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人际沟通心理学感想(社交恐惧症的24个表现)

社交恐惧症的24个表现

三甲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医学影像科

什么是人际关系,它的特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有哪些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
  特点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
  (一)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   (三)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1.相互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的,个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4、平等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人际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的、相互的、有来有往的.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人的这种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
  5、相容原则
  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要做到心理相容,应注意增加交往频率;寻找共同点;谦虚和宽容.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要体谅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只要干事业、团结有力,做出一些让步是值得的.
  6、信用原则
  信用即指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轻许诺言.与人交往时要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赖.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就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取别人的信任,产生使人乐于与你交往的魅力.上述这些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处理人际关系不可分割的几个方面.运用和掌握这些原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   7、理解原则   理解主要是指体察了了解别人的需要,明了他人言行的动机和意义,并帮助和促成他人合理需要的满足,对他人生活和言行的有价值部分给予鼓励、支持和认可.

学了心理学之后,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呢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小渡渡,大学时候的专业是应用心理学。

大家似乎对心理学都有一个误解,每次一给朋友说我学心理学,就有这样的对话:

“你学心理?”

“嗯。 ”

“我挺好奇,想问问……”

“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催眠是真的但是我不会,不会解梦,我和我的同学都正常,是理科光背书不行,弗洛伊德不是变态,你心理是否正常请到高校或医院的专业咨询中心诊断,毕业了不都做咨询师,能否找到男/女朋友跟学什么没关系......想问什么?”

“没了。

在高中的时候,我就立志学习心理学,因为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听起来高大上的学科。当时我有一个高中小伙伴得了抑郁症,后面她休学了一个学期,再来上学的时候就说她是去做了心理咨询,突然就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能把一个看起来像生了重大疾病的人变得焕然一新。

终于,大学我如愿学习了心理学。经过四年稍微系统地学习,我对心理学的看法有了重大改观。

大学期间,我学习了基础心理学,基本了解了心理学框架,大框架包括知、情、意三部分,即认知(语言、知觉、感觉……)、情感、意志。学习了实验心理学和统计分析,用科学的数据来验证心理学现象。还学习了变态心理学和一些基础的医学课程,了解了心理和大脑的构造与联系。也有很多社会心理学,清楚解释了社会心理学的现象,比如首应效应,这些对我们日常的社交都是很有用的。

越学习,越发觉和自己想象的心理学出入很大。

每个老师我都由衷地敬佩,在心理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心理学并不是有多高大上,是一门纯科学。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时候,我们全班都觉得自己有病,不是抑郁就是各种精神性疾病。会把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应用到自己身上,会更具有同理心,才开始学习的心理学知识会用一个概念解读。

比如老师上课,今天观察她的体态不对,以前都是精神抖擞的,今天进来有一点儿弯腰驼背,还双手在胸前,平时是如此举止典雅的一个老师。我们大家就在下面窃窃私语,老师手环抱胸,代表防御心强,今天应该是遇到了什么事情。结果老师听到我们的讨论,“你们别瞎说,我就是今天换了新内衣,有点儿勒,不习惯”。我们全部都被逗笑了,所以才开始学习心理学总会忍不住分析身边人的动作,表情。

大概这就是初学心理学都会经历的一段时光。

暴力分析并不可取,但是可以试着和身边小伙伴分析玩。还有当时学习测量心理学,上课整整三节课用来做明尼苏达量表,开始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也自己学会做量表,虽然信效度比较低。

学了心理学好处

在我看来,最大的好处就是同理心变得更好了。

感觉自己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身边的小伙伴都说我是一个很为人着想,值得信赖的人。很多事情都能理解,即使和我观念不和,我依旧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不会觉得别人就是不对或者看不起别人。

心理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高深,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渡仁心理,和我们一起做心理学的分享者,实践者。

