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如何和孩子玩游戏(面对孩子要求玩游戏时,父母该如何正确对待)

面对孩子要求玩游戏时,父母该如何正确对待

游戏,是大多数孩子的真爱。家长要把握一点:可以玩,但要有节制。家长可以规定他完成一定任务后、定时玩游戏。这样,既促进他们学习或劳动,又会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幼儿游戏玩法及规则

1.坐轿

游戏目标:锻炼孩子的臂力以及四肢的协调性

游戏玩法:三人一组,两人抬轿一人坐轿。抬轿的两名儿童各自把左手掌握在右手腕上,互相再把右手我再对方左手腕上,形成一个“井”字。坐轿的儿童双脚抬轿者双手形成的户环圈种,坐在手掌形成的“井”字上。各组侧向疾跑,快者为胜。

幼儿园常见的规则游戏有哪些

2.炒黄豆

游戏目标:提高动作的灵活、协调性,培养与同伴的合作意识

游戏玩法:幼儿找到自己的同伴,站立手拉手,左右摇动,同时念着儿歌:“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念完儿歌立刻高举一手,两人的头向里钻,同时篆体360度,反复进行,让孩子掌握侧身翻的技巧。

3.老鹰捉小鸡

游戏目标: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锻炼走跑跳的能力、锻炼反应力

游戏玩法:一人扮演老鹰,一人扮演母鸡,其它小朋友扮演小鸡。小鸡跟在母鸡身后牵着衣襟排成一队,老鹰尽力设法抓住母鸡身后的小鸡,母鸡张开双臂拦住老鹰保护小鸡不被抓,小鸡在母鸡后面不断躲闪。幼儿园常见的规则游戏有哪些

4.丢沙包

游戏目标:锻炼投掷能力,反应能力

游戏玩法:投沙包可是很多小朋友津津乐道的游戏,但是躲闪不及时的话也会得很惨哦。玩这个游戏的孩子可分为两组,一组投掷,一组闪躲,投掷组站在场地的两端,向中间的人投掷沙包。能够发展孩子的投掷能力促进大肌肉的生长发育,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判断能力,能够准确地躲开沙包。

5.拔河

游戏目标:学会同伴协作

游戏玩法:拔河是幼儿园每年活动必不可少的经典项目,各年龄段的人都可以玩,主要以各班级幼儿园家长参与居多。在游戏中,一般将人员分为两组,双方各执绳子的一端,然后角力。

你们和孩子一起打游戏吗,分享一下经历

首先,我的回答是会的。我不是一个爱玩的人,也不是非常喜欢小孩子,但是莫名地我却很喜欢偶尔能够和小孩子在一起玩游戏,而且如果没有事情的话我能陪他们一直玩半天,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时我会感觉心里很轻松,能让我暂时忘却一些压力。

有些人觉得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特别幼稚,无聊,甚至觉得浪费时间。我却觉得能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是一种比较开心的事情,小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不像大人那样有复杂的心思,和他们在一起玩游戏不但能让我放松,还能重新唤醒我已经尘封的童心。

现在的生活压力都很大,能够放松身心的时间也很少。对有孩子的父母来说,和小孩子一起玩游戏可以增进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利于孩子的成长,对我来说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可以算是一种放松心灵的。(在此声明,我还没有孩子✧٩(ˊωˋ*)و✧ )

除了打!还有什么好办法制止孩子玩游戏

现在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对游戏很痴迷,至于什么游戏,大家都心知肚明。

那么咱们就来聊聊怎么去教育孩子呢?首先是玩游戏会影响学习,据我所知有的小学生就是不吃饭也要玩游戏,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家长一管,就哭就闹得,有的家长也很无奈。

在我看来大人要做个榜样,不要再孩子面前玩游戏,不要再孩子面前老是玩手机。

请所有家长警惕游戏害了你的孩子。

是,就是溺爱,还有第三条路吗?

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男主角白景琦小时候放荡不羁、十分顽劣,母亲白文氏称得上女中豪杰,对儿子并不算溺爱,打起儿子来一点也都不手软,但她并没有收拾得住儿子。

后来,来了个季先生,管教孩子的也是体罚,但白景琦不仅大大收敛,而且学习也十分刻苦。为啥效果完全不同呢?就在于季先生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充分满足了成就感,奖罚也不是为了责备他不是好孩子。

白景琦后来有了儿子白敬业,白景琦打起儿子来比白文氏更狠,甚至因为一次过错,打断了一条腿,但也没能教好儿子。因为儿子在挨打的同时,又充分享受着荣华富贵,根本不需要努力。

传统的人际关系处在征服者和屈服者的二选一之中,作为家长总希望说一不二,试图让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把自己当成征服者,孩子当成屈服者,可换来了两种结果:一是激烈反抗,比如孩子喜欢顶嘴,二是消极怠工,比如写作业拖拖拉拉。

家长又不得不给予孩子更多照顾,处处讨好孩子,征服者和屈服者的角色颠倒。可这并没有换来孩子的努力,反而激励了孩子更加的逆反和消极。

这个问题在成人世界有很好解决的方案。老板面临着同样问题,如果太,什么都想要求员工,会有两个结果:一是员工选择离开,二是员工根据对自己有利原则,不理会老板要求,使得员工不按要求做成了公司的常态,运营效率低下。

成功的老板会不断思考自己和员工的关系,集约化自己的要求,在跟员工频繁的博弈中不断调整要求,让有限的要求产生最大效益,这就有了KPI的概念。

成功教育的第四法则就是,突破征服者和屈服者的迷思,建立亲子之间相互平等协商,相互成就对方的关系。

我们跟供应商、客户、上级、下属、同事等,都有可能因工作质量问题产生矛盾,可大家一开始先建立工作质量的考核标准,一旦出现矛盾,都对照考核标准来判定是非,矛盾会大大降低。

