,爸爸的鞋子放中间一层,如果我们哪次鞋子放错位置了,小家伙就是会很认真地再把鞋子放回原位。

秩序敏感期解读:

小萌宝正处在秩序敏感期,在这个阶段,无论做什么事情,孩子都有一套自己内在的秩序来完成。如果孩子所认为的秩序被打乱了,孩子就会觉得不适应,通常会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适应。

这时候,如果我们觉得孩子怎么这么难搞,不了解孩子到底是想怎样,有些家长为了孩子不要哭了,也会选择大声吼孩子别哭了。这样做虽然止住了孩子的哭声,但是却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们产生一种混乱的感觉。

当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来临时,我们也许没有太多的能力去把握孩子内在的秩序,但是,我们作为父母,可以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地去保护孩子的秩序感,尊重,协助,并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地外在环境。

一旦孩子在这个敏感期有了良好的秩序感,自我的形成也就成为了可能,孩子的内在就是和谐的。

案例3:孩子的运动敏感期,贯穿于孩子出生-6岁阶段的儿童时期。

0-6岁的孩子有运动敏感期,其中0-3岁是大肌肉发展的关键期,尤其在孩子0-1岁这个阶段,大肌肉发展是最明显的。从一出生只能躺着,到慢慢会抬头,会抬胸,会翻身,会坐,会爬,会站,直到会走路,都是在一岁之内完成的身体发展飞跃。

孩子在一个月左右,会抬头抬胸;三个月左右,孩子就要准备翻身了;七个月左右,会坐了,也喜欢在腿上跳了;八个月左右,会爬了;一岁左右就会走路了。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可以走很远的路了,父母们要尽量少抱会走路的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机会锻炼自己走路。

1-2岁的孩子,会蹲下,推、拉小车,跟着音乐摇摆身体,喜欢滚动球。

2-3岁的孩子,会上下楼梯,会跑(还不会转弯),跳下最下面一格楼梯,会站在原地对目标投球。

3-6岁的孩子,身体发展的运动能力更是增强很多,他们能运动的项目更是多了。孩子可以走路,可以向前走,也可以向后走,可以跑步,跑跑停停还可以转弯。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运动非常重要,运动对脑部的发育非常有帮助,对孩子智力的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孩子运动敏感期的不同阶段,要配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在自己的敏感期内得到充分、良好的发展。

萌妈寄语:

在孩子0-6岁阶段,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敏感期,每个敏感期不一定是排着队出现,也可能是穿插着出现,就是说孩子可能会同时在某个年龄阶段,需要经历好几个成长的敏感期。为什么都说孩子的0-6岁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因为孩子年龄越小的时候,敏感期出现得越是密集,而我们作为父母如果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敏感期,才能更好地助力于孩子完成每个敏感期的过渡,开发出孩子内在的潜力。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萌妈,每天学习最新的孕产知识和育儿干货,让你在育儿路上少走弯路。

如果你是一个20岁,没有背景,没有资金的

最好的年华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没有背景,没有资金,没有学历,也没有长相,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一颗勇往直前,保持学习的心。

学习,是治愈一切问题的良药。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说:不懂学习的人正在被淘汰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36岁下岗大姐哭诉和83岁奶奶阿里》。

文中描述了一位36岁收费站大姐因收费站被取消而下岗,吐槽自己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

另一个说83岁奶奶阿里巴巴,一手PPT的绝活让年轻人自叹不如。

36岁不算老,却不懂学习,所以下岗以后一事无成。

保持学习才是你的底蕴。

20岁意识到自己的缺陷,是最好的时候

舒伯特的富爸爸给他说过一句话:30岁之前不要害怕失败,这个时候学习能力最强,失败了还可以东山再起。

说实话,20岁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人,想要直接飞黄腾达,无异于做梦。

连巴菲特都是在11岁开始理财,59岁才爆发的。

所以,在20岁就尽可能的去多学习,填充自己的大脑,多吸取经验,这些都是你将来事业爆发的关键,重在积累。

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通过学习可以让你变得自信

我之前也是个一事无成的人,在偶然间认识到自己什么也不擅长时,我曾经恐惧过。

但让我走出恐惧的就是学习。

我开始了自学英语,学习写作,学习投资理财。

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的成绩也给自己带来了自信。

现在我敢和老外对话,能写出上搞文,理财也有了一定收入,这就是学习的成果。

不要害怕没时间,不能专心系统的学习,每天拿出一点时间去学习,重在积累。

我给你的建议就是:学习,积累。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