如何克服人际交流的恐惧

遇到不熟悉的人或在不熟悉的场合,或要通过人际交往实现没有把握的目的等情况下,有些紧张是在所难免的,但千万不要因此觉得自己就不善于人际交往或认为自己有社交恐惧症等问题,因为当你的潜意识开始否定自己的时候,任何的方法都有可能失效。

首先还是要搞清楚容易紧张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

人际交往中容易紧张的原因和对策当然有很多,在此先试举一二:

原因一:关注圈思维。

有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主动出击,往往都因为太关注别人的评价以及无法控制的可能出现的后果,是典型的关注圈思维,而非影响圈思维。

要知道,当你把精力经常放在无法控制的事情上时,你就会患得患失,从而挫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原本自己能够影响改变的事情也变得没有精力和动力去影响和改变,长此以往你的影响圈会越来越小,换句话说就是你影响他人的动力和能力将会越来越小。

对策:变关注圈思维为影响圈思维。

你要知道,关注或太过在意你无法控制的事情,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改变,甚至有时候因为你太在意(有可能是杞人忧天的)后果,而让你变得更加不作为,从而让你无法积累经验和自信。

所以我们要从关注圈跳出来,去思考你能够影响和改变的事。把“要是……”的顾虑,转变为“我要……”的行动。比如:为了更好地跟一位异性朋友相处融洽或为了拿下一场重要的谈判,你从自身态度上、身边高人的经验求索上、对对方情况的背景调查上和见面前的充足准备演练上……这些任何一步本着交往目的的“有所为”都比你只在关注圈思维之下的“不作为”要强上许多。

这就是影响圈思维。不是把精力放在“别人万一怎么样会……?别人为什么不怎么样?为什么我没有这个没有那个?”而是把更多关心点和注意力放在“我能做些什么?我要做些什么?我怎么做才能实现目的?”等焦点上。

长此以往你会发现你能影响的人和事儿越来越多了,你的影响圈影响力自然也就大了许多,甚至原来在关注圈里不能改变的事情也变得有信心和能力改变了。

原因二:人际敏感度缺乏历练。

很多人都很羡慕水一样性格的人,因为这种人往往能做到走到哪里就是哪里的形状,处理人际关系总是能面面俱到,游刃有余。

其实除了一定的性格天性差别,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些人的人际交往实践太少了。跟人打交道也是要找感觉的,就像打篮球要找手感,说英语要找语感,没有足够的人际历练,就找不到那种入化境的感觉,也就更谈不上自信了。

对策:“别怕,上!”

只有经常与不同人交往的人,才会了解人都是千差万别的,只有不断地在与人交往的实战中总结反思,才会更深入地洞察并把握人性。

我曾认识一个人脉特别广的大哥,他跟我聊他的发迹史时,提到他刚出来混的时候,特意借钱买一套好行头,加了个协会给自己印了套副秘书长的名片,专门去蹭那些人脉汇聚的高端论坛,会后想方设法要各种嘉宾的名片,我曾问他,“人家太高层的不让接近该怎么办?比如人家在贵宾厅,你在大餐厅,你怎么办?”他说,“怕啥,上就完了!不让进我就门口堵!”

其实当初的他也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跟高层人脉打交道,但一次次主动出击,让他也慢慢总结出来了见人下菜碟儿的套路。其实跟高层人脉打交道也无非是个多次实践后的经验活,这方面可以关注我今日头条的专栏《高层人脉社交课》,从高效链接、慧眼甄选,到有效维护、深交延展,其实都不无方法。

除了有量有质的人际实践,提升人际敏感度也要善于融入共情、多维思考、细审深察、揣摩确认等等,具体怎么做,我已在我的公号文章《提升人际敏感度的十个建议》中详细拆解过。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的今日头条号“跟卢战卡学社交口才”,希望能通过更多优质作品和作答帮助大家解决更多疑难。如果你能从中受益,也欢迎点赞转发,以帮助更多人受益❤❤❤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