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跨越的时期更广,包括整个人生,共分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0-18个月,口欲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第二阶段:幼儿期(1.5-3岁,欲期)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学前期(4-6岁)主动对羞怯;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4岁)亲密对孤独;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4-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岁以后)完善对绝望。
1、婴儿期(0——1.5岁),这一时期是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这一时期是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岁),这一时期是主动感对内疚感。此时的孩子做任何事都积极主动,孩子做事或者对事物的探索如果出错,受到大人的批评与指责,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内疚感。
4、学龄期(6——12岁),这一时期是勤奋感对自卑感,此时的孩子已经进入到学校,开始进行知识的学习,有了学习能力,开始体验自己勤奋学习,获得知识,获得成功的快乐。在这一时期,孩子如果发现自己不能获得知识、不能获得成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可能产生懒惰、自私、不思进取的不良心理。
5、青年期(12——18岁),这一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此时的孩子相当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寻找自我,确立自我,会想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思想有点矛盾。这时,老师要重点研究学生人格形成上有何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人格特点的教育。
6、成年初期(18——24岁),这一时期是亲密感对孤独感。这时的孩子,他们开始建立两性的亲密感,要承担社会责任、社会义务。
7、成年中期(25——65岁),这一时期是繁殖感对停滞感。他们通过关心下一代,培育下一代,显示自己的创造力。这个创造力不仅意味着生儿育女,也包括通过创造性劳动使自己事业成功,发展任务就是使本人精力充沛和照料好下一代,防止颓废迟滞,体验着事业与家庭主角的现实。
8、成年晚期(65——人身终老),这一时期是自我调整与绝望。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很多人感到满意和幸福,也有的人会感到绝望,自己一生事业不成功,家庭不幸福。同时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儿童时期的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第一阶段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生命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0-1.5(婴儿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1.5-3(儿童早期)自主感(强调我能做)对羞愧感
3-6.7(学前期—幼儿园)主动感(强调我想做)对内疚感(培养目的的品质
6-12(学龄期—小学)勤奋感对自卑感(培养能力的品质)
12-18(青年期—初高中)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我是谁?)(培养忠实的/忠诚品质)
18-30(成年早期—大学)亲密感对孤独感
30-60(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60-死亡(成年晚期)完善感对绝望感
——个体学习风格差异:
埃里克森认为影响个人成长的因素是,他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心理社会危机。
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须依赖心理社会经验,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决定心里危机能否得到积极解决,由此,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