轻易实现了孩子守规矩

科学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在家庭法治中,KPI的运用体现在家庭法治首先是约束父母的,而不是约束孩子的,杜绝肆无忌惮提要求现象。任何一次亲子不能简单判定是谁了,一味地迁就和一味地强硬都不可取。由此带来了严格区分了规则和要求的改变,更理性地面对没按要求的现象。

在人治中,要求和规则界限不清,违反要求就是违反规则,会受到惩罚。比如必须完成作业,没有完成会以不满足孩子要求作为惩罚,比如周一到周能玩。当惩罚有效时,会激励我们提高要求,比如写更多作业,最终导致要求必然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使得不按要求和规则现象成为常态,比如孩子经常无法完成作业,一开始可能是能力达不到,当孩子发现我们也没办法时,就会故意达不到了。

而采用了家庭法治后,孩子可以违背要求,比如规定了写完作业才能玩,那孩子不想玩,可以不写作业。但不允许破坏规则,没写完作业就去玩了,那必须受到惩罚,这给了我们认识要求的机会。当孩子没有违反规则,却经常违反要求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调整对孩子的要求,不是改变内容,就是改变难度,这貌似降低了要求,其实是约束了我们要求的膨胀。事实上,如果孩子从来没有违反要求,未必是好事,说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低了,比如孩子作业总是对的,就可以适当考虑增加作业的难度。

反对用奖罚来管理孩子的人会说,本来规定必须做某事,现在定了奖罚后,孩子不想要奖励或者接受处罚,反而心安理得不做了。但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认识这个问题,只要孩子有需求,就必须要先完成我们对他的要求,势必要比没有奖罚更努力,只是不做了这件事,做了别的事,孩子要对自己负责,为啥非要做这件事?如果真的认为做这件事很重要,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大奖罚来激励孩子去完成。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违法的习惯,这跟很多法制不合理有关。很多家长在推行家庭法治后,感觉孩子表现还能接受时,就把法治扔在了一边,今天老同学邀请很难得;明天孩子身体不好不要勉强;后天起来晚了就算了。我们经常破坏法制时,孩子也会在做事前首先尝试破坏法制,促使我们和孩子愿意接受新文化。

家庭法治的第四大功效就是,亲子关系实现了体现现代文明的平等和守规矩。

轻易解决了爱玩游戏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为孩子玩游戏伤透了脑筋,让孩子玩,孩子有可能毫无节制,不让孩子玩,又觉得没给孩子幸福童年。

可搞了家庭法治后,只要有了分数才可以玩,摆脱不了人治思维,就会有失控的感觉,依然想去限制孩子什么时候玩、玩多久,造成很大的管理成本。其实,当孩子有分时,应该敞开让他玩,不需要当场制止。如果孩子玩过了头,今天扣成了负分,那在下次想玩时,不仅要有玩的分数,还要把负分弥补回来,才可以玩,我们并没有任何损失。如果孩子没分还强行要玩,我们再强行制止。

在实施家庭法治后,我们会焦虑往往是孩子玩的时间大大超过了过去,以前孩子玩还要顾及我们的感受,现在有分了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玩了。为此,我们不能只看到玩的时间增加了,更要孩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付出的努力也大大增加了,这是双赢,如果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孩子,就会双输。

我们尊重了孩子的要求,孩子才会尊重我们要求,孩子有特别想做的事情不是灾难,而是机会!家庭法治不是给孩子更多的约束,来实现我们的要求,而是用制度来确保孩子愿望能够实现。

有个妈妈告诉我,孩子对赚分没有兴趣,只有到了自己有某个需求的时候,才会去赚分,而且要马上兑现。我在跟妈妈沟通中发现,妈妈所做的家庭法治存在着严重问题,就是规定孩子必须自己支付老师要求买的书。还有的家长会规定,孩子喜欢的课程要扣分,只有不喜欢的课程才会给奖励。

我们要尊重孩子,就有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支配奖励的权利,不能限定奖励能换什么、什么时候换,唯有如此才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动力。让孩子有担当,不仅包括了做不好的担当,更包括了做的好的担当。用管大人的办法管孩子,老板发了我们钱,老板还要管我们怎么消费,那我们会是怎么想?

法治以规则的完善程度为标志

实施了家庭法治,我们会不适应孩子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现象,担心孩子变得功利,其实讨价还价就是相互协商,让双方对对方的要求有充分了解,相互调整,达成共识,总比对抗要好。

任何管理都存在优点和缺点,不能只想消除缺点,而要综合考虑。国家和企业的法规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系统的趋势,这是文明的标志。根本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减少亲子关系和家庭矛盾。

有对夫妇为了孩子迟到的事情经常吵架,妈妈接受了我们的家庭法治辅导,认为孩子迟到要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既然按照家庭法治接受了处罚,就不用没玩没了地责怪孩子,只要这样的事情不是经常发生就是成功的;可爸爸会怪妈妈没有管好孩子。妈妈认为,孩子有了分就去玩,那是他的权利;可爸爸虽然也接受要赏罚分明,但真看到孩子玩的时候,又受不了了,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于是,我就建议,两口子先坐下来好好商量,然后把所有规矩,都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达成一致的部分,双方都要签字,一旦发生矛盾,就对照双方签字的规矩办,法治大大降低了矛盾。我特别会建议,家庭法治一定要用电子版,这样不容易丢失,确保了家庭法治的严肃性,也会便于修改。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