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由于病人现实接触能力尚保持良好,往往不易被人发现,而误为性格固执,晚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固定,持续,较系统的妄想,内容以被害为多见,次为夸大,嫉妒,钟情,疑病等妄想。
精神症在精神疾病中是一组最多见的疾病,在精神科的门诊及住院部本病患者约占就诊人数的2/3。大多数患者在年富力强的青年时期起病,以25岁左右为最多,也有不少在15~40岁之间的少年和壮年时间起病,大多起病缓慢,少数呈急性或亚急性。 病程多为冗长,从数月至数十年。如不及时治疗常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当疾病在高峰期,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均适应不良,客观检查发现情感、思维、意志行为的互相不协调,即精神活动有现象。 但患者对本身的疾病却毫无认识,往往拒绝就医,即使家人勉强将其带至医院,大多也不愿意接近医生,不愿意诉述自身的感觉,都认为自己没有病不需要诊病更不需要服药或接受其他治疗。 此时如果家人给以迁就,往往会使疾病拖延治疗,拖延过久不治,会反复发作或逐步发展为慢性,到了疾病的晚期则逐渐变为精神衰退,此时病者变成整日无所事事的徘徊或独坐一隅,对任何人任何事物均不感兴趣,漠不关心,不与亲人来往,学习工作上毫无要求也没有什么打算,甚至连生活上必需要的吃饭、喝水、个人卫生等均需别人照料。 所以精神症把本来精力最充沛、对社会贡献最大的黄金时代夺去了,除了患者本人健康受到了很大损失以外, 还给家属及单位的同志带来了精力上及经济上的负担,精神上带来了痛苦。所以该疾病一当发现即应及时治疗,以减少疾病的迁延与复发。在变态心理及精神疾病中精神症是最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的问题。 精神症的病象都是变态心理,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十分繁杂,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不仅不同的病人症状不一样,就是同一病人,每次患病及同次患病的不同时期也表现不一样,但如能掌握其“万变不离其宗”的要领,就可以把这个病区别出来。该病的主要表现是精神活动(也称心理活动)脱离现实,在知觉、情感、思维及意志行为之间互相不协调及互相影响,而导致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等适应能力降低,因此常不能维持原来的学习工作能力,原来的生活习惯也变为异常。下面谈谈该疾病各时期的表现:
一、早期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下缓慢起病,许多病状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最早被发现很多时候独自呆坐似在思考问题,生活较前懒散,纪律松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常漫不经心,学习成绩下降,与其谈话话题不多,语句简单、内容单调,逐渐对人冷淡,疏远亲人,本来很有兴趣的事物也不感兴趣。 偶然可发现有一两句话不可理解或“牛头不对马嘴”,或有时有点奇怪的行为。如突然发怒摔烂东西,或为一点小事执拗与人纠缠不休,无理取闹,莫名其妙地伤心落泪或欣喜。此时常易被误会为“思想问题”或性格改变。有部分患者会诉说:时有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全身疲倦无力等不适,也有表现为怕脏,反复洗手,无故心慌恐惧,心烦意乱等,也常常被误诊为神经衰弱。 部分患者可因躯体有病或精神受刺激等因素诱发,突然出现失眠、兴奋、言语与行为明显异常,少数会出现短暂意识不清并有片断性幻觉妄想或呆着不动成为木僵状态等。
二、充分期 此期为精神症明显显露特征性病状时期,其表现如下:
1.思维障碍也称联想过程障碍,较轻病状时为思维散漫,病者讲话或写文章时,每句话文法结构尚通顺,但上下句之间或上下文之间缺乏连贯性,因而整段讲话或文章使人无法理解其中心内容。病状严重时加重思维破裂,不仅句与句之间无联系,每个语句也不完整,好象语词的杂拌或语句的堆积,紊乱得支离破碎,好象一个文盲的人乱按打字机所打出来的文章。 有的可表现为思维中断,与人谈话时突然停顿片刻,再接下讲时己转变了话题。 此外还有思维涌现,即脑子内不由自主地冒出一连串毫无联系语句,有如泉水一般涌出,病者想压也压不住。有时又觉似被别人施加外力把一些思想插入或挤入脑袋中,是别人强加于自己的,这种感觉叫强制性思维。还有的表现为思维贫乏,与他坐在一起,如果你不提出问题就只有相对无言,对问话的回答也非常简单,多重复单调地答“是”或“不是”。另有些病者向你叙述事情时仅讲了三言两语就认为表达了许多含意,认为别人已详纫了解其要说的内容了,这称为病理性简述。 病人对事物的思考和推理常缺乏逻辑性,对事物的判断分析不符合现实规律,不符合一般情理,却自认为很有道理。缺乏逻辑性的表现形式有语词新作和病理象征性思维。病人创作一些图案、符号、文字或动作,以表示他自己才能理解的概念。如写“女男”表示结婚,举起弯曲的末指表示欢迎。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是因为病者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事物混淆不清。如一男青年经常保持双膝关节不屈以表示坚强,坚强是抽象概念,双膝关节的位置是具体事物,两者混为一谈。还有一中年工人不准许女儿买黑毛线回家打毛衣,妥买只能买红的,以表示他这家人走“红线”(革命路线)不走“黑线”。 思维障碍还包括思维内容的障碍的部分病者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妄想,以被害及关系妄想最多见,其次夸大、嫉妒、等妄想也常见。这些妄想可以单一或多种同时存在且互相影响。例如有一青年搭公共汽车时旁边坐着两位解放军,下车后在马路上行走前后都有摩托车,则推想自已是个大人物,不然为什么上街有解放军保护和有摩托车开路。在家听到邻居在打扑克,传来断续的声音说:“枪毙……糟了…………”,又推想“他们嫉妒我是个大人物,给我加上犯错误的罪名,要拉我去枪毙了”。这个病者同时存在夸大、关系、被害三种妄想且互相关联及渗透。
