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律性是指生物、环境或社会系统出现规律性变化的现象。具体地说,节律性表现为周期性反复出现的生物学、地球物理、化学或行为特征。这些周期可以是日、月、年或其他时间单位。例如,生物的睡眠-清醒周期为24小时左右,这是人体的生物钟内在节律的一种体现;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大约24小时;太阳黑子的周期是11年左右;鸟类和昆虫的迁徙是基于季节性和日夜变化节律的;社交网络上用户的活跃度可能会在一天的某些时间出现明显的高峰等。
这些节律性现象是自然界中非常普遍的存在,被认为对生存与繁衍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动物对于斑马色彩的节律性记忆有助于它们避免被食草性动物捕食;植物根据日照强度的节律性变化来控制季节性的开花;一些蜜蜂在收集蜜蜂的过程中也会被昼夜节律所影响等。同时,节律性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农业、交通、健康、信息技术等。
生物节律的特点:
周期性和可预防性
人体生物节律也就是生物钟,它是人体神经调节的一种条件反射调节.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人体随时间节律有时、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节律。例如人体的体温在24小时内并不完全一样,早上4时最低,18时最高,相差l℃多。人体的正常的生理节律发生改变,往往是疾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改正节律可以防治某些疾病。
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体力活动的生物节律,来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减轻疲劳,预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所谓智力生物节律,就是人一天中有时记忆力好,有时则差,有一定的规律,如有的人早上5—9时记忆力好,而另一些人则是晚上记忆力好等等)。反之假如突然不按体内的生物钟的节律安排作息,人就会在身体上感到疲劳、在精神上感到不舒适。
人体生物大致分三类:昼型、夜型、中间型。昼型表现为凌晨和清晨体力充沛,精神焕发,记忆力理解力最为出色,如数学家陈景润、作家姚雪垠都习惯凌晨两三点钟投入工作,效率很高。夜型是一到夜晚脑细胞特别兴奋,精力高度集中,如法国作家福楼拜就习惯整夜写作,以到久而久之,他家彻夜不熄的灯光竟成为赛纳河上船工的航标灯了。中间型介乎前二者之间,清晨和上午学习工作效果特别好.
催眠和睡眠的区别:
人对催眠的错误理解几乎是100%下面说科学的催眠是什么
催眠状态一般是指脑波在4~13hz状态内潜意识开放阶段即θ波~α波阶段
睡眠状态的脑波会周期性在0.3~13hz间浮动即δ波~α波阶段
<1hz左右深度睡眠10hz左右快速眼动期做梦可能被感觉到
人意识清醒的时候主要是β波
也就是说人每天自然会有几个阶段进入催眠状态
兴奋性细胞。1. 生物钟是由兴奋性细胞网络控制的,这种网络主要包括视网膜、脉络丛和生物钟细胞等。2. 兴奋性细胞在进行生物钟控制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影响真核生物的行为与生理活动,并通过通道、激素等配对形式实现适应人体的生物节律。另外,人体兴奋性细胞还包括心跳及呼吸系统的细胞,它们也与人体的行为调控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