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诊疗

属于精神分析治疗常用的方法是(如何进行自我分析(一))

如何进行自我分析(一)

lw自我分析是一种途径,一种了解自己的隐秘的期望及欲求,从而接纳自己及他人的途径,一种帮助人成熟和智慧的途径.进行自我分析前,有些条件必须被满足.首先是有痛苦,有深层次的痛苦.痛苦就像是推进器,会促使你不断的去探索自身,寻找答案.而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孤独感,无助感,无意义.其次是忍受焦虑的能力.大多数人都生活中自己的幻想中,所以当人要去坦诚面对自己的时候,痛苦及焦虑会如影随形,而这时唯一能让自己成功的方法就是忍受.因而有些人在做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后,反而会更加糟糕.最后是完全浸入自我世界的状态和探索的好奇心.“不疯魔不成活”,任何事物如要成功就必须足够的专注,朱建军老师也是经近十年的完全活着自我的世界,方才建立了意象对话疗法.当有了这些前期准备后,分析方可以继续行进.

医院治心理疾病的科室就是以吃药为主的精神科吗

三甲 解放军总医院 精神科

如何理解克莱因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和游戏治疗法

关注我【心语525心语】,了解更多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现象,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吧~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1882年-1960年),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女精神分析师。

克莱因首创了儿童精神分析,她通过观察婴儿与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主要是婴儿前语言期的基础上,提出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其理论要点有:

1.儿童行为并非完全受无意识支配,更多受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

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到人的无意识(性本能冲动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所驱使,他强调潜意识动机的作用。

克莱因通过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发现了和佛洛依德不同的东西,她发现单纯生理性驱动作用不足以支配婴儿的行为,对婴儿而言更重要的是和重要人物建立关系。克莱因的这个发现被后来被美国心理学家哈洛(Harry F. Harlow 1905年-1981年)的恒河猴实验所证实:

让新生的婴猴出生的第一天起与母猴分离,并给它两个替代的玩偶猴妈妈,一只是铁丝玩偶胸前挂着奶瓶,另一只是毛茸茸的玩偶。虽然婴猴和铁丝妈妈在一起能喝到奶,但它们除了需要解决饥渴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其余时间都会和毛茸茸的妈妈在一起。这实验说明除了本能满足以外,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实验的对象虽然是猴子,但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还有一个现象可以支持克莱因的理论,曾经在孤儿院观察到一种现象是,仅提供足够的食物喂养,但很少有人去关照陪伴的婴儿有很高的死亡率。

2.母婴关系是构建儿童内在世界的基础

克莱因认为"自我"是婴儿从出生就存在的,而不是弗洛伊德认为的“本我”受挫后(不能够自己得到满足)发展出了自我。母婴关系的起源在克莱因看来,婴儿与生俱来内心就有一个母性形象,这个潜能能引导他与抚养他的母亲产生互动,建立关系。

婴儿的内在世界与最基本的客体关系(即母婴关系)联系非常密切。这种关系比其他任何关系更能成为建构儿童内在世界的基础。

母婴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

本能让婴儿必须与一个客体相联系,首先这个客体是妈妈的,刚出生婴儿是不能感知到整个母亲的,只能感知到的存在,俗话说“有奶便是娘”。在克莱因的理论中,对婴儿来说不仅仅是解决饥饿,它是婴儿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结,在婴儿和母亲互动过程中逐渐建立依恋关系。也就是说,客体是与心理机制联系在一起的。

有了内部客体就有了内部客体关系世界(情感的世界)。内部客体关系世界的发展引导着婴儿和母亲建立关系。而母亲这个客体对婴儿的回应修正着婴儿的内部客体关系世界和婴儿的情感。这一点也是克莱因所强调的。

3.婴儿内部客体关系发展的两个基本状态

刚出生的婴儿其内心世界是二分的,好的感觉——爱;坏的感觉——恨。克莱因把这种描述为偏执——状态,这一状态用的防御机制是幻想、。防御机制应对的是这个阶段的焦虑——“焦虑”。这时期婴儿由于出生的创伤,幻想着被和被攻击,也幻想着攻击坏客体,有破坏性冲动,会出现咬、撕妈妈的这类行为。婴儿在大约5个月至1周岁,心理迅速发展,随着心智发展的进步和成熟,婴儿有能力把母亲作为一个完整的客体来接受,这时婴儿体验到,原来没有好的坏的之分,好感觉坏感觉都是对一个人的感觉,爱和恨的也是一个人,好客体坏客体就是同一个人。

克莱因的两个位态理论的意义不仅仅是理解儿童前念母期内心世界的发展,也要理解到两个位态间的流动一直是伴随着发展心理的,并且是一个普遍的心理过程。

  • 游戏治疗法是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的技术之一,她用游戏(玩偶、泥巴、图画和一些非语言的)让儿童表达自己的幻想和体验,在理解、沟通、关注的前提下,使儿童有能力争取自我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描述儿童的感受和态度,游戏治疗法历程包括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会在每种游戏里表达负向的感受;

第二阶段,开始出现明显的情绪,通常是焦虑或敌意;

第三阶段,再次出现明显的负向感受,但主要是针对父母、手足或治疗师,或是出现退化性行为;

第四阶段,的情绪再度浮现,但此阶段主要与父母、手足、治疗师或其他人有关;

第五阶段,儿童能以适当的表达正向和负向的感受而没有。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点事就会心里很紧张,有没有啥办法可以缓解

遇事紧张是很多人都会碰到的情况,这大致是心理承受力弱或自信心缺乏两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种原因,心理承受力弱。

心理承受力弱一般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很少独立去承受责任缺乏历练而造成的,或者说叫经验不足。

这种情况相对就容易改善,只要从小事入手,一点点学着独立承担责任,锻炼自己对事件事情的把控能力,以及决策能力,慢慢就会缓解遇事紧张的情况,就像张飞吃豆芽,完全没有压力。

第二种原因,自信心缺乏。

这种情况相对就麻烦一些,自信心是做事情的基础要素,如果缺乏这种要素,那么再轻而易举的事情也会处理不好。

如何树立自信心?

一、除了要告诉自己是行,是最棒的这样的心理暗示以外,还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长处是什么,不足有哪些?这样以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就不会过度自负或是过度自卑。

二、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学习,让自己丰富起来,专业素养高了,会的东西多,做起事来就有了底气,遇事就不会过度紧张,手足无措。比如:清明曾在某大型超市做店内美工时,有一年春节需要设计更换店内装饰氛围,清明三天前让徒弟独立设计,但是三天后徒弟什么都没有设计出来,清明只能把仓库里和春节相关的材料都找出来,用十分钟的时间在脑子里面搭一个大体框架出来,细节是一边制作装饰一边完善的,用了一个上午就把全店的装饰工作完成 ,并且得到集团公司嘉奖。这是专业素养高自信心强遇事淡定,不会紧张不会手足于措的表现之一。

三、平时多读一些能让自己平静心情的或听一些让自己放松的音乐,有助于锻炼自己的心境,让自己经常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中。

只要在遇到事情前做好充分的贮备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强大的自信心面对困难的勇气,就会有效的缓解遇事紧张的情况了。

希望清明的回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