2.情感障碍是精神症的主要症状之一。病者在安 静时表现冷淡,对周围事物无兴趣,不关心,与亲人疏远,告知重大事件时无动于衷,喜欢一人独坐房中,甚至连吃饭也不与亲人一起吃。有时会出现兴奋激动或焦虑抑郁等反应,但大多与周围环境无联系而是受幻觉妄想所支配,有时其情感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为亲人开的时候他却站在一旁自笑。其情感也常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如笑嘻嘻的叙述她的悲惨遭遇。
3.意志行为障碍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自己的意志所支配,如要完成某项任务必须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才行。病者无论对学习或工作都无责任心,抱无所谓的态度,对近期或远期的打算也不考虑,整天无所事事地呆坐、卧床或无目的地徘徊,甚至日常生活的吃饭、洗脸、换衣服、梳头理发等也是被动的。有时可因幻觉妄想的影响而自语、自笑或作出打人毁物、自伤等行为。 以上提过的病者在思维、情感与行为三方面不协调也是主要的特征,这些特征常从病者日常的事例可以找得到。
三、后期 病者经过积极治疗以后,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转归:一部分经治疗后病况逐渐好转而达到痊愈,愈后可以恢复其原来工作。部分病人虽经努力治疗但不易完全控制症状,常呈反复发作。部分患者虽病况好转但遗留淡漠、孤僻、少语、学习工作不主动等症状。也有些遗留性格改变,对什么事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社会及家庭均无责任心。少部分逐渐发展为精神衰退,即除了本能地感到饥饿时主动吃东西外无所要求,终日呆坐一隅或蒙头大睡,不与任何人接触,生活全部需别人照顾。 在精神症的充分期,临床医生为了治疗与护理的方便,常把典型表现的病人分为四种类型。
一、单纯型 于青少年期缓慢起病,一般无明显诱因,以孤僻懒散、冷淡、思维贫乏、意志缺乏为主要特征,可有片断的幻觉妄想,早期常有头痛、头晕、失眠、全身无力等神经衰弱症状群,常易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病程发展缓慢,往往短者l一2年,长者3—5年;因此早期易被误认为性格或思想问题。如不及时诊断及治疗,易逐渐迁延为慢性精神衰退。
二、青春型 在16~23岁的青春期起病,大多为急性骤起失眠兴奋。行为紊乱、幼稚,常冲动打人毁物。情感不稳,无外界诱因而独自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瞬间即转变。思维明显破裂,言语增多,无论唱歌或讲话都是杂乱无章,可有片断离奇的幻觉妄想。这种类型着重早期控制兴奋症状,如发展为疾病充分期则难以控制。此型大多呈反复发作,发作多次后易趋向精神衰退。
三、紧张型 发生于青壮年,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表情淡漠行为抑制为其主要特征。初期言语动作明显减少,发展至严重时呈木僵状态,躺着不言、不动、不食,毫无表情,活象一个木头人。但要警惕有时会突然解除抑制呈兴奋状态,突然起来打人、毁物、逃跑,常历时短暂,又可转回木僵状态。此类型一触预后良好,经治疗后可完全恢复。
四、妄想型(偏执型) 青壮年起病,起病形式缓慢,早期为敏感多疑或间伴有听幻觉,以后逐渐发展为妄想观念,大多以被害、关系、夸大、嫉妒、疑病或影响等妄想。由于妄想及幻觉而影响其言行异常,但其情感反应常与思维内容及环境不协调,妄想内容荒谬脱离现实。病程发展较慢,早期尚能正常工作故不易被发现。常发展至影响工作生活,产生异常行为时才被发现有病。此型预后较好,经治疗大多可痊愈,只有少部分会遗留性格改变,极少数逐激发展为慢性精神衰退。
首先我们要明确地告诉这位提问的朋友,偏执型人格是一种精神疾病,是属于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对象外的人员。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患病率为0.4%~1.6%。多见于男性。在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理异常(精神疾病)与正常(非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是心理咨询师的必备技能之一。所以下面也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该精神疾病和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谈几点建议。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主要特点为猜疑和固执已见,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在《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
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道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是否是偏执型人格障碍,只有精神科医生才能出诊断。
