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职场心理 > 职场压力

幻想被害妄想症怎么治疗(你好!大夫。我媳妇得了被害妄想症...)

你好!大夫。我媳妇得了被害妄想症...

三甲 解放军总医院 精神科

被害妄想症老是害怕出事

三甲 解放军总医院 精神科

怎么样克服玻璃心或被害妄想症

你好,通过你的描述能看出你是一个内在感受性较好的人。因此或许会对周围人的细微动作、言语、语气或者表情有更为细致的观察,同时也会有很多基于这些信息的自我思考。

首先,请让我先解释一下你所提及的”玻璃心”和”被害妄想症”。

”玻璃心”是网络用语,是对内心敏感的一种”标签化”用语,常被我们带着”贬义”使用。其实内心敏感并不意味着脆弱,反而由于内心敏感,我们可以更好的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话语中所表达的情感。当然由于内心敏感,所以或许我们所感受到的”杂音”也会增多,就如同蜘蛛侠或者超人那样,对外在感知太丰富太敏感了,反而成为了一种困扰。

”被害妄想”是指坚信有人跟踪、伤害、诋毁、诽谤和自己,甚至想把自己置于死地。是一种不符合事实但却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加以改变的病态心念。经常是诊断心理障碍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首先先不要急着为自己贴上被害妄想的标签,如果对此有怀疑或者”感觉周围人故意伤害你”的感受非常强烈,那么建议你去医院心理科由医生进行诊断确认。因为心理疾病只能由医生来诊断,这是我们国家法律所规定的。

同时根据你的描述,诸如”感到被忽略”、”因小事影响心情”、”感到孤立委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被人讨厌,似乎你对自己有一些”自我否定”,可能是因为曾经遭遇了一些事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而从”耽误正常学习生活会让你感到沮丧、哭泣”中或许透露出你的内在对于当下生活仍然具有期待,担心这样的状态会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在内心里你依然有”活成你想要的样子”的动力。

因此我觉得,对于心理疾病的确认需要前往医院由医生进行诊断。而对于许多感受,以及背后的期待,可以尝试进行自我梳理,看看自己希望得到他人何种回应,当他人给予我们需要的回应时,我们的生活会有何改变?

当然如果愿意,也可以寻找具有国家从业资质且有持续心理学学习背景的心理咨询师,对于自己当下的困惑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咨询师的陪伴和探索,认识和拥抱自己敏感的内在世界。

老是幻想自己被害,经常胡思乱想怎么办

花钱买平安,祝你早日康复

女儿好像是被害妄想,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要给妈妈一剂定心丸。

咱先弄清楚孩子是否真的患有被妄想症, 症状到了什么程度,这点可以找专业心理医生来判断。明确孩子真的患有被妄想症(以下简称妄想症),再对症下药。

一般来说,被妄想症患者除了妄想相关的内容可能受影响外(例如怕被黑道追杀而躲在家中),其余的行为、外观等都很正常,患者的人格、智能以及他和环境间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障碍发生。家长不必太过担忧。

妄想症患者往往处于恐惧状态,感觉被人议论、诬陷,遭人暗算,财产被劫等。发生妄想症的人,往往有着特殊的性格缺陷,如主观、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自我中心、好幻想等。这常与病人童年时期受过某些刺激:缺乏关爱,家长过度重视以及缺乏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有关。

针对以上三点,分别提出解决方案。

一、孩子缺乏关爱:

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永远超过家长的想象,他们用身体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品尝,这时候的孩子天生喜欢动。

家长可以陪孩子做亲子运动,一起动手、动脑和动嘴,增进亲子关系,和孩子成为朋友,这时候,孩子会和你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当你知道孩子怕什么、担心什么、遇到什么困难,你自然可以帮孩子化解危机。

二、家长过度重视:

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只要是个妈妈,就曾担心过孩子被抱走、抢走、偷走以及走丢等等。为了让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些家长不惜用吼叫、打骂甚至吓唬孩子的引起孩子注意。经常可以听到妈妈表情凝重、语气深沉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吃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不准随便给被人开门”、“睡觉不可以把脚伸到床外边,会被怪兽吃掉”...

家长语气沉重、神神叨叨,比较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太多的“禁忌”和“不可以”不仅会限制孩子想象力,还会让孩子对世界产生消极的认知。家长可以把“不可以”换成“可以”,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例如:“宝贝,这种穿制服的叔叔,遇到危险时我们可以向他们求助哦”、“这位是,你可以吃她给的东西”...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遇到不确定事反而会询问家长。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上一、二两点都做好的基础上,其实不用再额外花费太大功夫。非要用一种进行多维度改善的话,运动依然是很好的。

0-12岁的孩子通过体适能运动,通过团队协作、任务打卡等,孩子各项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耐挫力等都会得到提高。

以上三点得到改善,才有助于孩子妄想症得到回复,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家长切勿操之过急,希望孩子能早日恢复健康。

最后,几点与主题无关的建议和所有家长共勉:

1、出门前在孩子口袋里放一张防走失卡。这个方法,对于会说话和不会说话的孩子都适用。防走失卡,可以方便孩子拿出来主动求助,也方便施救者联系到孩子的家人。

2、外出尤其是多人外出时,一定要指派一个人专门看管孩子。意外往往不是发生在一个人带娃外出时,而是一群人聚会时。他以为你在看着孩子,你以为他在看着孩子,结果出了纰漏。

3、在家里和孩子互动时,多进行危急情况演练。小一点的宝宝,比赛背家人的号码;大一点的宝宝,练习拔打家人号码以及110、119、120等。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