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控制和元认知策略是一样的吗
1.学习的特点.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步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和评价作用.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
2.认知的发展.在注意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3.情意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显著.
4.个性的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小学后,特别是通过低年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锻炼,他们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深刻,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105逐渐形成了内化的行为准则作为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依据,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此外,这一时期的学生道德动机主要是服从当“诚实儿童”的规则和满足他人的希望,以争取社会的赞许;其道德认识是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或想法,其思想倾向是正确行为与社会利益相一致.
那我果斷的權您還是別自己折磨自己了!能幹的事多著呢,干點別的去吧!不是每個人都和書有緣的!有的人有興趣!能如飢似渴不知疲倦!而有的就天馬行空浮光掠影!抱歉!我說的是真的!真喜欢读书的也是看自己感興趣的!我沒見過專門有人干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呢?(當然專業與迫那是無奈)
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一个能力,都是在思考的能力。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很好的训练我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了。
思考其实是人的一个基本能力,但平常都喜欢不动脑的,喜欢傻傻的看着。
什么时候会动脑呢?
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出来了,我们的大脑就开始在动脑啦,在四处去寻找答案,是不是早晨,是不是晚上,是不是现在,是不是睡醒……五花八门,奇奇怪怪的答案都可以出来。像不像我们的搜索引擎的表现,我们一输入一个关键词,搜索引擎就会给我们各种各样的答案。
这就是思考的过程,这就是动脑的过程。
思考的质量有三个水平和维度来判断的。
【现象的思考】
现象的思考一般就是停留在表象,表面的现象上面。比如,商场好多人、五一放假旅游人很多、小孩子调皮、家长带孩子辛苦或者快乐……
可以看到,现象的思考就是从表面上去描述。一般来说发现现象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实现,即“是什么”。通过问是什么就可以启发人对现象层级的思考,这种思考能力是很多人都掌握住的,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这个层级进行思考的。
这个维度,也是毛提的发现问题。不过发现问题大家都会,解决问题就有点难了,所以企业、公司中的领导就会发现,下面的员工经常提出问题,但就是把问题交给老板来解决。只提问题不解决问题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方法的思考】
方法的思考就是在思考解决问题了,怎么样才能把这个事情解决好,这个问题如何去解决。
要做到这一层级的思考,问“有什么办法啊?”人就会从各个方向、维度去寻找办法,然后解决问题。
当然方法是很多很多的,可以说是无数种的,只是各种方法解决的问题不见得会人人都满意。所以在这个维度上思考的人层级还是要差一些。
【本质的思考】
本质的思考就是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上去思考和探索,要对问题追根溯源。
要做到这一层次的思考,问“为什么”,而且还要不断地问,一直问到事情非常简单的情况下,就能找到本质。
从本质上抓住一个问题的根源,那解决问题的高度就非常的高。
我们现在来仔细体会毛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真的是非常有思维高度的。只有越体会才能越是发现毛的伟大所在。
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就一定要学会这个思考的方法,把自己的思考能力真正的提升起来,那才是以极高明的远见思维来实际运用时,就会发现问题其实很简单啦。
我是童教雷老师,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我,一起学习思维的训练方法哦。
(1)对识记材料进行分析综台、研究斟酌,力争掌握其内容实质.就是说,对识记材料务求必懂,不能囫囵吞枣.我国古代许多学者很重视这点,甚至“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宋朝有个陈正之,读书很勤苦,常常手不释卷、日读数十篇,但收获不多,长进甚少,思前想后,他埋怨自己记忆不佳.后来,他求教于朱熹,朱熹指教他说,你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十个字,一连读它二三百遍.陈正之遵训而行,果然大有进益.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也说过,“我读书宁肯少些也要懂透些.”所以,进行记忆的第一步就要弄清材料的精神实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千万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上,更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那样就很难高效地记忆.许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数理知识,要注意弄明白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习语言,要着重弄清音、形、义;学习诗文,要先掌握内容,抓住中心.这样就大大胜过从头至尾的单纯记忆.
(2)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通向理解的唯一坦途.每个有志于学习的人都应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使所学知识不断巩固.汽车司机、火车司机、飞机驾驶员、机械操纵者的独立操作就是对他是否全面掌握驾驶技术知识的最好检验,也是他进一步加深对驾驶知识理解的大好机会.学生的课后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设计以及每一次考试,甚至每一次造句、作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都是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牢固记忆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不理解的理解了,理解肤浅的深刻了,淡忘的记起来了.总之,其中诸多方面的弥补、思考、反思,都能使记忆得到强化.我们肯定理解记忆,并不贬低和排斥机械记忆.机械记忆自有它的功用.我们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总有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因此,一味地反对机械记忆,片面强调非理解不能记忆,既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也不符合记忆主体的实践事实.例如小孩子学话,就是从机械记忆开始的,老和尚读经,也是从机械记忆开始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是互补的两种 记忆手段,缺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科学的方法是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合理运用,这样才能获得最佳记忆效果.相关阅读:理解记忆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