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其产生病因多半和其小时候的原生家庭关系很大,早期爱的缺失,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中连续遭受生活打击,特别如受辱受冤屈等及对自我要求标准极高,苛求,不能接受相关异常处境,如学历低,没钱等等。所以该疾病一般不是突然发生的,于早年开始,此类偏离正常的人格一旦形成以后即具有恒定和不易改变性。
建议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在心理上做如下一些调适治疗:
1, 建构他周围的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家人和朋友了解这种疾病,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接纳他的这种状态,用爱去捂暖他的心,消除他的猜忌,怀疑,获得他的信任。彼此有了信任关系,他才可能听取你的客观正确的认知和有益的纠正方法。
2, 不合理信念的改变。此类人格障碍人员,一般都是极端化,绝对化或以偏概全,要澄清他的不合理信念。如“世界上都是坏人,我只相信我自己”,合理信念为“世界上有好人和坏人,我们只要相信好人”,“我对你好,你也必须对我好”。合理信念为“我对你好,你不一定对我好”等。
3, 鼓励他们进行积极地交友活动,在交友中真诚待人,主动积极帮助别人,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
4, 可以准备一本积极的警示小册子,随时提醒自己如果产生无端猜忌,固执己见时,赶紧冷静,反省自己。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经过是漫长的,有的终生如此,有的可能是偏执型精神症的前奏。随着年龄增长,人格趋向成熟或应激减少,偏执型特征大多缓和。平常日常生活中大家也不要杯弓蛇影,以为有偏执和固执及敌意症状就以为得了此种精神疾病。
余晓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韦志中心理学网校积极心理学与本会团体系主任)、 何春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学员)
偏执性精神障碍有哪些症状
偏执性精神障碍主要症状有被害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夸大妄想以及钟情妄想等。
本内容由北京回龙观医院 康复科 副主任医师 李永刚审核
所谓的“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常常表现得极度敏感,生性多疑,心胸狭窄,爱嫉妒,爱抱怨,爱指责。以自我为中心,无确、客观地分析问题。 而偏执型人格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早期在原生家庭中失爱:在年幼的时候,家中父母常常指责与否定自己所做的事情,甚至当自己做好了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还会对自己的小成就表示怀疑。长期以往,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意,造成性格扭曲。
2. 后天受挫造成巨大伤害:在成长历程中,接二连三地遭受到生活打击,经常受到挫折阻碍,比如被侮辱被冤枉等等不公平对待。意识到外界对自己并不友好的时候,自己内心的防御机制也会有所行动,只是常常无确化解自己内心的这种不友好,从而扭曲了自我,产生偏执型人格。
3. 过分严格要求自己: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十分苛刻,难以接受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由此造成的尖锐矛盾。
4. 周围环境异常影响:我们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的环境常常影响着我们,好的坏的。如果长期处于异常的环境的话,也会使得自己形成这种偏执型人格。
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但是由于这种人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着如何与偏执型人格的人相处而苦恼。如果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的话,便会认为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甚至我们才是偏执型人格。所以跟这类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直接戳破TA存在的问题,因为这类人是很难有自知自明的。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站在TA的角度上去想,若是TA是因为某些缺陷而自卑引发的偏执型人格的话,我们要注意在与其相处的时候,尽可能地不去提及TA的缺陷,再通过一些TA所能接受的去鼓励TA,让TA自己意识到并不是什么缺陷,每个人都有长板与短板。
相处不易,但关系本就是一个不容易经营的过程。祝好!
以上内容为每日谈心(瀚思专栏·心理笔记侠·郑燕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联系。每日谈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学媒体,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