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节包括四大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而行为主义除了我们熟知的桑代克、巴普洛夫、斯金纳以外,还有一位很特殊的人物,他就是班杜拉。他的相关理论叫做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考查难度为中等难度,多以理解性的题目呈现,需要大家对相关实验尤其是实验结果予以理解。
班杜拉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班杜拉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的观点,在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后,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社会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点。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因此,通过这种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同时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为"替代强化"。
例如: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父母做家务而习得做家务的行为就是观察学习的一个例子。
本节出现一连串的概念:观察学习、替代学习、范型、替代强化、无尝试学习等,请你加以分辨。(参阅教材89-91页)
在观察学习中进行观察学习的人并不需要自己经历强化,而只是通过看别人的行为或看别人得到了强化而学会一个新行为。所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讲的就是这么回事。既然又要"看"又要"记",可见观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观察学习包含那些过程呢?
1、注意过程
大千世界中你观察什么,显然与你的注意有关,注意是观察主体与观察对象之间的中介。注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一般地说,注意受范型【范型:行为的发起者,也就是观察者所注意的对象】活动的特点、环境背景、范型的特征(如地位、权威性、性别、年龄等)有关,也与观察者本人的特点,(如经验、觉醒水平、兴趣)有关。
班杜拉特别重视个人的交际网络和团体归属对注意的重大影响。一个人与哪些人交往,便会增加对这些人注意的机会,即常言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社会是分化为不同的结构群体的,属于同一社会结构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比较容易相互注意。属于不同社会结构群体的人之间则不大容易相互观察。
班杜拉在这里,把社会因素引进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发展。
2、保持过程
观察者把自己观察到的示范行为以符号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n): 将知识保存在人脑中的表示。在心理学中,表征有若干种模型,运用符号(即语义-概念)进行表征是其中之一。班杜拉认为,人的"大部分调节行为的认知过程主要是概念性的,而不是心象性的。"】的形式转化为个人经验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这时所储存的不是示范行为的本身,而是对示范行为的抽象。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行为主义是闭口不谈内部过程的,而班杜拉在这里所讲的保持过程恰恰是典型的内部过程。可见,班杜拉在发展行为主义理论中,跨出了多大的步伐。
保持过程与注意过程紧密联系。没有保持过程的支持,注意过程是很难奏效的。
3、运动复现过程
(也称"产出过程)。这是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表现过程。或者说,是观察者将保存在内部的符号表征转化为外显行为的过程。在表现观察行为的初期,难免不如示范行为那么准确,需要一个逐步熟练的过程。对儿童说来,这种运动复现往往表现为游戏。
4、强化和动机过程
一个人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有的并不复现,而有的则加以复现,为什么呢?这与强化和动机有关。关于这一点,教材中有详细说明,请阅读第93-94页。
(二)观察学习的模式
观察学习的模式是指被观察者运用哪些活动将示范行为提供给观察者(学习者)。本节介绍了八种模式,每一模式都有具体说明,不难理解,请学员自己阅读。
(三)社会学习的研究
班杜拉运用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将社会问题研究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行为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关于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关于攻击性行为,有人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如弗洛伊德、洛伦兹),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才发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则明确指出,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带着一个行为库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教材里提到的""实验,是班杜拉设计的著名系列研究。这些实验研究的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儿童会从范型的榜样中学习到行为。班杜拉的贡献更在于发现,儿童的行为的表现(行为操作)与行为的获得是不同的。具体地说,儿童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也许会直接的表现出来,但也可能并不表现出来。儿童在观察学习后没有表现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习到行为。只要外部条件和内部动机相适应,习得而未表现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班杜拉的实验还表明,攻击性行为不仅可以从现实的成年人那儿学到,也能从电影、电视的人物形象身上习得,甚至还能从卡通形象身上习得。研究发现,卡通形象对儿童的影响丝毫也不比现实人物弱。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自身的情绪状态和强化性质有很大的关系,请仔细阅读教材第97页。
1) 家庭成员。
2) 社区文化。
3) 大众传媒。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大众传媒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值得注意。
此外,个人的直接经验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在尝试-错误行为中出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得到了强化,其发生的频率就会大大加强。一个长期受同伴欺凌的儿童,在时作出反抗而又获得成功,那么,他的`攻击性行为也会加强。班杜拉说,"攻击性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并在实际操作结果的强化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改进。"
2、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与攻击性行为一样,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常用说教的进行。按班杜拉的研究结果来看,其效果甚微。榜样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3、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已经知道,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具体地说,经典行为主义认为,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之间的结合情况,决定着人的反应;操作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结果是否得到强化,影响着行为发生的频率。而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一方面受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也在影响环境,人、行为、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在什么环境中表现什么行为,受人的认知因素的影响。这是班杜拉毕生研究的重点项目,也是他的最大贡献。
最早的冯特,心理学之父,构造学派,把心理现象分类,认为研究心理学内省就行了;
之后机能学派,代表人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应用,单纯的研究心理现象是没有意义的;
之后格式塔心理学,代表有考夫卡、科勒等,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不能割裂的单独研究某一种心理现象;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以及潜意识(无意识),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并认为性冲动(他称之为力比多)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动力,同时提出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自我作为意识的体现,与作为无意识的本我相抗争,他的学生荣格,提出了人格面具,认为人活在世上都会伪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本我;
行为主义代表华生,斯金纳以及班杜拉,认为之前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不科学的,心理研究应当可操作可量化,主张刺激-反应,这一最简单的公式,对于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看做是条件反射.并做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加以证明;斯金纳重视强化与惩罚在行为塑造上的作用,而班杜拉则强调了社会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被看作是新行为主义代表.
认知心理学派,起源于皮亚杰以及斯滕伯格,但他们都是教育学家.真正的代表人物奈赛尔,重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在他们看来刺激与反应之中还有一个认知过程,这才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中托尔曼对于认知地图的研究比较经典;
还有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应当对人性更多地给与肯定.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动力之源正是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 阿尔伯特·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即对直接经验的觉知。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只看重意识的组成成分,而不管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主要观点: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他们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和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3.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主要观点:心理学的研究行为的观点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规律性的关系。华生认为心理学家需要研究的只有那些可以被观察、预见、最终可以被科学工作者控制的行为。
4.格式塔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科勒、考夫卡 主要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学作为一个 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每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是由若干元素组合而成的,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主要观点:行为的原因是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和激发的。这种力量主要来自于本能,是一种潜意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成长都是正常的,特别是自我成长至关重要,他能使自己的本我力量通过合适的得到释放。推动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的或动力,特别的的冲动,这种冲动收到压抑就会产生精神疾病。可以通过对梦的解析等方法发现被压抑的和冲动,并加以疏导,精神疾病就可以得到治疗。
6.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和重视个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重视自我。以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性本善等观点。
7.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奈瑟、西蒙、纽维尔 主要观点:关注人脑所发生的心理事件,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即把人脑比作电脑。认为认知历程包括:信息的接受、存储和运用。 推荐读安德森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
8.进化心理学
9.积极心理学
10.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
11.生物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